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伦 冯心怡
正解: 洗护时,水温控制在34~35℃为宜。
冬季气温较低,用热腾腾的水洗脸,洗掉一身寒气,确实令人感到舒服。不过,不少人在洗脸、洗澡时,习惯用热水把皮肤烫到通红才觉得过瘾。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人体皮肤的表面温度为36.1~37℃,皮肤能承受的最高温度约为46.5℃。有些人对水温的耐受度较高,认为自己是“不怕烫”一族。但其实,与热水直接接触的皮肤却未必这么“认为”。过高的水温会造成皮肤油脂过度丢失,毛细血管与毛孔扩张,长此以往,皮肤将失去光泽及弹性,产生皱纹,加速衰老。
正解: 过度护肤会使毛孔堵塞,结果得不偿失。
毛孔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主要排出汗液、水分,以及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涂抹过多滋润型护肤品,尤其是霜剂、油剂等,会加重皮肤负担,导致毛孔内分泌物排出受阻。皮脂和汗液长时间堆积在毛孔内,易招致螨虫和细菌滋生,引发炎症,最终导致痤疮、毛孔粗大等一系列皮肤问题。凡事过犹不及,护肤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冬季气候干燥,但也应该给皮肤足够的“呼吸”空间。一旦发现涂抹护肤品后脸上痤疮增多,不妨想一想,是否该给皮肤适当“减负”了。
正解: 无论什么肤质,给皮肤“穿件背心”更贴心。
所谓油性肌肤,是指皮脂腺分泌功能比较旺盛,导致面部常年“泛油”,看起来十分滋润的皮肤状态。尽管油性肌肤人群看似“不缺油”,但其自身分泌的油脂并不能完全替代护肤品中的保湿成分。冬季干燥,无论油性、中性还是干性皮肤的含水量均减少,油性皮肤只是皮肤自身分泌的油脂较多,掩盖了“干燥缺水”的表现而已。正如中医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们认为夏季天气炎热,常不注意养护阳气、贪凉饮冷,反而易在夏季导致阳气耗伤。油性皮肤的养护也是这样,万万不能因为皮肤油脂分泌较多,便误认为自己不可能存在皮肤缺水的问题,从而忽视了皮肤的保湿工作。
正解: 化妆前敷面膜,易引发皮肤问题。
冬季皮肤干燥,上妆更易出现卡粉、浮粉等现象。不少爱美的女性为了让皮肤恢复水润细腻,喜欢在化妆前先敷个面膜。殊不知,这种做法虽然带来了精致的妆容,却会对皮肤造成一定伤害。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角质层则是皮肤的第一道防线。正常情况下,角质细胞“层层叠叠”地覆盖在皮肤表面,阻挡了外界有害物質的刺激。“喝饱水”的角质细胞就像一颗颗被泡发的豆子,变得圆润饱满,细胞之间空隙变大,使彩妆中的香精、防腐剂、重金属以及外界的尘埃等更易向内渗透,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
正解: 防晒不分阴、晴、寒、暑,冬季同样应注意防晒。
对皮肤有害的紫外线主要为UVA和UVB。UVA常使皮肤晒黑,造成皮肤光老化;UVB易造成皮肤晒伤,表现为红斑、晒黑等。人们常用太阳光的热效应来评判日晒强度,而紫外线并不能产生大量热效应,让人产生“冬季寒冷,体感温度不高,因此不需防晒”的错觉。殊不知,冬季晴天较多,云层稀薄,紫外线更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因此,不论晴天、阴天都应做好防晒工作。
正解: 湿疹的病因与“干”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精神因素,以及日光、寒冷、干燥等各种刺激均可引起湿疹。中医认为,湿疹主要由气阴两虚、血虚风燥等原因引起,湿热困于外,血虚不能滋养肌肤,由于阴虚而内生风燥。简言之,是“外湿内干”,从而出现瘙痒、脱屑、渗液等一系列症状。湿疹虽表现为有大量渗液的“湿性”病变,但病因却与“干”密切相关。冬季干燥,皮肤含水量减少,更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皮肤补水,也要注意养阴,不可一味贪热。湿疹患者应避免频繁清洗而使皮肤损害加重,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润肤露。
正解: 是药三分毒,抗过敏药物不可久服、多服。
首先,抗过敏药有头痛、口干、嗜睡、眼部不适等副作用,长期、过量服用还会增加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风险。目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大多仅适用于过敏急性期的治疗,不适合长期、大剂量,以及预防性用药。其次,预防过敏应从找到并远离过敏原、规律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做起。长期口服抗过敏药不仅不能起到预防的效果,还易引起药物耐受。当真正需要抗过敏药物治疗时,反而可能遭遇无药可用的状况。已经发生皮肤过敏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症状消失后应及时停药。
大众医学202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