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校通识教育探析

2020-06-19 09:20:42张默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通识主管部门香港

张默瑶

香港学校通识教育探析

张默瑶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文章采取资料分析与系统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指出香港通识教育存在教育政策过于宽松、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课程设置不当、课程内容偏颇等问题,提出由国家主导、深港政府主管部门合作、深港两地学校扩大交流,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等建议.

通识教育;一国两制;改革;香港

1 香港学校通识教育基本情况

1.1 通识教育改革的基本脉络

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全港教育基本参照英国教育制度进行.回归之后,不同层次学校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小学阶段通识教育的改革主要有3次,分别是2002年、2012年、2014年.改革的核心内容发生明显变化,第一次:加强学生的德育和国民教育;第二次:对祖国的认同及对国民身份的自豪感;第三次: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国民身份认同的人.表面看,导向比较正确,但,一是因为受教育者年龄幼小,教育效果不太明显;二是因为从改革要求到教学之间环节较多,具体落实到课堂,影响度有限;三是由于所用教材政府主管部门不审查,不同教师可以选用不同教材.因此,实际教学情景与改革要求存在差距.

中学阶段的通识教育改革是重点,也是关键.改革分2个阶段:一是2009年开始,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香港所有高中统一推行;二是2012年开始,教育部门明确规定通识教育纳入香港高考必考科目.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发生的实际事件作为议题,探究学习并完成专题研究,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初衷是让学生掌握分析社会时事的能力,建立正面价值观.

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开展较早.1995年开始,已有大学层面的通识教育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各具特点的模式,如港大的“全才教育”模式、中大的“均衡教育”模式、岭大的“博雅教育”模式.其共同的特点是侧重对自然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播及人格的培育.

1.2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香港通识教育属于一个科目,地位与语文、数学并列.通识教育课程指的是一类课程,科目之下设具体课程.

1)初中阶段,香港教育局出台《德育及公民教育》等指引性文件,规定初中阶段的通识教育包括“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3个主题,每个主题又设置“核心事件、延伸事件、特殊事件”3个方面内容.以最能影响学生思想成长的“学校生活”为例(表1)[1].

“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3个主题就可视为3门课程.由于学生年龄和学识等原因,初中阶段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学校生活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掌握、同学之间的交流等项目进行,明显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高中阶段,香港教育局特别重视通识教育,新高中课程把通识教育作为考大学4门课之一.对通识教育的内容有新的要求:一是将学习内容分为自我与个人成长等3个领域;设置了今日香港、现代中国等6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30 h;二是增加独立专题探究(IES)的内容,安排90 h,并提出了建议范围:传媒、教育、宗教、体育运动、艺术、咨询与通讯科技,见表2[2].

“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科学、科技与环境3个领域”就可视为3门课程.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通识教育难度加大,要求更高.其中,最具政治敏感性的是“今日香港”和“现代中国”.“今日香港”专题很容易引发对特区政府的议论;“现代中国”专题很容易引发对内地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问题的议论.

3)大学阶段,“三三四”新学制实施后,香港各校重新修订通识教育计划.共同特点:一是必修必考;二是各校课程名称与内容不一;三是课程数量不一;四是考核要求不一.香港高校通识教育虽然始于1995年,但自2012年起香港政府在大学推行四年学制,通识教育课程有了新的变化.重点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必修与选修两类课程内容变化.必修课程的内容差异大;选修课程比较集中在人文与艺术、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二是基本建立质量保证机制.课程教学效果情况有制度性检测,特别重视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意见.相关部门根据意见对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等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1.3 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课程教学只能依据课程设置进行.当今社会不存在无课程设置的教学;二者的区别因为层级领导的意志和教师思想认识的差别而程度不同地存在.香港教育局关于课程设置的指导意见到了具体学校,会因不同层级领导的不同看法出现执行差别化的情况;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政府主管部门课程设置意图的落实.香港大中小三类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各有特点,其中中学阶段课程教学具有典型性.

1)6个单元教学基本情况.如,“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单元课程与初中的“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相联系但范围可以更广,人际关系的探讨可以扩展到更深程度和更大范围.教师教学基本参照初中阶段教学模式进行.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是鲜明特征.其他五个单元课程情况比较复杂.上课多数靠侃、功课多数靠抄、考试多数靠蒙.一些正直的教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根据课程纲要的要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讨论,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提高认识,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出一些有益道理或规律;一些政治立场有问题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变成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进行灌输,对学生进行诱导;更有一些教师把教学与考核挂钩:凡学生试卷所答的内容与老师立场相同的,分数就高一点,立场、观点不同的就低一些.

