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基层公共生活不断衰落,公共空间遭受挤压和割裂。社区建设被赋予了公共空间重构,社会结合团体再塑造化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整合被分裂的城市空间,化解空间私有化、碎片化的问题,重建社区公共性,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社区凝聚力和社区生活质量,需要我们结合城市空间发展现状,思考公共空间的生存之路,本文将对此展开叙述。
【关键词】社区公共空间;社区认同;再塑造化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口流动频繁,城市住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层社会的异质化明显。此外,城市社区的单元楼结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息、情感的沟通,社区成员之间互不认识,因此交往欲望也很微弱。在这种人际交往缺少的社区里,住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也会下降,从而致使社区内联系的削弱,住民缺少安全感与归属感。可见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新型社区中,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完善的必要性。
和睦的社区邻里关系离不开社区的有力措施,居民的了解与认同感增进需要社区为居民互动提供合适的场所。而公共空间是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交流与互动的开放性场合。公共空间是针对各种社区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冷淡、共同体意识弱化等现象,在建筑设计上进行优化,增强空间的融合和贯穿,让大家共处同一屋檐下,从而有助于邻里之间的交流,以此消减邻里之间的陌生化。公共空间有助于优化小区布局和建筑设计,通过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外部环境的改善,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它不仅促进邻里的向心感、凝聚力与亲和性,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文娱、休闲、活动的必要。
1.增加参与感,共建新的公共空间,拓展居民参与方式
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强调一定场所之内的公共精神、归属意识,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消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在成为各类社会群体的聚焦点,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提出的需求越来越多。新的公共空间需寻找与社区的连接点,引导社区内的居民共建公共空间,为公共空间出谋划策,探索社区参与新模式。公共空间在入驻新社区之前,实地融入在地的居民,结合每个社区的特点去设计有利于居民深度参与的形式,如服务设计前与居民交流,收集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想法;以社区发展为视角,梳理社区公共问题,了解居民对筛选出的公共议题的认知,绘制社区愿景,使社区居民由原先的旁观者转变成为一个建议者、执行者的角色,调动更多居民参与,使社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服务也会覆盖更多的居民。居民与社区融入的过程中,公共空间要做的就是关注参与的居民,提升居民的参与意愿,肯定居民的参与价值,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
2.多种形式再造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可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存在于社区活动。公共空间应重视社区文化,营造对社会建设的作用,社区文化对居民有着价值导向、情感归属、行为引导三种明显的影响。一些历史悠久的社区,公共空间希望能够以青年友好的空间为载体把一些文化体现出来,让现在的青年了解到社区的变迁和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以此激发居民对社区的新认识,找到更多与社区连接的点。通过“记者们行动”让青年们在去采访的过程中,走进社区店铺,了解社区故事,认识社区的故事人物。“我是导赏员”是通过招募,引导青年自发报名成为导赏员,导赏员可唤起居民对社区人文史迹的关心,激发居民发现社区的文化,进而由认识产生爱护,使居民以合理的方式保护社区文化环境。特别是对于典型的城市社区,社区内大多是新兴楼盘,居民来自四面八方,社区没有根深蒂固的风俗民约,居民之间没有复杂的地缘关系、亲缘关系。面对这样的社区,公共空间更应该着眼于社区,扎根于群众,去关注整个社区,为社区发声,与社区成员在社区实践中发掘具有本社区特色的发展性文化。多种形式再塑造社区文化,而社区文化为构建公共空间赋予了内在基础。
3.培養与居民的深层次联系
公共空间考虑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高层面是一种精神联系,通过建立交流的艺术进而可以创立、培养和维护与居民的深层次联系。公共空间致力于打造一款具有“家的感觉”的社区。“家的感觉”体现在一种如对家般的归属感。“家是永远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有亲人、有令人渴望的温暖和爱。”公共空间将要带给居民们的感觉应该是这种温暖和爱,感受到与居民交流相处的快乐,感受到融入集体的暖心与力量。即使人在异乡,来到社区的公共空间依然可以感觉到亲切。公共空间艺术可概括为“家+”艺术。“家”既指小家也指国家,公共空间对小家和社会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意味着家家户户的参与使用,其次“+”也是电极正负极中的正极,公共空间给居民们带来的是生活的正能量。“家+”中包含的是一种公共性与公益性。公共空间旨在为居民们服务,给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公益性的休闲交流场所。居民们可以来蘑菇屋和邻居一起下象棋,可以一起跳广场舞,可以来品茶看书,也可以来当志愿者,体验奉献的快乐……在家家户户的参与中建设一种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
家庭是良好社会的根基。公共空间通过情感交流,找到与顾客建立情感联系的方式,公共空间服务的并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从中能获得附加价值的体验。了解居民需求和想法至关重要。家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感情的地方,公共空间该考虑文化差异、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收入水平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差异,让使用空间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在社区建设中,公共空间与物质实体创建、价值情感产生同等重要,从增加参与感、再造社区文化、培养与居民的深层次联系三维向度,塑造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公共空间,共建公共生活,推进实现以人为本、睦邻友好的社区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徐璐.武汉城市公共空间夜景观艺术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王弋痕.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市X社区为例[J].城市观察,2015,39(5).
作者简介:刘艳(2000.07--),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