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邗沟支道南通段盐运文化史迹概况

2020-06-20 05:53张荣生
中国盐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盐场通州盐业

张荣生

大运河支流南通段,旧名运盐河、串场河,与南通地区古代草煎盐业的发端、发展、成长、兴盛、鼎盛,有着共生共荣、同兴同盛的伴随关系。河为运盐而凿,盐依运河而输;盐无运河则产品不能输出,河无盐商则疏浚缺乏资金: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西汉惠帝、高后年间(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0),刘濞受封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招致天下亡命人,在南通市境内已经成陆的西北部地区煮海水为盐,“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1]清《江南通志》卷八十一引《维扬志》。,以通盐运,是为“运盐河”之始,亦称“吴王邗沟”“邗沟支道”。这是南通古代盐业生产运销的开端,也是淮浙盐见于史籍的开端。蟠溪由蜿曲小河得名,临近海滨滩涂沼泽,有收集、装运煮盐工场盐产品之便;其大略方位,是在扬泰岗地的东端点,约当如皋城以北偏东附近区域,确切位置尚待考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360余年间,邗沟支道盐运繁忙,“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2]阮升:《南兖州记》。。市境北部先属扬州,后属侨治扬州的“南兖州”,均领辖于海陵县(治泰州)。宋人鲍照有“孳货盐田”“才力雄富”的描述[3]鲍照:《芜城赋》。。史载南兖州有煮盐亭场合计123所,分布在北起盐城、中经海陵(今泰州)、南至江海沙岛的广大黄海滩涂。今南通城所在的胡逗洲,是在这两三百年中从大海中逐渐生长发育、不断兼并壮大的沙岛之中最大的一个,史载其上多有“流人”,以“煮盐为业”[4]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淮南道八·泰州。。各地所产盐斤,均从邗沟支道出扬州入大江。在今通扬运河如皋段邻河的林梓镇区域里,有一处先前被认为是三国东吴大司马吕岱墓的墓址,经后人发掘,发现原来是海边烧盐的遗址。

唐朝至五代(618年-960年),从扬州过泰州到如皋的运盐河,向东延伸到掘港亭,向南延伸到白蒲镇,而如皋到掘港段有“掘沟”之号,是盐运输出的大动脉。市境北部的江淮大陆沿海地带和市境南部的胡逗洲、南布洲、东布洲等海中沙洲都产盐,因旧为吴国所在区域,产品号称“吴盐”,以洁白著称,产量之多、形质之美,享誉朝野[5]参见《辞源》“吴盐”条。。包括南通在内的江淮草煎盐业从此进入旺产兴盛期。晚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在运盐河边的如皋县设置“如皋场”,隶属泰州的“海陵监”,后又增置如皋分巡院,隶属扬州的淮南巡院。机构职能,一是收盐转运,一是缉私管理。掘港亭国清寺,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曾为在长江口遭遇台风打坏船只的日本遣唐使团提供食宿,并成为其由内陆运河——“掘沟”继续西行向长安的出发地;在使团成员圆仁和尚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一卷里,具体记载了沿途经过村镇、尤其是满载吴盐的大型运盐船队“数十里相随而行”的奇伟景象,为后人了解晚唐时期南通境内人文地理和盐业兴盛状况,提供了确凿可靠史料。1971年在南通县陈桥公社出土《五代姚徐夫人墓志》,向人们披露了五代时市境南部各沙洲盐产丰旺的生动景象,有“永兴场”等基层生产机构,有“东海都场”等收储管理机构,有严密的巡检和缉拿私盐机构;堆积如山岳的一座座盐廪,通过运盐河北行西上,源源不断地西运扬州和金陵,为杨吴和南唐小朝廷提供着厚实稳定的财政支撑。