2)独立专题探究(IES)教学基本情况.独立专题探究(IES)总课时要求不得低于90 h.占中学阶段通识教育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由于是“独立”专题,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因此,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根据设定的议题,从出版社图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或从媒体上找一些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评论.少有对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有效的指导.

表1 中一至中三“学校生活”的具体要求

表2 高中通识教育科课程

2 香港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政策存在缺陷

香港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度顶层设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开放性过度.从概念本身看,“通识”就是广通和博识的结合.香港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虽然只是一个科目,实际上范围大得几乎就是一门微缩的本科社会学,内涵和外延至少包括同时在学的其它所有课程,内容范围的开放度极大.从政府主管部门课程制度设计的意图看,意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多元化思考,多方面成长,具有国际视野.从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角度看,政府只管到课程设置、课程大纲制定、课时的基本要求,既不管教材编写,也不管教材审查,更不管教师队伍建设.

2)自由度过大.政府主管部门在通识教育领域实行开放性政策的初衷有一定道理,但没有深刻认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的特质,没有从意识形态教育角度认识通识教育特殊规律,把通识教育混同于其他科目.自由度过大带来基层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对教材不审查,学校教师可自选教材,给教材编制和出版两个环节带来可能被人利用的漏洞.由于无统一教材,教材由教师自选,势必产生教材使用随意性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由于课程提倡“专题研习”,让同学自己动手,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教学效果明显打了折扣.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通识教育教学无衡量标准、无科学评估,因此,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和自由化就成为常态.

3)风险性明显.开放性过度和自由度过大必然使通识教育具有风险性.学生不知如何整体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往往片面地自以为是,盲目地追随名人、媒体主流的思想,容易被诱导,容易上当受骗,容易产生偏激言行.

2.2 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香港通识教育缺乏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首先是通识教育无专职老师.课任教师或为本校其他课任教师兼任,或从社会相关人员中聘请;其次是爱国爱港教师偏少,“三教”力量悬殊.与香港通识教育相关的有3个协会:一是“教协”(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二是“教联”(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三是“通教联”(通识教育教师联会)[3].“教协”是香港所谓的民主派组织,领导成员绝大多数是泛民派.“教联”是爱国爱港机构,人数约占“教协”的四分之一;通识教育教师联会的领导层与民主派的“教协”立场相同.通识教育教师联会长期由泛民派把持.“教联”人数少,“教协”人数多.这意味着从事通识教育的绝大多数为“教协”派人,立场往往左右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

2.3 课程设置存在偏颇

一是必修课程系列中国历史的学习内容改为选修课,明显淡化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二是课程设置随意,教材不过审,具体课程设置均由学校甚至由教师个人决定,学校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三是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虽有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地理等内容,但是份量少,引导少,学生选读的比例低.以2009年高中阶段学生部分选修科目修读情况为例:中国历史选修比例仅占16.4%;中国文学仅占6%.

2.4 课程内容存在偏颇

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例,该课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环境4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内容问题.如,政治专题中有“中国是独裁政府”的内容;军事专题中有“中国军力迅速扩张,威胁全球安全”的内容;经济专题中有“中国企业大举收购各国具备战略价值的企业属经济侵略”的内容.此类极端错误的观点写入课程内容,会对学生思想产生严重误导.

深究香港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一,与英国教育制度有关.回归之前,香港不仅实行英国教育制度,而且已很“完善”.回归之后,政府主管部门的多数人员留任,沿袭多年的“完善”的制度就依然惯性地发挥作用,同时,英国教育制度代表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认知也催生了香港社会“英国教育制度优越”的思维定势,认可“英式教育”成为教育习惯.第二,与忽视国家法律、国情、中华历史文化三种教育有关.由于上述2个原因的强力影响,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学校教师,忽视或淡化了国家法律、国情、中华历史文化三种内容的教育.

3 香港大中小学通识教育制度改革建议

1)建议国家助推香港通识教育改革.教育的一个规律性特点是为社会政治服务.通识教育因为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特别鲜明,也特别容易被政治集团关注.香港通识教育最重要的问题缺乏“三种教育”:国家法律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文化教育.2019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港澳基本法委主任沈春耀在新闻发布会上传达了中央关于香港问题的部署:“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4].既然是中央关于香港问题的部署,相关部门应该抓紧落实.落实的重点就是在香港各类学校,尤其是通识教育领域加强“三种教育”.其实,新一届香港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管部门官员也多次向社会表示准备改革存在的问题.在香港存在改革需要和应该落实中央部署的前提下,建议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面,依照《基本法》和相关法律,与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协助改革通识教育制度,重点突出“三种教育”.

