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学毅 姜桢玮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军事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其中的酃县就是当今的炎陵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地处湘东南,与井冈山交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燃起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至整个中国大地。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炎陵县,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很多优美动听的红色歌谣。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多次来到炎陵县,他们组织开展军队政治训练和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政权,红色歌谣也在这场革命斗争中层出不穷。这些传唱的红色歌谣,有的诉说了劳苦大众的痛苦,唤醒了当地劳苦人民的斗志,如《十恨心》、《穷人小唱》、《工农兵痛苦歌》、《五条苦情》等;有的削弱了反动派的战斗力,如《十劝士兵》、《白军士兵说你听》、《劝白军当红军》等;有的推动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如《拥护苏维埃》、《红区建立苏维埃》等;有的促进了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如《当兵就要当红军》、《步哨歌》、《红军打仗为工农》、《胜利属于工农兵》、《冲锋歌》、《蒋介石就怕毛泽东》等。这些红色歌谣非常美,它们的歌词语言朴实、生动形象,其音乐优美婉转,具有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
概括起来,炎陵红色歌谣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红色歌谣的通俗美,指的是其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音乐动听、易于传唱,在社会上为大众喜闻乐见,是一种能够为百姓带来精神愉悦的独特美感。红色歌谣总是被人们认为是通俗的,正是因为它们具有雅俗共赏、大众化和通俗易懂的美感,才能够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经久不衰。
炎陵红色歌谣的歌词涵盖了红军军纪、鼓动暴动、妇女解放、瓦解敌人、军民情谊、拥护苏维埃政权等内容,深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对红军的拥护,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这些歌词保留了民谣的语言特点,按照当地语言表达的习惯方式,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话语,表现深刻含义,贴近百姓生活,言简意赅。
例如:《当兵就要当红军》
这是一首炎陵策源乡的红色歌谣,策源乡是客家乡。这首红色歌谣的音乐简洁,在节奏方面只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歌唱时就像说话一般,符合当地客家人的语言习惯,具有一种通俗的语感美。
所谓韵律,通常是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有时也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红色歌谣的韵律美,指的是其歌词按照平仄格式押韵形成的规律性重复和歌词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相结合,并由此形成整体音响上的节奏规律而产生的美感。押韵在结构上使歌词各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造成声音的呼应回环与共鸣,增加歌词的韵律美,正是因为拥有独特的韵律美才能够使红色歌谣广泛传唱、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简言之,歌词就是能够演唱的诗。炎陵红色歌谣的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重叠、对偶、夸张、排比、问答等(用的最多的是比喻),生动形象,既有通俗的美,也有诗歌的韵律美。
例如:《红军是鱼民是水》
一蔸大树万条根,红军百姓一家人,
红军是鱼民是水,鱼水相亲不分离。
这首歌词比喻的运用,使歌词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整首歌曲的感染力。其中的“一蔸大树”就是按照当地方言习惯用词,而不是按照书面语言用“一棵大树”,从而使其歌词符合方言习惯,更加容易传唱。
炎陵红色歌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歌词的韵律美,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满的感受。
又如:《蒋介石就怕毛泽东》
烂衫就怕烂火笼,烂屋就怕起大风,
地主就怕共产党,蒋介石就怕毛泽东。
这首歌词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的“烂衫”是指“烂衣服”,“烂火笼”是指当地“用竹子编织的烤火用具”,“烂屋”是指“烂房子”,“起大风”是指“刮大风”。按照方言习惯朗读或演唱,就能感受一种从心底流露出来的韵律美感。
所谓旋律,通常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红色歌谣的韵律美就是指其旋律通过有规律的高低起伏和长短变化,产生悦耳动听的效果,构成的抑扬顿挫之美。
炎陵红色歌谣的旋律总体上音域比较窄,与当地客家山歌和民间小调的音乐风格相近,有些红色歌谣就是用炎陵客家的传统民歌填词而成,因而保留了炎陵客家山歌与民间小调的音调特点。
例如:《送郎当红军》 (一)
炎陵流传的这首红色歌谣与电视剧《长征》中的主题曲《十送红军》的音乐主题相似(由此也可见红色歌谣当时在根据地的广泛传唱),只是节奏有所区别,其旋律婉转动听,非常优美。
4.炎陵红色歌谣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红色歌谣的意境美,就是指歌词描绘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以及其音乐的音响激发出来的虚实相成想象而形成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的艺术境界。
炎陵红色歌谣的旋律偶尔出现滑音、倚音、波音等装饰音的使用,使炎陵红色歌谣的旋律更加清新、婉转。这些装饰音的使用,更使炎陵红色歌谣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例如:《不嫁红军不甘心》
这首红色歌谣的音乐开头三拍的音符唱名都是MI,每一拍都是小切分节奏,恰似自言自语般的吟唱,波音和倚音的运用,使音乐更加扣人心弦,让人仿佛置身山野之间,感受青年男女真情对白。
小结
炎陵红色歌谣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革命的特性。它保留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痕迹,从侧面佐证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是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难得的好教材。如今,再次歌唱这些红色歌谣能够激发人们的理性反思和情感共鸣。
炎陵红色歌谣通俗易懂、韵律无限、音调婉转、意境悠长,处处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基金项目:2018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湖南炎陵红色歌谣音乐研究》,项目编号XSP18YBC329
尹学毅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间音乐和钢琴教学研究。
姜桢玮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研究生,师从尹学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