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身心健康是人类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障。基于健康中国的视角,结合案例中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在“身心共健”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探索高校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对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健康中国;高校贫困生;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0.049
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关系着高校的和谐稳定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工作者不懈的追求。2016年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身与‘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刻不容缓。”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以上政策文件充分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了学校全面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
笔者所在工作单位的学生中,贫困生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深受经济问题的困扰,他们面临着学业和经济的双重负担,还存在许多诸如自卑、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要较普通大学生更为突出,成为学生工作的难点。为了加大对这些特殊群体的精准帮扶,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案例基于健康中国的视角,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对高校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 案例背景
小刘是一名来自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2018级学生,性别男,性格内向敏感,幼年母亲因为精神疾病离家出走后失踪,父亲已经70多歲,主要在家务农所得和农村低保补助维持生计,学生本人由姑姑抚养长大,姑姑没有固定工作,姑父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初进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给小刘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他面临“经济”和“学习”的双重危机,他课余时间用来兼职和在宿舍打游戏,很少与同班同学交流互动。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专业课挂科,打击了该生的自信心,萌发了想退学外出打工的想法。
2 事件经过
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学院进行了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前的摸底调查工作。按照往年情况来看,经济困难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地区,他们刚来到新环境,一时难以适应,很有必要进行单独辅导,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由于新生刚入学,笔者对详细情况不甚了解,学生个人档案资料信息也不是十分全面具体。根据工作需要,打算先找一批特殊困难学生谈心谈话,以便进一步了解情况。在后来由各班报送的班级贫困生建档推荐名单中,关注到了该生,小刘称他家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但是暂时无法很快地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几经转折后,最终由我与当地扶贫办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拿到了他家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证明材料。小刘看到我帮忙多次沟通,想办法解决,甚是感激,我们就逐渐熟络,多聊了一些话题,他的话匣子也打开了。
据小刘后来讲,其实刚开始并不知道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有资助,自己认为第一年的学费家里已经拿出大部分积蓄交了,生活费虽然少一些,但他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就一直没有向我说明家庭的经济情况。但是,开学后的日常开销令他始料未及,开学购置物品,再加上食堂饭菜比较贵,尽管精打细算,一个多月下来,入学时从家里带的“三个月”生活费已经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小刘想到了兼职,于是找到一份在大学校园里送桶装矿泉水的兼职工作。由于没有经验、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兼职工作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开学后的几个月,除了上课,他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校内四处“奔波”。上课和兼职让他时常感觉疲惫,平时主要靠玩手机游戏进行放松。由于本来对大学的学习还没有完全适应,加之投入学习的时间又十分有限,小刘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甚理想,有两门专业课甚至不及格,进入大学前他认为自己必须拿奖学金才能对得起家人。与此同时,兼职工作的报酬又不能按时发放,让他的经济状况更为窘迫。学习和生活同时亮起了红灯,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最近在思考,是不是自己不适合搞学习,是不是应该退学打工,为姑姑减轻经济负担,同时也认为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学就这样轻易放弃有些可惜,内心十分矛盾和苦闷。
3 案例分析
小刘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业受挫引发的心理压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生家庭支持不够。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该生母亲在其3岁时因为精神疾病离家出走,长期缺乏母爱,这种家庭的变故导致其从小害怕与他人打交道,内心敏感而自卑,大一入学后一直独来独往;父亲老来得子,年龄差距近半百,沟通存在很大隔阂,心中的烦恼无人诉说。
(2)学业期望要求过高。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校外兼职,通过勤工俭学等来筹措学习、生活费用,另一方面他们也非常珍惜极其宝贵的学习机会,想要努力学习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身心不平衡,借助打游戏缓解自身疲惫和焦虑。此外,同一专业入校的学生往往前期学习基础基本一致,假设不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在学业上领先于他人,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常期待自己取得好成绩回报家人,对学业的期望高于现实的处境,导致学业困难。
(3)身心健康理念缺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躯体健康状态与心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躯体健康状况越差,心理问题发生率越高。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爱情婚恋、职业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小刘既不注重与同学的人际交往,较少在同学中获得社会支持感;同时,学习和兼职之外的时间,也未积极参与户外体育锻炼,不利于躯体健康,缺乏科学的、整体的身心健康理念和意识。
4 辅导过程
4.1 了解学生具体情况
利用多样化形式,通过与小刘同宿舍室友、所在班级班长、班主任一对一QQ、电话聊天,高效了解该生平时的具体表现和个性化特点。通过暑期实地家访,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成长背景等情况。与小刘面对面交谈,提醒他每隔一周通过到办公室或者用QQ等通讯工具汇报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以便我能够了解他的现状,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
4.2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了解情况后,迅速采取措施,并提议小刘立刻停止他所做的兼职工作,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首先,帮助解决了该生的现实经济困境,宣传学校目前的资助政策,小刘顺利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以及后续的国家助学金评选,他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和贫困生御寒资助。其次,帮助改善该生的学习状况,鼓励他提高学习效率,多向优秀的学长学姐和班上同学请教,课堂内外多花时间,培养他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鼓励他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文字特长,参加校级某学生组织的新媒体部门,努力提高学习之外的各项技能。此外,建议他状态不好时前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多参与户外体育锻炼,采用运动的方式增强体质,排解烦闷情绪。
4.3 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品质
根据小刘目前的身心特点,与他共同商讨,制定一套提升其健康品质的方案并督促执行。
4.3.1 “健身”路径
“健身”是指人们通过顺应自然,起居有度,适量运动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到最佳状态,不断保持和增强体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要不断倡导学生走出宿舍,亲近自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具体做法包括:鼓励小刘参加各种运动团队(跑团、定向运动团队、球类兴趣小组等)。同时,积极倡导他所在班级、宿舍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量运动方案,共同“健身”,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展现学生运动风采。
4.3.2 “健心”路径
“健心”是指人们通过调控心理、稳定情绪、涵养心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认知,面对挫折,能妥善处理,达到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状态。针对小刘的心理状况,发挥心理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朋辈团体的作用,建立帮扶体系,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健心”方案,鼓励小刘踊跃参与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针对人际关系、学业困惑等主题的团体心理成长小组。
5 案例反思与提升
经过一年的努力,小刘终于走出困境,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在本学年的学校奖学金评选中获得三等奖,经常跟我分享他撰写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性格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更愿意主动与人交流,结识了不少好友。由于经常参与球队训练,身体健康状态也比以前看起来精神很多。
(1)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要注意保密,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是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压力。作为刚入学的大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也很敏感,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经济困难生高度关注,充分关心,但又不可特殊强调。
(2)学生工作者应定期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讲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鼓励大家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辅导介入要把握最佳的工作时机,运用恰当的工作方式。他們最艰难的时候,也正是他们最脆弱、最需要关心帮助的时候。我们即使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要尽量去理解他们,陪他们走过一段艰苦历程,做他们的知心好友。
(4)创新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依托“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防护系统,从促进心理健康学生自我实现、加强心理亚健康学生的预防与保健,以及针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干预与跟踪服务这三个层级开展工作,形成“身心共健,助人自助”的工作思路,构建“健身·健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宏刚.片区心理辅导站视角下“两类”贫困生的帮扶对策探析[J].江苏高教,2015,(2):141-142.
[2]罗香群.高等专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16,(2):89-92.
[3]维琴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易春丽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99.
[4]钟秉枢.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J].中国学校体育,2019,(1):10-11.
基金项目:湖北省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重点资助项目《高校二级学院“健身·建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2019XGJPF2004)。
作者简介:周贝(1991-),女,湖北孝感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湖北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