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居家办公、居家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和孩子从没有这么长时间“面对面”相处过,这次的长时间相处,我发现,我们之间的关系从“我的眼里只有你”,逐渐演变成了“越看越不顺眼”,于是,一线的“战疫”眼看胜利在望,家庭的“战役”却越战越烈。
孩子在家学习很懒散,学习效率很差,作业比平时少,但是写作业的时间却比平时长了很多。我们很着急,但是当我们尝试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却说:“学习是我的事,跟你们有关系吗?”
线上课,孩子要使用电子产品,孩子控制不住,有时候偷着玩游戏、刷微博,我总想在给孩子水果的时候看看孩子在做什么。孩子感觉到被监视就把门锁起来,我就更认定孩子一定是做了亏心事了。
还有,我因为担心网课学习效率差,给孩子额外报了课外班,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孩子也很不认真。苦口婆心跟孩子说,可他的状态就是没有改变,我这个气呀,真想冲过去揍他一顿,所幸当时还是控制住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并不是因为疫情来了,亲子之间才有这些问题和矛盾。但是既然疫情让这些问题更突出,我们不妨把握这次契机,找出核心问题,重新塑造亲子关系。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下面的这些事。
当孩子不断长大,他们不再需要“指导者”“教育者”,而是需要“支持者”,这时家长可以选择成为孩子的“同盟”“伙伴”。尤其是初高中的孩子,他们有了初步的成人感,有独立的需求,所以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予他支持性力量,积极沟通并询问“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你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不是“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你还小,长大就明白了”来挫败他们的独立感。
有一部口碑很好的电视剧叫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会让我们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新的视角和解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他才是你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心愿、梦想、个性和习惯,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也许和我们的主张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他们有权利这样想、这样做,本质上只有孩子自己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很多家长与孩子界限不清,也是亲子矛盾的一个重要来源。他们会为孩子包办一些琐碎的事情,认为孩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这其实是忽略了孩子的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很多孩子认为亲子沟通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太啰嗦,爱讲大道理。如孩子写作业拖拉,父母常常会说“你看你,书桌上乱糟糟,这是学习的样子吗?”“課前少喝点水,不然半小时上一次厕所还怎么专心?”“没事少跟同学聊那些有的没的,有这闲功夫,多写点题不好吗?”父母这些指令通常重复多次,并没有很清楚地说明要让孩子做什么。
家长们可以试试换一种沟通方式,用“当……时候(陈述事实),我觉得……(陈述我的感受),我希望……(表达期待)”的句式进行客观的表达。
同时和孩子沟通一定是要在尊重彼此感受和观点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同时也别忘了多倾听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不要试图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们,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一定要探索和维持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
孩子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可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当孩子犯错时客观地告诉孩子,他哪些地方犯了什么错误。对行为本身进行批评时,孩子知道只要他改进行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中的形象。父母如果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没出息”这种话对孩子的人格进行批评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爱他这个人,他们也可能会停止爱自己,从而产生更多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父母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和亲子沟通的保证。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造成亲子沟通障碍。对此,我们需要不断觉察自身情绪,有情绪时不要教育孩子。情绪爆发前,可试着先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缓解情绪或通过其他方式排解。只有在心平气和时,才能真正听懂对方的话,为对方着想。
另外,作为初中孩子的家长,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探讨一些有关自律和家庭建设的问题,多听听孩子的一些想法。
随着疫情而来的超长假期,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既是一次爆发冲突的“危”,也是解决冲突促进关系的“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作为家长,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段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学习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练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锻炼自己的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能力,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