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慧 戴吟晗 张宇豪 金娇
摘 要:《路面养护管理与维修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掌握路面养护与维修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升其分析与解决路面养护与维修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教学反思,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以期望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路面养护 教学现状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3(a)-0217-03
Abstract: Pavem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road engineering direction).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knowledge of pavement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of pavement maintenance and repair engineer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cess,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ut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started to discuss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expect better classroom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Pavement maintenance; Teaching status; Reform measures
1 引言
目前,我国公路已实现 “初步连通”向“覆盖成网”的重大跨越。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484.65万公里,公路密度50.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475.7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8.2%。预计2030年我国公路网总规模约580万公里,公路里程规模不断增长。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养护的需求和压力将不断上升。传统的养护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公路发展的需求。公路养护行业对于养护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顺应国内行业发展的形势要求,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 (道路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渡河工程等相关专业纷纷开设了该门课程,以培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技术人才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路面养护管理与维修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路面养护与维修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分析与解决路面养护与维修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日新月异,养护决策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提高,传统的《路面养护管理与维修技术》课程难以适应养护技术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鉴于此,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2 《路面养护管理与维修技术》的教学现状
2.1 受“重建轻养”思想影响,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公路行业都处于大建设时期,支撑我国公路养护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养护及管理技术比较薄弱,对养护工作也不够重视,造成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公路建设方面相关课程很多,而公路养护方面相关课程较少,设置的学时也不多的情况。很多学生潜意识里觉得该门课程不够重要,因此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精力也不足。
2.2 教材内容老旧,新知识缺乏
路面养护管理与维修技术方面的教材众多,但随着公路养护行业的快速发展,养护新技术、新材料、养护管理手段有了较大的改变,技术规范也在不断变化,但教材的及时更新的速度相对滞后,没有新知识的注入,一些教材已明显不适应教学的需要,學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足。
2.3 授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建轻养”思想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科研更倾向于公路建设期的内容,具备专业的养护知识体系和专业系统的养护工程实践的的教师相对较少。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往往只能将讲课内容停留在书本框框条条的知识点上,更谈不上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加之,该课程的开课时间一般为大四的第一学期, 很多学生的重心在找工作和考研上,枯燥无味的教学,更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
2.4 针对养护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缺乏
现在许多高校普遍开设了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生产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一些在书本和学校里无法获知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知识,但面向养护需求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前所述,“重建轻养”的存在,使得木工程 (道路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渡河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主要集中在道路建设时期的项目,对于养护项目的生产实习涉足不多,针对养护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可谓少之又少。
2.5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的《路面养护管理与维修技术》课程为考查课,考核评价方式自定,大多老师会选择采取开卷考试或提交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或提交小论文都能够及格,就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不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不努力钻研,只考前进行突击,使得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探索
3.1 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路面养护管里与维修技术》课程通常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很多学生的重心在找工作和考研上,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老师上课讲的多少和学生学得多少之间不能划等号。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调动上课气氛,将老师的独角戏变为师生之间“二人转”,可以以“工作”“考研”中可能遇到的与该门课程相关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兴趣点”。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提“为什么”,启发学生气思考“怎么做”, 采用多组老师“为什么”—学生“怎么做”—老师“总结”的模式,“复习-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的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给出回答,可以一人回答或者是多人回答同一问题,老师再结合工程实践的例子和理论上的知识分别给出选择 “工作”、“考研”的学生都有帮助的答案。比如如何确定养护时机的问题,在工程实际中,养护工程师往往根据工程经验和路面性能衰变的指标来确定养护时机,而理论上,就需要结合性能预测模型来确定,而这些预测模型有分为确定型和概率型模型,不同的模型得到的预测指标的区别有在哪。这样,既可让选择“工作”的学生掌握一些工程技巧,又可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考研”的学生。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效率才能提高。
3.2 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养护决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日新月异。国家、行业和地方对于推进公路养护技术的发展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授课内容不能因循守旧。作为老师,要时刻关注养护方向的最新发展动态,运用现代信息、装备、材料技术覆盖全课堂。比如在教授路面性能评价指标时,要结合最新的规范,讲最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和旧规范的区别。讲路面管理系统时,不再是简单的系统的构成,而是站在满足提升公路养护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的角度,从国家战略高度讲如何构建“一套数据、两套系统、一个平台”的养护信息化管理总体框架。教学过程要少一些叙述性讲解,多一些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将课本里枯燥无味、不容易记住的知识点融合到具体实例中,多讲新技术,新材料,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3.3 课后作业的完成模式的改变
《路面养护管里与维修技术》是一门偏应用的课程。比如要进行路况调查,进行路面管理系统的设计等,要开展上述工作,课程作业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改变独立完成作业的模式,将一个班的同学分成不同小组,设立组长和和小组长,分工完成,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也培养了大家协作创新的精神,在不占用大量时间的同时,作业质量也得到大大提高。
3.4 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项目化实训
运用实践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感性认识是教学的一大方向。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化实训教学则以“项目”为载体 。在《路面养护管里与维修技术》课程中,这个“项目”可以是一个路面养护管理系统,可以是一项养护新材料,还可以是一项养护施工工艺等。老师要有计划的组织教学,可以通过一些生产基地现场参观实习后,按照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实训,如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路况调查,按照系统开发设计模式、设计路面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合所学的土木工程材料知识,设计研发一项养护材料等等,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步深入开展教学。
3.5 建立新型的考试模式
不拘泥于结课后再进行统一考试的方式。期末考试仅仅是考试的一小部分。根据课程的特点,不光要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还必须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评价。为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开放了一些能反映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题目,如给出一些病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病害的类型、程度以及阐述可能产生的原因,设计路面管理系统时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给出一段关于养护方面的英文综述,让学生进行翻译理解等。通过这些细化的考试题目,可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掌握课程知识的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3.6 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直以来我国工科专业的高等教育都有着重理轻文的倾向,一些工科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在选修课里专门开设了一些人文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收获甚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层面,还应包含其他人文知识、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公路养护犹如人的身体保健,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皇帝内经》的“上医治未病”等知识点,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融入科学道德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创新思维和道德修养。
4 结语
《路面养护管里与维修技术》是一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国家对公路养护的重视,该门课程也将越来越会受到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革创新,不光能提高課堂教学效果,还能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理论素养、人文素养、职业能力、知识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佳斌,刘群群,刘少雪,等.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工科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58-64.
[2] 丁炜.基于情境实践模式的高校新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5):46-52.
[3] 徐送宁,岱钦,刘晓云,等.教学科研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69.
[4] 赵继,谢寅波.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9-12.
[5] 郭红兵,连静.路基路面养护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114-116.
[6] 张家宇.基于“双证书”制度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以高职公路养护与管理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