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江苏省睢宁县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200)
LPIC是临床儿科高发病,通常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其它病原体,在呼吸道的排菌自净及机体的抵抗力正常时,不会引发肺炎。当机体受寒、过度疲劳、感冒、免疫功能低下等,使呼吸道防御功能被削弱,病原菌侵入肺泡,通过变态反应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富含蛋白的渗出物中病原菌迅速繁殖,并通过肺泡间孔或细支气管向临近肺组织蔓延,波及一个肺叶或整个肺叶。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重症患儿出现中毒脑病状,惊厥、谵妄及昏迷;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病理改变为肺组织的炎性病变,其会累及1个以上的肺段组织,发病急且并发症多[1]。目前,大叶性肺炎以支原体感染的居多,其中用红霉素和头孢地嗪抗感染药物为主,雾化吸入,震动排痰,对于重症的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效果不佳,需要用肺泡灌洗外科治疗。若治疗延误或不当,可并发肺脓肿、脓胸、肺实变、胸膜粘连等。其临床特点具有特异性,可通过全面分析临床特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本研究主体为来院治疗的53例LPIC患儿,旨在探究LPIC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式。
本 研 究 主 体 为2018 年9 月15 日~2019 年5月1 日我院治疗的53 例L P I C 患儿。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1~13岁,平均5岁7月;病程7~19 d,平均(13.21±0.65)d。
患儿入院后了解其症状表现,记录各症状病程,行CT检查,评估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咽拭子检查,以确定致病菌。行常规治疗,即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气雾剂和特布他林等药物,缓解气道反应。B组的方法选用青霉素(磺苄西林钠)治疗:每日剂量为200 mg/kg,间隔12 h静滴1次。A组的方法选用红霉素+头孢:红霉素每日剂量为25 mg/kg,头孢地嗪每日剂量为100 mg/kg,间隔12 h静滴1次。两组疗程均为10~15天。
治愈:体征与症状消失,胸部C T 显示阴影消失;显效:体征与症状基本消失,胸部CT显示阴影缩减80%以上;有效:体征与症状有好转,胸部CT显示阴影缩减45%~80%;无效:体征与症状无变化,胸部CT显示阴影未消失或扩大[2]。
数据处理选用SPSS 16.0软件,几率表达为[%],检验方法为x2值,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咳痰84 . 91 %(45/53),其中,白痰22例(48.89%),黄痰23例(51.11%)。所有患儿均咳嗽100%(53/53),病程为7 ~20 d,平均(12.15±0.34)d。发 热 患 儿50 例( 94 . 340 % ) , 热 程 为4 ~10 d , 平 均( 6 . 01 ± 0 . 25 ) d 。 肺部 啰 音 患 儿45 例( 84 . 91 % ) , 干 啰 音24例(53.33%),湿罗音21例(46.67%),病程为6~12 d,平均(8.76±0.42)d。
咽拭子结果为:阳性40例,均为支原体感染。
影像学检查结果为:治疗前,所有患儿的CT影像呈节段性或肺叶病变,表现为肺实质单侧浸润性病变,密度大片状增高,右上肺叶存在絮状阴影。发病部位为:右肺35例(66.04%),左肺14例(26.42%),双肺4例(7.54%)。治疗十余天后,呈右上肺叶絮状阴影,炎症较前明显吸收。
A组疗效为93.33%,B组为6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对比疗效[n(%)]
LPIC是呼吸系统多发病,年长患儿的病变位置多为肺叶,扩散范围小,但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病情迁延难愈。其常规诊断依据为实验室病理学检查与CT成像,诊断率较高。其主要特点为:多发于6~10岁的学龄儿童。患儿多伴有咳嗽症状,且发热几率高,部分伴有肺外损害,如胸痛和头痛等。对于高热不退,且肺部阳性体征不典型患儿,应及早给予肺部CT检查,病灶多位于肺段,以单侧为主,高发部位为左肺下叶或右肺上叶[3]。症状较轻者,肺部无啰音,但CT可见肺部密度升高。对于病程较长的患儿,需进行实验室病理学与影像学联合检查,以提高确诊率[4]。若患儿的首发症状为肺外表现,或组织不典型,经青霉素等药物治疗无效后,可排除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为支原体感染,则需要进行血液冷凝集试验,确诊后调整治疗方案。症状重者,应进行血液或痰液细菌培养,确定病原后选择抗生素,应足疗程且足量,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科学用药。此外,应在诊断前全面询问患儿病史,包括家族病史,并定时评估疾病变化,做好鉴别诊断工作。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抗炎活性,可促使炎性细胞快速凋亡,发挥免疫调节功效,其灭菌效果较佳。头孢类抗生素抗菌谱较广,对杆菌、球菌等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耐药性低。与红霉素联合用药可增强抗菌效果,使患儿的症状快速改善,进而缩短治疗周期。
结果为:患儿的临床表现显著;咽拭子检查阳性40例(75.47%)。CT影像于治疗前后发生明显变化;A组疗效(92.31%)高于B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同张雪静[5]等研究相符。可见,LPIC具有明显的临床特点,可根据影像学特征评估疾病预后,经红霉素+头孢治疗,若配合丙种球蛋白支持,患儿症状可显著缓解,且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