2)深港政府主管部门合作推进通识教育的政策改革.深港两地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开展类似活动已有先例.以小学为例,2018年12月7日,深圳盐田·香港新界教育交流活动在乐群小学和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举行,该次活动由盐田区教育局、香港新界校长会联合主办,盐田区副区长,区教育局局长,区委统战部副部长、香港新界校长会长,香港教育局高级学校发展主任等领导出席活动,来自香港新界和盐田辖区的校长、老师们参加了活动.其中一个主题就是乐群小学校长王树宏向香港新界客人介绍该校的《跨界整合——面向未来的课程重构》.该课程由“1.0系统性”、“2.0生态课程”、“3.0 TCI与E生态课堂”组成,体现中国国情和中国历史文化[5].在盐田区委统战部、香港中联办新界工作部的倾力指导下,两地正在筹建的教育交流促进会.在香港特区政府支持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的前提下,建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教育部门协商,将深港两地现有的教科研合作进一步深入到通识教育领域,由深圳与香港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开展通识教育改革.改革内容应该从政策制定入手,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3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全面推进“三种教育”的实施.

3)深港学校之间扩大通识教育交流.这种交流建议包括2个方面:

(1)活动的交流.深港学校之间在通识教育领域的交流目前不多.小学层次,深圳盐田与香港新界的合作走在前头,其他地区尚待进行.中学和大学层次基本未动.由于深圳大中小学历来重视法律法规、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观”等教育,在通识教育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具备帮助香港通识教育制度改革的相关条件.以高等院校为例,深圳市已成立深圳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心,深圳市所有高校定期相互交流经验.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情境模拟实验等多种教育方式已在全国推广;南方科技大学推出《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等特色思政课,广受学生欢迎;深圳开放大学的“思政课网络直播课堂”也颇具特色[6].在高校办学的一些方面,深圳高校“输入”香港高校的经验,但在开展“三种教育”等通识教育方面,深圳高校可以“输出”成功的做法.因此,建议深港学校之间多开展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的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深圳市教育系统通识教育专家配合香港相关专家组成通识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香港小学、中学、大学的通识课程开发,构建以“三种教育”为重点,体现香港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深港学校合作编写体现“三种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通识教育教材.

(2)教师的交流.建议深港两地建立通识教育教师交流机制.鼓励香港大中小学校聘请一批深圳市大中小学校优秀德育或思政教育教师到学校兼职任教;也鼓励深圳大中小学校邀请香港大中小学校通识教育教师到深圳兼职任教.此外,两地学校教师经常通过访问交流,经验座谈等方式取长补短,推进“三种教育”.

[1] 刘源.大陆与香港初中德育课程标准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72-77.

[2] 香港教育局.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9).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Guide. The Future is Now: from Vision to Realisation (Secondary4-6) [EB/OL]. [2010-07-15].http://334.edb.hkedcity.net/doc/ eng/ls_ final_e_070508.pdf.

[3] 吴知山.香港教协,隐蔽而坚固的“乱港”堡垒[EB/OL].http://www.globalview.cn/html/societies/info_34867.html,2019-11-08.

[4] 倪伟,沈春耀.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N].新京报,2019-11-01.

[5] 盐田教育局整理.深港教育如何融合发展?盐田和新界从校园里迈出这一步[EB/OL].深圳新闻网,2018-12-13.

[6] 马璇.多措并举整体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N].深圳特区报,2019-03-28.

The Explo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s Schools

ZHANG Moyao

()

Based on material analysis and education system comparis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ong Kong’s general education, such as loose education policy, incompetent teaching staff, together with inappropriat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It suggests that Shenzhen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national guideline, further their cooperation,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s from the two cities, and reform Hong Kong’s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reform; Hong Kong

2020-03-10

张默瑶,女,福建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672-0318(2020)03-0077-05

10.13899/j.cnki.szptxb.2020.03.013

猜你喜欢
通识主管部门香港
《安徽园林》通过省主管部门年审
安徽园林(2020年1期)2020-04-20 08:22:20
我国环境立法的演变
法制博览(2019年7期)2019-09-11 11:51:08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