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彦兴
摘要:盈余管理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会计理论发展、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事务改革以及企业会计行为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基本准则;上市公司
当前资本市场盈余管理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盈余管理是否得当对于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资金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006年2月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令﹝2006﹞33号)(以下简称新准则),该准则在关于资产减值方面的规定与原准则相比较有了很多变化,这必将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基本准则的发展历程
为更好地把握会计制度改革方向,确定会计改革目标,指导会计改革实施,1991年7月29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会计改革纲要(实行)》,率先提出会计核算制度改革。1992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后,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定于1993年7月1日实施,该准则也是我国首个会计准则,其就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就是基本准则。1997年至2001年间,财政部陆续发布并实施了16个具体准则,确立了会计要素确认标准和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多种计量属性)。2000年12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发布新准则,同时发布了38条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为保持和国际接轨,财政部一直对其进行完善,截至2019年,陆续修改基本准则和其中13个具体准则,并发布4个新的具体准则,形成了以1个基本准则为基准、42个具体准则为补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二、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指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账面金额,除了特别规定以外,涵盖单项资产以及资产组(资产组特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判定标准是产生的现金流入相对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否基本独立)。企业确认好资产价值后,能够及时消化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资产,提升资产质量,使资产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另外,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审核能够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从而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新准则背景下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有助于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最大的变化就是规定除了特殊资产项目以外,资产减值形成的损失一旦经过确认后,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一律不得转回。不得转回的资产包含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合并形成商誉等。因此,在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利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将受到限制,因为一旦计提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就会成为沉没成本,所以企业对于资产减值行为变得更为敏感,能不计提就尽量不计提。
(二)有助于监管企业财务信息
在计提减值准备资产方面,新准则除了保留旧准则原有的8项规定以外,另外增加了消耗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建造合同所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等资产项目,这些与国际会计准则同步化的规定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中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被扣减,让其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当前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监管部门监控企业所公布的财务信息,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有利于压缩企业操作利润的空间
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现象判断上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不仅提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同时还明确提出“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这就意味着资产减值成立的前提有明确的条件,从而更有利于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全面的判定。资产减值准则对于数据确定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依靠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经验来进行判定,如果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出现人为操纵企业利润的现象,而新准则以资产组为计提基础,很好地压缩了企业单方面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四、减少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控体系
一是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为了有效防止企业随意转回、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许多研究表明,内控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公司,更多选择实行盈余管理。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健全的资产减值内审监管机制、规范授权机制和责任倒追机制等多元化措施来予以保障,并且严格执行。二是提升会计人员素质。资产减值准备如何确认与计量对于会计人员有着很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求其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判定能力,这就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强化,在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下足功夫,确保资产减值相关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三是强化审计监督。资产减值准备最终是依靠人为判定,难免出现主觀差错,因此要重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以谨小慎微的工作态度,来判定被审计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是否合理、计提是否合规、披露是否充分。
(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要以遵守会计准则为前提,而许多公司往往利用准则的灰色区域来打擦边球。新准则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着良好的预判性和系统性。一是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新准则虽然规定了公允价值该如何确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较为复杂,尤其在估值模型选择和相关参数设定等方面,新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成立专门机构,对公允价值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增加资产减值信息的透明化程度,将减值准备金额的相关计算方法、过程、会计处理以及对重要财务指标的影响进行全面披露,甚至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将资产减值明细表作为财务报告的附表来展示。三是通过建立科学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会计准则宣传,协调资产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等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在抑制上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今后上市公司要全面改变观念、完善内控体系、提升会计素质,为会计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劲松.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资产减值计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学习,2020(4):101-102.
[2]田亭亭,郭晓立.新准则下关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8):115,117.
[3]凌雁.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科学与财富,2018(1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