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冀东,聂 哲,穆 燕
“三递进、三融入、三护航”的软件技术专业群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冀东,聂 哲,穆 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泛化、虚化、套化,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科学技术进步脱节,专业技术人才创造力培养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等问题,本文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三递进、三融入、三护航”模式,明晰了平台学习知识-大赛检验技能-创业验证成效的递进式教学过程(三递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艺术融入技术、将文化融入教育、将创意融入生活(三融入),帮助学生在学会文化、掌握先进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具备了艺术创造能力;通过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产业导师协同护航(三护航),帮助学生完成从“只瞄准就业”到“追求创新”的转变.
三递进;三融入;三护航;专创融合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人才为本作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高速发展,对处于技术前沿的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其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寻适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虽然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尝试,但迄今为止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非常低,仅占全部创业群体的3.7%(发达国家达到“20%~30%”).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迅速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1-5],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1)创新创业教育面不广的问题,国内高校往往仅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各项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或是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做法受众仍然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学生,未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2)部分学校在创新创业场地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园(中心),更没有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共建共享额创新产业园、众创空间、研发平台或创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亟待改善等.笔者将传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传统双创教育存在着重技术、轻文化、创意不足;传统双创教育的校企融合动力机制不足,实施教育教学工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当前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创造力的培养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于2012年依托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指委课题《基于“官校行企 四方联动”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开展研究探索,并于2015年依托教育厅课题《以“学业—生活—成长”共同发展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书院制建设研究》进一步进行理论提升与实践探索,对软件技术专业群进行综合改革,形成“三递进、三融入、三护航”人才培养模式,明晰了平台学习知识-大赛检验技能-创业验证成效的递进式教学过程(三递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艺术融入技术、将文化融入教育、将创意融入生活(三融入),帮助学生在学会文化、掌握先进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具备了艺术创造能力,通过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产业导师协同护航(三护航),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只瞄准就业”到“追求创新”的转变.
1)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将艺术融入技术、将艺术融入技术、将创意融入生活,解决了传统双创教育重技术、轻文化、创意不足的问题.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群学生人文素质薄弱,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限,难以利用技术工具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创造的问题,本成果改革教学内容,在传统双创教育注重“三融入”:
(1)将艺术融入技术.通过开设“多媒体技术”拓展专业、成立摄影俱乐部、组建艺术团等举措,以发现“美”和创造“美”为核心,借助“日新书院摄影大赛”、“歌舞青春”大赛、个人风采秀、海报设计大赛、诗词涂鸦大赛、硬笔书法比赛等活动营造氛围,在技术应用中融入美学教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
(2)将文化融入教育.成立两中心,即由专业类社团组成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类社团组成的素质拓展中心主要承担了学院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作用,如品牌项目《多维讲堂》已举办96场,超过20000人次参加、IT科技文化节已举办15届,开展精品活动500余项,围绕“文化传承、职业拓展、科学探索、团队精神”等四大板块的内容,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3)将创意融入生活.积极推行“生活+创意”理念.以计算机学院为主体成立日新书院,设立创客中心、创新创业体验中心,营造具有“硅谷创客精神”的宿区氛围.倡导寓教于生活,鼓励学生将校园文化创意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书院的色彩基调、logo设计、功能区域设计等均来自学生的创意,2015级学生康慧,毕业后创办深圳市荏苒时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具有“深职院”文化元素的文化衫、旅行包、文具等生活产品.
2)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产业导师”三护航模式,解决了传统双创教育校企融合动力机制不足,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
创客中心将学院可以进行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以及有职业资质的创业导师备案,建立创业项目库和创业导师库,88个创业项目、40名创业导师入库.
学院的17个学生社团享有最高优先等级与项目库的资源进行匹配成为项目化社团,与之配对成功的项目持有老师即成为社团“专业导师”,同时学院从导师库中为项目化社团择优配备“创业导师”,并从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合作单位中遴选“产业导师”,为项目化团队的实践和成果转化提供教学资源和真实场景.
如广州泰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良均作为产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发的“Python编程实训平台”,已在职业院校推广和应用,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产业导师形成合力,共同助推双创教育.
