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婉玲 张清海
摘 要 儿童社会行为的产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乏动画媒体的身影。动画片中风趣幽默的语言、温文尔雅的行为、克难攻坚的毅力、积极进取的志向、曲折回旋的情节陶冶了儿童情操,使其抑制反社会行为,积极主动地表现亲社会行为。当然,充满暴力或“暗系列”动画片会使儿童观察学习到反社会行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引导与培育。
关键词 动画媒体 儿童 亲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9.2文献标识码:A
儿童的世界丰富多姿,少不了动画媒体的影响。动画媒体如一束强光,照亮了他们的认知世界,生动形象、画面质感、情境跌宕、主题曲鲜明的动画片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帅气正义的黑猫警长、机智聪明的舒克与贝塔、活泼善良的蓝精灵……这些角色的正义、尽责、忠诚、勤奋、善良、坚韧、勤俭、恭敬、谦让等优秀品质初步塑造了儿童的价值观和行为。当然,有些鱼龙混杂的动画媒体在角色形象、动作安全、言语表达、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儿童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1熟知对象,有的放矢
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体格、智能和心理都处于飞速发展的第一黄金期,对社会活动中的语言、规则、行为等方面的认知,往往源于观察、模仿,通过参与性和替代性的学习来进行日常思维、行为的塑造和连锁。儿童的三观几乎是白板,如若家长和老师疏于引导,其在观摩动画片、与同伴互动时模仿一些典型的语言、行为,长期养成定型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一般由社会刺激(如所处环境、交往活动、气候、学习素材等)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从与社会的关联度看,社会行為包括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他、助人两个特性,如送同学回家、扶老奶奶过马路、拾金不昧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有利己、损人、伤害三个特性,如辱骂、打架斗殴、偷窃、离家出走等行为。
2了解现状,明责晓理
儿童通过动画媒体感知到两种社会行为,在社会互动中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2.1动画媒体的励志作用
动画片结合了影视和绘画的特点,声情并茂、形象突出、色彩绚丽、音乐优美、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并带来新鲜感和认同感。一些经典优秀动画片制作精良,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透出积极向上的活力,孩子观看后会受到激励,在学习和交流互动中展现出正能量。动画片情节设计丰富多样,充满了冒险和刺激,满足了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2.1.1增强亲社会行为
儿童观看声情并茂的动画片时,往往会学习、模仿其中的谦让、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赠予等行为以及礼貌用语,也提升了审美、组织管理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他们在充满正能量的动画片影响下,还能体会到良性互动的快乐,在尊重他人时被尊重,在分享中感受满足感,在合作中获得成就感,在助人中体现自我价值。显然,观摩动画媒体会使亲社会行为逐渐得以认知和养成,利于儿童正确看待同伴、感恩家庭,乐于接触社会。
2.1.2减弱反社会行为
在转型迅速的社会环境和“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中,有些儿童可能缺乏良好的个性品质,礼貌不足,注重自我,不愿意分享,与同伴发生争执,与父母产生矛盾。动画媒体中角色的良好品质,如谦让、宽容、体谅、理解等品质,会使儿童自我反思,甚至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举止。
寒假中,研究者进入幼儿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以下情况:儿童的礼貌用语使用少或使用不当,从家里带来的零食不愿与同学分享,不愿与同伴分享玩具,与同伴争吵等等。研究者试着播放主题鲜明、积极正向的动画片,几天后儿童们的行为表现有了显著的改变,如能够礼貌待人,感谢的话语增多,学会分享物品,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乐于帮助。
2.2动画媒体的负面影响
一些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片,如“暗黑系”动画片满是黑暗的思想、血腥的画面、残忍的手段,既使儿童受到负面思想的荼毒,三观扭曲,也会使其具有反社会行为。
2.2.1减弱亲社会行为
儿童观看了不恰当的动画片,原先具有的助人、分享、善思、求知等亲社会行为与动画媒体的不恰当信号冲突,首先使儿童的思想矛盾,怀疑“镜中我”,进而影响语言、行为的妥当性,甚至使其否认自己的亲社会行为的正确性,减少此行为的频率和数量。
2.2.2增强反社会行为
“暗黑系”的动画片可能全盘否认社会规则,增强人性中的“恶端”。年幼孩子的认知、思维相对简单,在不恰当的动画媒体影响下,可能会受到错误、违背社会规则的误导,对同伴抑或自己增加打、推、辱骂、耍流氓等行为伤害的机率。儿童可能无法正确判断自己行为的恰当性,无法预知这些行为对他人的伤害程度,显著增强了儿童的反社会行为。
3优化对策,提质增效
“孟母三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都说明了儿童的成长和行为表现受环境影响可谓深远。
3.1家长做好榜样示范与耐心细致的引导
班杜拉通过模仿实验,指出儿童的观察学习能力非常强,榜样与强化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儿童受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的模仿对象。如果他们把父母的言行选择成为学习的榜样,那很快就变成父母的模样。因此,家长在家庭中需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到身正为范;遇到问题或矛盾时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关注其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及时给予肯定、支持和鼓励;发现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如无端对抗、欺侮他人等,应第一时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区分正误,通过多种途径和有效方式扭转反社会行为。
3.2学校重视引领,营造主流正向的成长环境
《荀子·劝学》指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校园是儿童就学期间所待时长第二的场所。幼儿园需引导幼儿发现动画片中良好的言行,鼓励幼儿模仿学习,从小养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小学应从班级和学校两个层面,培育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交往氛围,通过多种措施调控正向引导的舆论,如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堂上探讨行为的对错,在课内外角色扮演不同的行为并加以讨论与分辨;在“表扬栏”公示学生的良好表现;在课间通过校园广播讲述励志的故事;在家校联动中传递儿童的正能量;在学业评价中委婉、趣味、幽默地点明儿童的不足之处和老师的期望。
3.3严格控制质量,加强动画市场的监管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显然,动画片的质量对儿童的成长和亲社会行为至关重要。从动画媒体公司的制作到国家广电的检视,各环节都应珍视动画片对儿童的正向意義,把情节内容、角色动作、价值取向等作为重点检查的对象。可用林肯的话来类比,生命不在乎长短,乃在乎内容。动画片流通的各个部门应严格筛选,市场检查与监督机关要定期检查流入市场的动画媒体质量,播放动画片的新闻媒体在播放前应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并对观看对象进行观前调研和阶段性的观后调查,确定播放的可能性、时段及收看权限。
3.4增强自我认知,逐渐培养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利用大自然、动画媒体和社会活动,不断有意识地提高儿童对于亲社会和反社会的行为认知,让儿童在观察和自我评价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期望和可能出现的行为,让儿童自如自主地接近和模仿亲社会行为,使其随着年龄、知识、阅历、活动范围的增加而能对自我、他人的情绪和行为有效地识别或控制,见到的不只是树木,甚至是整片森林,主观上能抑制反社会行为,客观上表现亲社会行为时受到关注和激励,提升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总之,市场上动画媒体的丰富性体现了我国动画资源的多样性和充足性,对于儿童的需求提供了一定满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能严格筛查和摒弃那些质量低劣甚至是“暗黑系”的动画媒体,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引导下,儿童会提升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自主自觉地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不断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儿童的成长。可以相信,积极打造一流的动画媒体是社会的期望和需要,思想、内容良好的动画媒体可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供健康成长的范本。
作者简介: 朱婉玲(2000.2-),女,安徽宣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与管理;张清海(1969.11),男,安徽肥东,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任频捷.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倾向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08).
[2] 张芳君.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甘肃教育,2019(10).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