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树田 赵倩倩 崔 姗 滕 欢
(1.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着力建立持续改进[1-3],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升。
持续改进的模型有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戴明环、EC2000双循环、罗杰斯内外循环[4]、李坤崇三循环和李志义持续改进机制等。戴明环又叫“PDCA”循环,是由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首先提出的[4]。
李志义在论文中明确提出了持续改进的重要地位和凸显作用,并且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进行了强调[5]。陈平(2014)在论文中指出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柱要依靠工程教育专业的持续改进[6]。赵亦希在论文中强调持续改进需要在课程上、在教学上和全部毕业要求三个层次,针对性、周期性地对评价各项毕业要求[7]以上的研究成果仍集中在讨论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层面,对针对工程教育认真的持续改进评价体系却鲜有研究。论文着力通过开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质量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等四方面评价,将持续改进贯穿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全过程,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持续改进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做好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的应用需求。
对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应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改进后的培养目标能否符合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发展需要;改进后的培养目标能否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改进后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的需要;改进后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需求;改进后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生毕业5年后在专业与社会领域的预期。为健全合理的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机制,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利用评价主体的地位,健全评价周期和评价方法,进行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人与重点评价内容
校内评价主要包括学校、学院两个方面。结合《关于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等文件,学校聘请校内专家针对培养目标描述、培养目标定位、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内容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提出修改意见。
学校合理性评价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每四年进行一次。学院合理性评价根据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业领域汇总内容每年进行一次。2015版专业培养目标校内评价中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意见及建议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和社会发展需求,但就业领域描述较为宽泛,应进一步凝炼;培养目标中针对交流沟通能力描述需要进一步精炼等。
校外评价主要包括毕业生(往届)、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等三个方面,采用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表形式进行,学院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信息,对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对比分析不同调查对象对培养目标的评价结果和相关的意见建议,形成评价分析报告,供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时使用。
对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中,向往届毕业生一共发放了423份调查报告(收回340份),从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较高,各项培养目标认同度均达到86%以上,基本认同达95%以上,如图1所示。
依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建立了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设置能有效地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近两次课程体系设计与修订,有14名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如表2所示。
表2 2015版课程体系设计参与的企业与行业专家情况表
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企业专家参与方式走访电话来校发挥作用1陈超龙建路桥集团研究员级高工总工程师√√加强校企深入合作,课程设置和实习内容及安排要合理体现2徐玫黑龙江省公路学会研究员级高工副理事长√√提供行业对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状况3王玉林黑龙江省建工集团研究员级高工总工程师√√加强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张景致黑龙江省交通厅研究员级高工总工程师√鼓励学生辅修、选修、自学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竞争力5魏国忠龙建路桥集团高工人力资源部部长√提供行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的需求状况6杨福生中建交通集团河南公司高工总经理√√实习、实践环节加强针对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土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通过召开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毕业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校友和用人单位走访调查等形式,定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评价。课程体系的评价结果用于课程体系修订情况及课程体系的调整,针对课程需要整合、学分设置不够合理、工程与社会等非技术指标的课程数量不足等问题进行持续性的改进。
完善课程质量的评价,就是基于主要教学环节评价结果,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几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制定了改进措施,用于新一轮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为例,该课程在2013级学生的学习中,存在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考核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出增加课程案例分析考核内容,具体以工程实例为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规范规程要求查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讲授中注意对学生结构概念知识体系的构建,建立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明确各种考核内容的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评分。在2014级学生的教学中,进行了整改,通过工程实际案例的引入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上一轮有所提高,80分以上学生较上学年13级提高,试卷不及格人数较13级下降;5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别为0.78,0.88,0.71,0.94,0.86,除课程目标2均比上一轮高。
通过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调研形式,利用校友会、QQ群、微信群、互联网等载体发问卷,及时收集应届毕业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等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学习、毕业生工作和企业人才需求等情况,形成分析报告,提出整改措施,并及时反馈到以后教学活动中。建立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和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动态跟踪,如表3所示。
表3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渠道
1)培养目标作为持续改进机制的重要指标,要充分利用评价主体的地位,需要重点强调评价周期和评价方法,可对培养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充分依靠有工程实践经历的能力企业或行业专家,采用各种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毕业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校友和用人单位走访调查等形式对课程体系进行反馈与修改。
3)课程质量评价指标需要充分依靠“课程达成度”作为重要手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调查周期应至少一年。
4)由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质量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这四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持续性改进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