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发育不良, 置换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2020-06-19 08:54王燚
幸福家庭 2020年6期
关键词:髋臼聚乙烯假体

王燚

本文重点介绍了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定义、髋关节置换术的风险、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效果,希望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此类疾病以及髋关节置换术相关知识。

什么是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一种多因素髋关节疾病,由于患者髋臼或股骨近端发育缺陷而引起生物力学异常,变异的髋臼无法完全覆盖股骨头,或股骨近端前倾角过大,使髋关节机械磨损率和磨损程度加快。患者早期症状为髋关节易疲劳、酸胀以及隐痛,长此以往,容易出现患髋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半脱位、完全脱位和步态异常等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脊柱和膝关节,还会并发严重的髋关节骨关节炎,影响其生活质量。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可以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效帮助无法保髋的DDH患者重建良好的生物力学功能。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软组织损伤小。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普遍较长,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多年的临床统计和院外跟踪调查发现,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假体稳定性在术后普遍较好,中远期疗效佳。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的生物力学功能,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术前应做哪些检查

术前,患者应进行全面的體格检查,测量肢体的绝对长度、外观长度以评估软组织挛缩的程度。影像学检查应包括骨盆(包含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患侧股骨近侧半的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方便医生了解以下情况:①股骨头前倾角是否较大,否则传统的髋关节假体置换会导致脱位;②股骨髓腔是否狭窄,避免临时找不到合适的股骨假体或出现术中骨髓腔劈裂;③明确髋臼假体的旋转中心处于解剖位置还是处于高髋关节中心,有助于确定股骨假体的轴向位置及假体类型,以便恢复肢体长度和偏心距。

假体选择

目前,主流的髋关节假体材料构成主要有金属髋臼杯、金属股骨柄和不同材质的摩擦界面。按摩擦界面构成不同分为金属聚乙烯、金属-金属、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以及陶瓷金属等,其中前三者是主流。金属聚乙烯界面应用最广泛,一度成为衡量其他关节置换手术的金标准。金属-金属界面也一度盛行,但是部分患者对金属过敏,会导致迟发性变态反应,所以不适合过敏体质、肾功能不全、孕妇等人群。在我国,髋关节假体界面仍以金属聚乙烯、陶瓷-陶瓷为主。聚乙烯内衬较金属、陶瓷内衬优势是聚乙烯内衬可以制成防后脱位的高边。此外,金属聚乙烯因为撞击而导致的磨损及后果较陶瓷-陶瓷和金属-金属组合少。高交联聚乙烯界面、高交联聚乙烯材料自20世纪末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系由惰性环境射线y照射,打断碳碳分子和碳氢分子的共价连接,在相邻碳分子间形成交联,同时或随后热处理可以促进交联并清除自由基。高交联材料和普通聚乙烯相比,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磨损性能。

手术及术后评价

1.手术方法。①手术入路及显露。病人侧卧位,改良后外侧入路,医生在术中要注意保护臀中肌以及坐骨神经,在术中要彻底清除挛缩关节囊、纤维瘢痕组织及增生的骨赘。对于脱位较严重的病人,医生须作髋周较为广泛的软组织松解,如软组织松解达不到理想效果,可行转子下截骨。②髋臼处理。在真臼位置,用髋臼锉从小到大号,保持外展40~45度,前倾10~15度,锉磨至合适大小,放入生物臼杯,用两枚螺钉固定,安放衬垫,倘若发现真臼骨缺损,需进行植骨。

2.术后随访评价。医生要将术后第1天、第3天作为THA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时间点,术后15天作为晚期训练的时间点,比较早期训练组术后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

术后如何康复

术后康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一般在院内完成,第三阶段一般在出院后患者参照康复指导视频或者康复师指导完成。

1.术后第一阶段(第0~3天)为急性治疗期,目的是恢复患者独立的功能移动性,患者需了解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注意事项,时刻警惕禁忌动作。

2.术后第二阶段(第4~7天)为早期柔韧性及肌力强化训练阶段,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疼痛,控制髋关节周围肿胀,实现患者完全自理。

3.第三阶段(第2~6周)是进一步强化肌力及恢复关节功能阶段,目的是恢复患者独立步行及全部日常活动。

对DDH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谨慎的术前计划、良好的手术技巧储备及选择合适的假体,同时在配以正确的术后康复锻炼,该种病症即可治愈。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崇州二医院)

猜你喜欢
髋臼聚乙烯假体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后吸收法交联聚乙烯制备及存储性研究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废弃交联聚乙烯回收利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