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技术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06-21 03:36邱小娥
吉林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步行心衰例数

苏 虹,黄 森,邱小娥,秦 柳

(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南宁 530012)

心力衰竭属于临床多发心脏疾病,中老年人为该病多发人群[1]。既往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等,但部分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且长时间服药还可能导致出现较多药物不良反应,影响预后[2]。因此,临床探寻新型有效治疗措施,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症状体征,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外反搏是一种常用机械加压辅助装置,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进一步改良为增强型体外反搏技术,能将身体下部血液驱返至体循环近心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功能,在心脏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3]。但临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体外反搏技术应用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在2018年6月~2019年8月本院3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体外反搏技术,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本院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4]中诊断标准;②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③意识清楚,认知正常;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心功能分级Ⅳ级;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④体外反搏治疗的禁忌证;⑤治疗依从性差或中途脱落病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63.02±2.47)岁;NYHA心功能分级:21例为Ⅱ级,14例为Ⅲ级;23例为冠心病,8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对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44~76岁,平均(62.79±2.61)岁;NYHA心功能分级:20例为Ⅱ级,15例为Ⅲ级;22例为冠心病,9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视病情给予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等药物。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技术,采用P-ECP/TI型电脑控制增强型体外反搏仪(重庆普施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反搏压力维持0.025~0.045 MPa,1次/d,30 min/次。两组均治疗35 d。

1.3观察指标:①依据文献[5]拟定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标准: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症状、体征消失,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为有效;心功能等级无变化,症状、体征未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日立ALOKA α7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探头频率1~4 MHz) 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对照组间差异。③以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评估心功能,根据美国卡维地洛研究设定标准,步行<150 m为心功能重度不全,步行150~425 m为中度不全,步行426~550 m为轻度不全。④比较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研究组3516(45.71)18(51.43)1(2.86)34(97.14)对照组3513(37.14)14(40.00)8(22.86)27(77.14)χ2值4.590P值0.032

2.2两组心脏超声指标、6 min步行距离比较:治疗前,两组LVEF、LVDD、6 min步行距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DD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LVEF(%)干预前 干预后LVDD(mm)干预前 干预后6 min步行距离(米)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3545.85±7.9659.96±6.8748.75±6.2540.01±5.63345.60±35.65465.25±55.25对照组3546.06±8.2256.21±5.1448.21±7.0244.12±5.74342.58±30.24402.50±50.35t值0.1092.5860.3403.0240.3824.966P值0.4570.0060.3670.0020.3520.000

2.3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则为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心衰加重、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组别例数心悸尿量增多头痛头晕总不良反应研究组351(2.86)1(2.86)2(5.71)04(11.43)对照组3501(2.86)1(2.86)1(2.86)3(8.57)χ2值0.000P值1.000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多见,患者可有胸闷气短、乏力、心慌等症状,是各种心脏疾病最终阶段,病死率高[6]。现今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方法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辅助循环三种。外科手术和有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治疗风险大、费用高昂,多数人难以接受。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慢性心衰,虽能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但药物长时间应用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耐药性、不良反应等。尤其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心衰阶段,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差,让临床医生束手无策,因此医学专家们不断探索有效治疗心衰的新方法新技术。随着医学发展,慢性心衰非药物治疗手段逐渐成熟,引起高度关注。增强型体外反搏技术起源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既往多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疗效确切,而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它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体外反搏在治疗慢性稳定性心衰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002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体外反搏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发展至今,增强型体外反搏作为一种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技术,成为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辅助手段,增加了人们在心衰领域的治疗选择。

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包裹在四肢和臀部的气囊,在心脏舒张期对气囊充气加压,促使肢体动脉血液驱返至主动脉,舒张压升高,增加心脏血流,降低心脏后负荷;在心脏收缩期气囊排气解除压力,促使主动脉内收缩压下降,减轻心脏射血阻力,从而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泵功能。增强型体外反搏能增加心脏输出量、降低外周阻力、增强心肌收缩性能、增加心肌血氧供给[7-9]。该技术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血液黏度,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修复。余意君等[7]认为缺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体外反搏技术具有无创性优点,可改善心功能及心衰标志物。姜丹等[8]在慢性心衰患者采用中药治疗联合体外反搏技术,同样证实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更佳。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7.14%,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LVEF、LVDD、6min步行距离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慢性心衰治疗中应用体外反搏技术,能更好改善患者左心功能,促进冠脉供血,控制心衰症状体征,增强临床疗效。此外,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发生率差异不显著,提示心衰治疗中辅以体外反搏技术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辅以体外反搏技术的效果理想,具有安全、有效、可重复、操作简便等优点,是心衰患者基于临床指南合理用药基础上的有效辅助手段,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步行心衰例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魔方小区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步行回家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