两宋300年,运盐河继续延伸,并衍生出串场河。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古横江淤塞成陆,通州静海知县开凿运河,从原为胡逗洲北端的任口,向北接通白蒲,至此,通扬运盐河全线贯通。市境南部利丰监的盐,北部海陵监的盐,都经由此运盐河,经泰州、过扬州,卸储于真州(今仪征)的“转般仓”,由那里的盐务机构,向漕运南粮的回空船只发卖,转运分销到大江南北。南宋末年,驻扎扬州的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开凿运河由通州城东达金沙、余庆场,是为市境串场河的开端。从此,市境南部各盐场的运盐船,都能顺畅地驶经通州城,接受查验,然后入运盐河北上西行。宋代,市境制盐生产保持兴盛。北宋初期,市境南部设有西亭、利丰、永兴、丰利、石港、利和、金沙、余庆8场,隶属通州利丰监(治通州)。市境北部设有角斜、栟茶、掘港东陈、丰利东西4场,隶属泰州海陵监(治如皋),为其所辖8场中的“南四场”。北宋中叶,东布洲涨接通州大陆,在原为宋初流放罪犯煮盐的海门岛北部设立吕四港场。南宋,市境南部设有金沙、余庆、西亭丰利、石港永兴兴利、吕四港5场;北部设有角斜、栟茶、掘港东陈、丰利东西、马塘5场。上述10场当时称为“催煎场”,承担着制卤煎盐的生产职能。此外尚有通州、海门、如皋、海安4个在城“买纳场”,负责收储转销。宋宁宗嘉定中,在崇明岛设置天赐盐场,隶属通州海门县。宋以后直至清末,市境各盐场均依托北自角斜、南至吕四的“范公堤”,环绕“北海湾”,沿喇叭型海岸线分布排列。近年来,在通扬运河边的如皋城,出土用以承蓄盐仓苦卤的盐井砖,是宋代海陵监的遗留;在南通城盐仓坝出土“铁钱石”,是宋代利丰监的遗留。如东北坎有一段宋代范公堤遗留。通州石港镇郊有一处俗称“卖鱼湾”的旧址,是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由此出海渡江入洋,追随宋王、抗元保宋的珍贵遗迹。

元明400年,运盐河保持航运畅通,而串场河发生改道。各盐场生产的盐,由串场河分别集运到通州、泰州等州城盐仓,然后西运,经扬州到真州,出大江,分销各处。元代南通州盐运的兴盛,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留有记载。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凿石港到丁堰的新串场河,从此,市境南部各场外运之盐船,不再绕道通州城,而从石港出丁堰,入运盐河,北行西去。南通市区的盐仓坝、盐仓闸,均为明代通州盐仓(永丰仓)的遗留,同时也是通扬运盐河的南端点。市境制盐生产兴盛不衰。由南向北,有吕四、余东、余中、余西、金沙、西亭、石港、马塘、掘港、丰利、栟茶、角斜等12所煎盐场。各场设衙置官,衙称盐课司,官称场大使。元在泰州,明在扬州,设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统辖两淮30所盐场。明初创设通州、泰州、淮安3个分司,作为两淮运司的派出机构,就近管辖各10所盐场。通州分司驻扎石港场,所管10场,时称“上十场”。明初,两淮巡盐御史驻扎通州城100年,巡盐督税而外,雅重盐区文教,多次捐拨两淮运库银两,助修通州和如皋县的儒学,在今南通市友谊桥西边“群众艺术馆”东南墙壁外侧的古代碑廊里,有当时留下的碑刻。1990年南通县石港镇九总庄出土宋元煮盐盘铁,是目前所知全国海盐产区最完整的古代煮盐盘铁一角。通州分司所属余西场的盐民义勇曹顶,在伟大的抗击倭寇战争中,勇猛冲杀,杀敌立功,为国捐躯,成为南通人民世代景仰的民族英雄,有曹公祠、倭子坟遗传至今。栟茶场原有平倭冢与碑,本世纪初建为古战场凭吊亭。余东场有科举探花崔桐的祖宅,崔有诗文集与《海门志》,吕四场彭大翼有大型类书《山堂肆考》,均流传至今。

清代300年,运盐河、串场河河线一依明代之旧,而市境制盐生产经历盛极而衰过程。各场灶户生产的盐,由海边灶区,用车装船载,交售于场镇所在地盐商设立的“包垣”(盐仓和堆场),然后经由串场河入运盐河,经泰州城南接受两淮运司派驻的盐务专员“掣盐验引”,再从扬州向仪征,最后由仪征再受运司大员掣盐验引,然后放船入江,驶往湘、鄂、赣、皖等“扬子四岸”。由于滩涂延伸,海势东迁,卤气渐淡,元明以来市境的12所草煎盐场,到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历经裁减、合并,只剩下吕四、余东、余西、金沙、石港、掘港、丰利、栟茶、角斜9场。盐产量逐渐下降,远离海岸线的盐场基本不产盐,只依照年度产盐定额折算银两缴纳国税。继续产盐的盐场,其贩盐商船仍照明末旧规运行。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栟茶场徐述夔“一柱楼诗案”,是轰动全国的著名文字狱。徐是有“反清复明”民族气节的文人,中举后,礼部复勘文卷,被罚停赴会试,终身不得为进士,抑郁不得志,发愤著书,有各种著作十余种遗留后世。中国海盐产区自宋代以来,建立官府控制灶户盐产量的“火伏制度”,以一昼夜为一伏火,产盐量立有定额。灶户燃火煮卤为盐,必须履行报告批准手续,领取煎盐许可牌,牌由场官烙印颁发,悬挂煎灶屋门,以供巡役稽查,煎毕缴牌,再煎再领;前后煎盐时日,乘以每昼夜产量定额,许多不许少,如数登记在簿,以凭统一交售盐斤,防止透漏走私。余西场有一木制煮盐牌遗留后世,是迄今为止全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海盐区官府管制盐业、特许煎煮、防范私煎的盐法原物。明清时各场煎盐所用的盘铁,近年多有出土,大多残缺不全,保存在南通博物苑。余东、栟茶、掘港、马塘场建筑于清代的石板街,石港场、丰利场、余西场建筑的清代古街,都基本完好地保留到本世纪初叶。丰利场另有清代武进士住宅遗存,余西场另有清代钦准表彰节妇的垒石牌坊。石港场因是明清两淮运司通州分司和石港场盐课司双衙门驻地,历史文物遗留较多,有表彰节孝的牌坊底座完好存留,民间收藏家藏有多种多样古代本场盐业文物,有待调查与发现。

