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态度,是中美媒体都在思考的课题

2020-06-21 14:12尉洁婷
传媒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沙漠化美联社华尔街日报

文_尉洁婷

2019年,于我而言是职业生涯重要的一年,从网站、微信到天目新闻客户端;从负责健康领域的采编到大文化类的采编,工作的领域、范围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在这样的转型期,我有幸能够参加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新闻从业人员转型技能培训美国班的学习,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思考我个人的职业转型、部门的未来、网站的发展和集团的规划。

为期两周的学习,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中美在媒体的新闻转型上依旧有很多相似的困境、类似的尝试,在密集的课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更多的是交流。其中,美国媒体业对“人”的态度,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对自己人的态度

全球的跨界融合带来了新的商机,但在很多领域,跨界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无论是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还是在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的学习,一方面大家依旧知道专业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更大的竞争是来自Tw 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一方面这些社交媒体大量侵占了原本属于媒体的传播空间,尤其对于本地新闻媒体的生存几乎是“风卷残云”般的侵占,以至于美联社高级副总裁吉姆·肯尼迪在“新闻行业未来趋势”的课上,直接晒出了已经没有本地新闻机构的“新闻沙漠化”图表。

为什么会有“新闻沙漠化”?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社交媒体的侵入,另一方面是本地新闻人才的流失。不管是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还是密苏里大学所在的哥伦比亚市,优秀的人才留在传媒行业的比例的确越来越少。

在参观华尔街日报时,华尔街日报南亚专栏主管戈登·费尔克洛夫坦言:曾经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编辑,都是从地方报社的优秀人才中招聘的,而现在这样的人才几乎很难再招到,所以华尔街日报转而招聘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培养成华尔街日报需要的人才。

一方面是利用技术的力量,解放人的生产力,让他们去从事更具社会意义的深度的、调查性的、甄别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给我最大震撼的是,后工业时代对KPI的态度,或者说对传媒工作者的合作、协同、自觉性的那种天然的信任感。

美联社数字研究部研究助理艾米·提帕斯给我们授课《数字工具与电视内容》时介绍,她所在的受众发展部共有25个人,与编辑合作,通过数据统计资料生成反馈给编辑、记者,以指导他们优化新闻及话题的选择——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这些有效的数据支持、视频制作能运用到工作流程中?

CNN的媒体业务圈

美国的“新闻沙漠化”地图(白色的地区为没有本地新闻的区域)

美联社编辑部的头条视频会议

艾米很明确地表示:他们这个部门与编辑、记者的合作,是交流合作式的,并不是以KPI考核,甚至说平台数据倒推责任来定的,这一方面让我们很困惑这样“自觉”的模式是否真的有效,另一方面也对这样的不背KPI的政策有些羡慕。

而在美联社,我们再次遭遇到了“提问危机”:第一天上课,我们几乎都会问每一位授课老师:怎么让编辑记者执行?KPI怎么设?而老师们每次都无法回答我们的这些问题。直到翻译章于炎博士忍不住提醒我们:我们几乎和每一个来这里的中国学习团一样,对KPI太重视了。而“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媒体,并不能理解我们对KPI为什么这么狂热。

在我看来,媒体并不是企业,就算是也是特殊的企业;就算我们需要KPI来实现目标,但无论什么时候,媒体最核心的资源,是人,是可以信赖的专业的人,他们不需要KPI来证明自己——而过于清楚的KPI,可能就会扼杀媒体跨界融合的空间。

对被传播人的态度

全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消弭了全球信息的传播时空,我们可以在美联社的会议室,听他们叙利亚特派记者对今日头条的编辑思路,也可以看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位交警的独特的指挥交通视频。

信息巨大的洪流,让传播分层,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定位,那很可能逐渐被新闻沙漠化。美联社集团战略与发展部主任罗宾·斯派克特表示,从目前看,传媒的发展分为:多媒体平台发生之前(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类型)、互联网时代(每个媒体都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流媒体时代。

