田中禾
小时候对清明节印象最深的是踏青、戴柳。每年春天,当九尽春回,冰雪消融,坑塘里的水面荡出清澈的涟漪,杨柳冒出鲜嫩的叶芽,和风细软,带来田野上青草的气息,店房里的伙计们就说:“清明节来了,该去踏青了。”管账的蒋先生给我解释说,踏青,就是带上酒菜、吃食,和朋友一起到郊外,踏着新发的青草去游玩。蒋先生的话诱发我的想象,使我对清明踏青充满向往。带着这份向往,每年清明节去给逝去的亲人扫墓,走在万物复苏的田野上,享受春风艳阳,感受欣欣向荣的景象,对先人的怀念中也就多了一份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果說踏青是大人们迎接春天的仪式,戴柳则让孩子们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欢欣。“清明不戴柳,死了变只大黄狗。”在我的故乡,这童谣一直传唱到今天。据说,戴柳的风俗起源于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像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一样,清明戴柳,是为了纪念宁死不入朝做官的晋国义士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遇到危难时,介子推曾救过重耳。当重耳夺得王权成为晋文公的时候,介子推躲入绵山,不接受封赐。晋文公放火烧山,试图逼介子推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于是让全国百姓禁火、戴柳来纪念这位不慕权贵、不图回报的义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两天,在历史的传承中,寒食与清明逐渐合在一起,寒食节的祭扫、踏青、戴柳、插柳、放风筝等各种风俗也都变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其实,当戴柳成为孩子们迎接春天的游戏时,这风俗是不是为了纪念某人,也就没人在意了。在我的少年时代,清明一到,县城各家门前都插上柳枝,孩子们戴起用嫩绿的柳条编出的柳冠,手里转动着细柳编成的花环,嘴里吹着柳树枝梗做成的哨子,跑着、吹着、叫着,把春天的喜气撒满全城。
清明扫墓,把祖先的坟地在夏季到来之前修整好,拔除杂草,免得它们在雨季疯长,掩盖坟头。清明墓地上的烟火和爆竹声,显示出墓主人的后人兴旺,让他们能够长享人世的尊敬。
由寒食节演变来的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本来是很丰富的,除了扫墓、踏青、戴柳、插柳,还有放风筝、荡秋千、踢足球(蹴鞠)等。这些活动把祭拜先人的仪式融入到迎春的喜庆里,使清明节更有生气,更使得人们不自觉地沉浸在万物复苏的美好春天里。
文中写了清明节的哪些活动?你喜欢什么活动呢?说说喜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