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慕竹
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汉宣帝刘病已颁布诏书,给予颍川郡(今河南禹州)太守黄霸“封爵关内侯,赐黄金一百斤”。一个普通的地市级干部,没有攻城略地之功而竟至封侯,黄霸成功的奥妙何在呢?
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出仕以后负责管理郡国的钱粮,这些事务都极其繁杂,但他思维敏捷,精于计算,所经手的事都记录于册,每本账都清清楚楚。这种训练显然对于他后来当官很有裨益,事无巨细,他都能做到了然于胸,没人敢欺骗他。
有一次,黄霸因为想考察县乡事务,便派一个年长廉洁的属吏出去巡视,临走前特意叮嘱他,这是秘密考察,切不可泄露行踪。这名属吏出去后,食宿都不敢出入驿站,唯恐招风。一天临近中午,他又累又饿,就在路边取出干粮和熟肉,准备随便吃一点儿,没承想一只乌鸦发现了地上的美味,一个俯冲,抓起熟肉就飞跑了,气得这名属吏跳着脚大骂。这一幕恰好被一个到郡里办事儿的人看见了,他向黄霸汇报完工作,正准备告退,黄霸却命人上茶,拉着他聊了起来。原来这也是黄霸重要的工作方法,就是经常跟下属、百姓闲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许多问题和隐私都在这种闲聊中被记在心中,属吏的这件趣事自然也不例外。几天后属吏回来报告考察结果,黄霸听完汇报,漫不经心地说了句:“兄弟,你这一路辛苦了,连饭都吃不踏实,蹲在路旁吃饭却被乌鸦把肉叼走了。”此言一出,属吏大吃一惊,眼前的太守怎么什么都知道啊。消息传出,手下官员都格外谨慎小心,大小事情从不敢有丝毫隐瞒。
还有一次,郡里一个老鳏夫去世了,家贫无法埋葬,下属向黄霸请示怎么办,黄霸想都不想,立刻指示說某处有棵大树可做棺材,某亭的猪仔可用来祭祀,下属前往验看,果然分毫不差,一如黄霸所说。足不出户,却无所不知,郡里的百姓都认为他是神明,那些奸邪之徒见无机可乘,想干点坏事儿恐怕太守马上就知道了,因此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如果把黄霸的成功都归结于他强悍的头脑,那显然有失偏颇。他的智商毋庸置疑,但有时他的情商看起来却有些问题。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宣帝刘病已颁布诏书,想给他的曾祖孝武皇帝刘彻以特别的庙号和庙乐,群臣讨论这件事情,都觉得皇上说得对,只有长信少府夏侯胜反对说,孝武皇帝虽然有征服四夷、开疆拓土的功绩,但同时造成大量将士伤亡,天下虚耗,百姓贫困,流离失所,再加上蝗灾四起,千里荒芜,民间人相食的惨事不绝于耳。功过相抵,因此不应该享受特别的庙号和庙乐。此论一出,群臣哗然,宰相、御史以下纷纷联名,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联名信传到时任宰相长史的黄霸手上,他却拒绝签名,因为他认为夏侯胜说的是对的,天下万物,民生为大,武帝对百姓的恩泽殊少,不应享有特殊的荣誉。结果不用说,在被弹劾的奏章上,又多了黄霸的名字,两个人被一起下到大狱,直到三年后遇到大赦才得以重见天日。不过耿直的黄霸给汉宣帝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出狱不久就让他当上了扬州刺史,直到后来官至宰相。
黄霸不仅性格直率,而且宅心仁厚,对下属也很宽容。在颍川有个姓许的县丞年纪大了,得了耳背的毛病,督邮瞧他就心里堵得慌,就跟黄霸建议让他回家。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拜起送迎,即使耳聋,又有什么妨碍呢?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使贤能人失去志向。”后来又有人询问其中的缘由,黄霸拿出了精明的本色,给他细算了一笔账:“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猾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大凡治理之道,不能太苛求吧。”
黄霸在颍川任职八年,年年考核在全国名列第一,在他的治理下,颍川呈现出“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盛世景象,以至汉宣帝感叹:“这就是《尚书》所说的贤能之臣吧!”
黄霸的贤能并不都来自他的精明,而是在于他心怀百姓、无私忘我的精神品格。在任何时代,放大别人、为人着想的善念,都会是抵达人心的捷径。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