个性化对于用户来说是最重要的:根据数据显示,59%的人认为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对购买抉择起作用;77%的人个性化设置可以让受众更愿意选择某个品牌;78%的人表示只需要内容能够吸引他并不在意在何种平台上。

所以对于媒体来说,平台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依旧还是内容,在巨大的信息流中要把个性化的信息精准地抛给需要的用户。

即便纽约这样的传媒发达的地区,没有本地化新闻机构的“新闻沙漠”也存在——这些新闻机构存在的意义意味着权威的可信赖的报道,有社交媒体不可取代的价值。

本次培训中,我们有幸与美国的社区网站Patch的CEO、董事长华伦·圣约翰交流。

华伦解释:Patch是一个新闻出版机构,另一半也是个科技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Facebook类的本地平台类的科技公司。现在,Patch已经涵盖美国的50个州,在1227个社区建立站点,并成功实现盈利。

Patch在内容出版上,以原创内容+聚合内容(PGC)+AI生成的内容(天气、房产、线下活动等内容)+UGC内容为主;而在发送内容、实施盈利模式的方法上,比较像科技公司。

譬如:Patch用大的媒体平台的技术,构成地区新闻、服务。这很重要,因为网页点击很值钱,流量需要变现;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点击的转化,当前有些大媒体例如纽约时报等开始用收费墙、订阅来实现盈利,而社区的新闻流量太少,不足以变现——但本地化新闻送达的精准度高,对用户的粘性高,所以做本地化的商业变现是可以的。

而对于UGC模式如何选稿,Patch先用AI来甄别,困难的再用人工来核实,增加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爆款新闻”。

对“智能”人的态度

在美国的学习中,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新闻的应用,课程安排了很多,而且启发也是最深的。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技术发展趋势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正在使用的功能。美国59%的新闻机构正在使用AI的新闻功能,不仅是新闻推荐的领域,也在工作流程、商业推广、新闻进行更深入的报道等方面。

美联社在新闻的发布上也有了AI的应用,譬如手机移动端、智能音箱、VR眼镜等进行传播——新技术并不是替代的作用而是融合的效果。

对人工智能如何应用,无论是密苏里大学还是美联社的各位专家,一致的意见就是:解放记者、编辑的劳动力,让他们从繁琐的、日常的新闻中脱出身来,做更深入的、调查性的、更易读易传播的报道时,人工智能也能更方便地服务他们。

在美联社的分析中,未来美国传媒的发展有十大趋势:

媒体的大融合:地方媒体进一步融合,大的集团之间不断并购;

新闻沙漠化:一方面新闻对地区的覆盖很少甚至没有,另一方面是商业在本地媒体上的投入减少也影响了当地媒体的生存;

慈善新闻学的崛起:针对新闻沙漠化,商业机构、本地高校都会行动起来消除新闻沙漠,而人工智能等技术也会因此得到更多应用;

垂直领域的新闻社团的兴起:除了像华尔街日报这样老牌的商业媒体,跨地区的新闻社团,交换新闻,利用成熟的编辑系统技术,以To B的管理费代替订阅的方式;

驱动新科技的运用:区块链、虚拟主播等的运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与新闻的结合:美联社现在59%的新闻内容由AI产生,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消费习惯,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呈现。

流媒体直播内容的发展:与电视的发展很不一样,而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逐渐从电视转向网络;

让数据成为新闻;

新闻的数据化趋势;

新闻对分析的依赖。

以上十大趋势,都与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有关。由此看来,一家媒体的发展如果不能充分重视和运用技术,那这个媒体就没有未来了。

猜你喜欢
沙漠化美联社华尔街日报
Mali: Trees, microcredit and the environment 马里之殇:树荒、小额信贷与恶化的环境
Kubuqi Desert: an Afforestation Miracl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美联社女记者与中国穷小伙的真挚情爱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沙漠化,你还能hold得住吗?
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