3)采用“平台学习知识—大赛检验成效—创业验证成效”递进式培养路径,解决了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创造力培养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问题.
软件行业是一个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周期一般需要三到四年,导致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创造力培养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需要.为解决这一困境,学院开设创新型、创客型项目课程19门,参与学生700人,课程内容涵盖科技前沿、产业前沿.选拔技能型人才进入“软件创新人才训练营”、“VR虚拟现实实践基地”、“云计算大赛训练基地”等校内创新实践基地,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形式进行集训,通关学生自动对接学院10个志愿服务基地,开展计算机教学、网站搭建与维护、微信公众号(APP)开发与运维等项目,表现优秀的学生将代表学校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VR虚拟现实、云计算大赛、大数据大赛等,在真实项目和技能大赛中检验学习和训练成效.
成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跨学院学习中心”,行业协会、实训室、学生社团和专业联动协同,将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研究项目、学生创新和教师研发紧密结合,大力扶持学生将创客项目和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并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将学生的创意和项目化科研成果投入产业进行创业实战,在学生创业过程中,邀请知名企业高管、创业成功校友,开展校友沙龙、工作坊、项目路演、经验分享会等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投入工程实践、开展创业.
1)本成果以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改变了传统“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中偏重“知识、技术”,而忽略“创造力”本身的激发与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将艺术融入技术、将文化融入教育,发挥艺术素养促进创造能力提升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形成“专业教师、创业导师、企业工程师”三方协同的“团队教学”师资,强化学生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重要作用.以社团为载体进行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的“团队学习”,在真实项目中鼓励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创新”;对创业实践过程中在“创新能力”方面提出新需求的学生采用“召回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双创能力”.
3)实现学校与企业、技术与文化、成才与成长深度融合的渐进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整合“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等校内资源建立“知识学习平台”;选派优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双创大赛”,进一步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力突出学生在“创客中心”、“跨学院学习中心”等多元平台中边学习研究、边实践创新.
4)实现对学生的“跨界培养、综合培养和专业培养”转化为“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的转变.把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师生软件设计创新成果融入到真实项目、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线上,促进“产、学、研、创、用”有机结合.
“三递进、三融入、三护航”软件技术专业群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推进全国同类院校双创教育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1)校内学生受益面广;2)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效高;3)成果获得国内外认可;4)成果创新经验对外推广.代表性人才培养成果见表1.
表1 代表性人才培养成果
续表1
1)继续扩大模式推行面,面向多专业群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再验证,进行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成效比较研究,对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
2)完善人才培养案例及成效数据库,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范式,研究可量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测基本模型.
[1] 李术蕊.专创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蒋丽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7):11-17.
[2] 专创融合 构建“五位一体”双创教育新体系[OA/L].[2019-03-18].http://www.fx361.com/page/2019/0318/4884437.shtml.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01).
[3] 刘春艳,周广田.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耦合”与“描摹”——“创新、创意、创造”挑战赛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4):72-73.
[4] 胡慧玲.高职“双创”教育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56-58.
[5] 崔艳芳,王义明.高职院校“微起航”创业成长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9(05):67-7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 Progresses, Integrations and Escorts” Creative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n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CHEN Jidong, NIE Zhe, MU Yan
()
In view of problems such as being superficial and stuck in a r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s is disconnected fro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has lagged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pecialized and integrated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It forms a “Three Progresses, Three Integrations, Three Escorts” model, which clarifies the platform learning knowledge - contest testing skills - entrepreneurial verification results(Three Progresses), integrates art into technology, culture into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into life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ree Integrations), helps students learn culture and master advanced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s well as artistic creat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instructors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instructors cooperate in escorting (Three Escorts). Students are able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employment only” to “innovation pursuit”. For the training of specialized and integrated talents of 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training mode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hree progresses; three integrations; three escorts;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2019-12-24
陈冀东,男,甘肃静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G642;TP3-4
A
1672-0318(2020)03-0048-05
10.13899/j.cnki.szptxb.2020.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