清末民初暨民国50余年间,运盐河、串场河河线未有变更,而市境煎盐生产进一步萎缩。盐的生产方式和运销通道,大体遵依明清旧章,少有变通。清光绪状元、南通实业家张謇有志于改良淮南草煎盐业。他从参观日本大阪博览会盐业部分得到启发,归国后,与三五同好共同发起成立股份制的吕四场同仁泰盐业公司,改革生产组织,聘请外国专家,试验生产精制盐,后又引进板晒方法,生产“改良盐”;依托盐业经营实践,鼓吹改革旧来盐政制度。辛亥革命后,张謇担任两淮盐政总理,裁并淮南盐场,发展淮北盐场。裁并后,市境盐场仅剩吕四、余中、丰掘、栟角4个盐场,再后来又合并为余中、丰掘两个盐场。由于淮南沿海许多盐场盐产下降,盐地抛荒,张謇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废灶兴垦”运动,出价收购灶户地权,成立股份制的“盐垦公司”,盐与垦兼营,动员启海移民,大力改盐为垦,鼓励生产棉花。1938年起,市境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40年秋,陈毅、粟裕率领江南新四军东进支队渡江北上,陶勇所部开辟“通如海启抗日民主根据地”,接管国民党丰掘、余中两个盐场公署。抗日民主政权停止“废灶兴垦”,号召盐民多产多销,依法纳税,支援战争;鼓励食盐出口,从敌占区换购军需物品,接济根据地物资缺口。1946年盐区开展土地改革,盐民分得灶地或盐板,努力生产,多产多销,多交盐税,支援淮海战役,直到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吕四三甲盐场有张謇亲笔书写的“三补丁荡分界碑”出土。张謇所办诸盐垦公司各有股票存留至今。其所从事的盐业改良和鼓吹的盐政改革,有《张季子说盐》、《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和《盐迷专刊》留存于世。同仁泰盐业公司所产精制盐运赴意大利米兰博览会、荷兰博览会、江宁南洋劝业会和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参展,有金质奖章3枚留存于世;张謇创办的大咸盐栈,有木衡、铜权留存至今,均被民间收藏家收藏。介绍盐场掌故的著作,有学者蔡观明编纂的《栟茶史料初集》铅印面世。推介张謇倡导的淮南盐垦事业, 有学者李积新的《江苏盐垦》和学者胡焕庸的《两淮水利盐垦实录》出版面世。抗战前期,如皋东乡盐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建灶民抗日救国协会,在此基础上成立“如皋盐民自卫队”,是全国仅见的盐民抗日武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南通地区盐务干部在共产党领导下,依靠盐民群众支持,回旋于敌我之区,奔走于亭灶之间,为支援革命战争征收盐税,许多人牺牲年轻性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为全国盐区所仅见。盐区海匪被新四军陶勇部收服,改编组建苏北军区海防团,从事苏北与上海之间军需物资运输贸易,后成为中国人民海军前身。1946年解放区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文学家白得易,以如东丰掘场杨家畈贫苦盐民徐可琴,通过革命战争锻炼,从受人鄙视的“盐花子”,成长为盐民斗争领袖,晋升如东县长的事迹为模本,创作长篇纪实叙事诗《徐可琴翻身当县长》,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唯一以盐民斗争为题材的长篇诗歌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兴修水利,在旧时运盐河、串场河基础上重修的通扬运河、通吕运河、如泰运河,成为食盐和工业用盐运输新的大动脉。市境内调运分销,主要依循通吕运河、通扬运河以及纵横交错的内河河网;市境外调运引进,或从大运河入通扬运河,或从海运经上海转长江入内河。在盐业生产布局上,国家重点发展淮北晒盐,逐步消亡淮南煎盐,在南通盐区大力开展“兴垦废灶”运动,至20世纪70年代,淮南草煎盐业整体进入历史博物馆。