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宇, 王 丽, 张军建
(1.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 自贡 643000;2.自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 自贡 64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呼吸内科属于多发疾病,由于受到感染等原因,往往会造成患者发生严重呼吸衰竭,临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来提供必要的肺泡通气量,这对于呼吸机功能的改善有重要作用[1]。有创机械通气不仅可以维持适当通气,调节缺氧状态,还可确保呼吸道引流通畅,但其具有较大创伤,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无创机械通气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通气不稳定且呼吸道引流难以保持通畅,在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较差[2]。为我院选择恰当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60例该病患者进行了观察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了2016年6月~2018年8月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9岁,平均(61.2±8.4)岁,病程3~9年,平均(6.1±2.9)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3~81岁,平均(63.4±7.9)岁,病程4~10年,平均(6.8±2.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所选患者年龄均不超过85岁;②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相关禁忌证;③患者治疗前一年内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④结束有创通气后,患者能够保持清醒的意识,交流无障碍,且对医嘱有较高的依从性;⑤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难以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②患者有呼吸停止或存在呼吸严重抑制情况;③患者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④患者意识不清醒,难以进行正常交流;⑤患者拒绝参与此次研究。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行气管插管,并给予间歇正压通气,当患者的呼吸能够有所改善后,改为压力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相结合的方式。以SIMV+PSV作为通气模式,观察SIMV与PSV情况,当SIMV 频率低于7~9次/min且PSV低于8 cm H2O(1 cm H2O=0.098 kPa)时,即可脱机拔管。观察组患者接受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间歇采取口鼻面罩,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以S/T作为通气模式,依照患者病情适当设置氧气浓度与吸气压力,通常通气时间要在2 h以上,并注意要间歇性使用。
2.1两组PaO2、PaCO2及SaO2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O2、PaCO2以及SaO2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aO2、PaCO2以及SaO2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较好,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再插管率与死亡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时间PaO2PaCO2SaO2观察组30治疗前59.45±5.1459.78±4.5680.45±6.34治疗后78.51±6.15①49.12±5.18①95.14±5.47①对照组30治疗前58.48±5.3459.58±3.6979.54±12.33治疗后71.32±3.4654.18±4.1688.47±12.31
注:1 mm Hg=0.1333 kPa;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再插管率、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情况
组别例数再插管[例(%)]住院时间(x±s,d)死亡[例(%)]观察组304(13.33)15.57±2.632(6.67)对照组3012(40.00)24.42±4.127(23.33)P值<0.05<0.05<0.05
有多种因素会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肺部感染是导致该病情的常见原因,还会引发呼吸衰竭。对于呼吸衰竭程度严重的患者,只有采用机械通气才能够降低缺氧造成的损害[3]。
近几年来,随着无创机械通气技术日益成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中也应用越来越普遍。该方法可以在无需气管插管的情况下增加肺泡通气量,并且缓解呼吸机疲劳,但该方法需要人机配合且会发生漏气,因此,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有创机械通气的通气效果好,且可对气道分泌物予以有效引流,但气道屏障会因气道内导管受到损伤,从而容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如果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采取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在确保通气正常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气道的开放时间,弥补了彼此间的不足[4-5]。从表2中可看出,接受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治疗时间要较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短。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经由人工气道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将痰液引流,并调节通气与氧和状态,当有效控制了肺部感染且尚未达到以往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拔管标准时,将气管插管拔出。第二部分是开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这样不仅能够继续进行无创通气,还能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避免了通气功能差和呼吸肌疲劳。把握好由有创机械通气改为无创通气的时机是操作关键,若拔管时间过早,会使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不够彻底,未能有效控制感染,影响通气功能的调节,提高了再插管率,但若拔管时间延迟,则容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甚至导致病情反复、撤机困难[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O2、PaCO2以及SaO2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PaO2、PaCO2以及SaO2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较对照组好,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再插管率与死亡率均较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结合了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避免了各自的不足,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采取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有效降低了患者再插管率和死亡率,治疗效果良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