1958年-1959年,在全国“大办工业”浪潮中,南通地区开发海水滩晒制盐,所辖启东、海门、南通、如东、如皋、海安6县各办滩晒盐场一座,其中如皋盐场借地如东小洋口,海安县由省人委批准从东台县划入濒海的“老坝港”土地一块,用于建办滩晒盐场。后经裁撤、扩建,形成启东、海门、南通、如东4个地方国营盐场带三余、黄海、三甲、东元等4个县社集体盐场的格局。最高年产盐量10万吨,地产不敷地销,不足部分需从淮北大盐场输入。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战略推进,小规模盐场面临报废,腾空土地,用于各所在县开发集约高效的工商业、旅游、房地产等项目。2005年市境各盐场资产被省公司收购,成为江苏省盐业集团组成部分。同年,启东盐场解散;次年,其余各场解散,由地方政府买断盐工的工龄,收回盐区土地使用权,建办工业园区。盐田全面废除,改为工业用地后,仅海门盐场场部的基本格局被保存下来,其他各盐场的场部建筑物全部被拆除。市境继续产盐的所在仅剩吕四镇东南侧的三甲盐场村,尚有几户老盐民继续维持生产,但其所产盐品,不符合国家颁布的食用盐质量标准,属于政府盐政机构明令取缔的制盐方式。该村海堤外侧,已被新设立的“大唐电厂”围堤封堵,产盐需用海水失去来源,目前所用卤源,采自旧有盐田积年余剩的地下咸气,预计只能再支撑几年。该村是清末民初张謇先生手创的“板晒场”遗留,名气很大,其独特的百年板晒产盐方式,媲美于海南岛洋浦开发区的“千年岩盆晒卤为盐”工艺,曾有日本、广东、四川、淮安的盐史学者前来考察,拍摄工艺照片,或进行生产现场录像。旧有的板晒制盐工具,于2000年,被前来考察的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征集价买一整套,装运到无锡,经铁路托运,运回自贡,收藏展出。为保存地方盐业文化史料,文史工作者付出艰辛努力。改革开放前,有著名学者管劲臣编著《南通历史札记》,对南通古代到民国的盐文化历史多有记载,史料翔实,文笔流畅。20世纪末,在编史修志热潮中,各滩晒盐场均编有新方志留存。南通盐业公司主修《南通盐业志》一部,编撰人独力奋斗21年,成书160余万言,内容包罗前后2199年南通盐业的地理变迁、机构设置、制盐生产、盐产品运销、盐政管理、盐区文化、故事传说、异闻轶事,囊括运盐河、串场河的开凿与疏浚,范公堤的始筑、延筑与续修,应有尽有,填补了历史上南通盐业未有专业志书留存的空白;全书28章118节,以《概述》为总冒,《大事记》为纲领,有从古到今的地图143幅,彩照180帧,黑白照296帧,数表118表,名录88表,人物传记507则。该巨著保存了包括大运河支流南通段在内的市境不同历史阶段海量的盐文化史料,不仅是南通盐业最具权威性的史料宝库,而且是中国草煎盐业最具代表性的史料集成。作为该书副产品的《中国历代盐文学作品选注》,内容100余万字,精选从远古到当代不同时期的盐文学作品1450篇,作者682名,身份上至帝王、下到灶户,体裁有诗词、曲赋、散文、史记、笔记、奏议、诏令、长篇叙事诗、长篇组诗、系列散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序文、回忆录、新闻通讯等,时间上贯穿古今,空间上覆盖华夏,凡属影响深远、知名度大、引用度高的名家名作,基本收录在内,填补了历史上中国盐文学作品没有总集的空白。书中收录的日本国圆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有关章节,朝鲜国诗人金泽荣《曹公亭歌为费范九作》,以及《中国历代盐政概说》,为当今及后世学者研究南通地区历史地理、人文掌故,提供了丰富而真切、珍贵而权威的史料支撑。

猜你喜欢
盐场通州盐业
雪落通州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浅谈额吉淖尔盐场的生产与运输情况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戈壁“雪山”
海南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面前海调味品旗舰店”进入天猫商城
《中国盐业》杂志倾情关注影响盐业发展改革的人和事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