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雁秀 黎冠东 李 伟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脑梗死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总发病率的70%,同时脑梗死具有致残率,复发性及死亡率高等特点[1]。研究显示在10年内脑梗死的复发率约为40%,而复发的致残率更严重,死亡率也更高于初发组。复发的脑梗死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了心理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同时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找到脑梗死患者再次复发的病因,并且对病因及危险因素定时监测、诊断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3]。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检测颈动脉硬化的变化能够对脑梗死的发展趋势做出预判[2]。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具备无创、经济、简便等优势,并且能够清晰地观察血管壁结构、管腔狭窄程度以及内部斑块的位置、大小,从而能够对动脉硬化的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因此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分析,为脑梗死再次复发提供早期诊断,同时为临床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2例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依据有无复发分为两组,其中初次患脑梗死患者51例,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在45~80岁,平均年龄(63.10±8.60)岁;复发脑梗死组患者51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在46~82岁,平均年龄(65.10±9.70)岁。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1。两组患者的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经颅内CT或者MRI扫描确诊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既往有脑梗死的患者,并且距上次发病在1个月以上,经脑CT或MRI扫描证实有新的病灶出现。两组患者的排除标准: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心源性的急性脑梗死及非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表1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对比
1.2 方法
1.2.1 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法:使用Vivid7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器。患者仰卧在诊断床上,颈部尽量伸展,充分暴露。将检测探头放置在颈根部,明确颈总动脉(CCA)位置,然后依次向上对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进行检测。观察血管结构及血流方向,结合血流参数评估是否有管腔狭窄,血流是否中断及倒流。检测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狭窄程度。
1.2.2 颈动脉内膜厚度(CCA-IMT)测定标准:CCA-IMT是指颈总动脉管腔内膜面的前端到中膜-外膜面前端的直线距离。因为颈总动脉位置表浅,形态直,测量数据重复性高,数据准确,所以把颈动脉作为测量IMT的部位。IMT数值<1.0mm为正常,1.0~1.2mm为增厚[3]。
1.2.3 颈动脉斑块的分类:根据超声特点并结合病理性特征将颈动脉斑块分为偏平斑、软斑、硬斑、混合斑、溃疡斑5大类,其中软斑、混合斑和溃疡斑在临床上认定为不稳定斑块;而扁平斑、硬斑称为稳定斑[5]。
1.2.4 颈动脉狭窄度的测定标准:颈动脉狭窄的计算方法为:狭窄百分率(%)=(狭窄远端正常管径-狭窄段残余管径)/狭窄远端正常管径×100%[4]。依据狭窄百分数对狭窄情况进行判定,其中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30%认为是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为30%~69%,重度为70%~99%,而无血流信号称为闭塞。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例(%)]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斑块的检出情况以及IMT厚度的评估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患者的斑块数量统计,并计算IMT厚度。结果显示,在51例初发脑血梗患者中,有30例检测出斑块,占总患者数的58%,其中稳定斑块为5例,占9.8%,不稳定斑块为25例,占49%。复发患者中有42例检测出斑块,占总患者数的82%,其中稳定斑块为4例,占7.9%,不稳定斑块为39例,占76%。复发组患者的斑块总例数和不稳定斑块的例数都显著高于初发组。随后对颈动脉的IMT进行测量计算,结果显示初发组的IMT厚度为0.95±0.19mm,复发患者的厚度为1.06±0.15mm,复发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并且显著厚于初发组。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斑块数量及IMT厚度的统计分析 [例(%)]
注:*代表复发在与初发组相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度评价 初发组与复发组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在51例初发脑梗患者中,有8例患者检测到颈动脉狭窄,其中包括2例轻度狭窄,6例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狭窄。在51例复发脑梗死患者中,检测出25例颈动脉狭窄,并且都是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狭窄,复发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初发组。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度的分析 [例(%)]
注:*代表复发在与初发组相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种血管性疾病,如脑部血流障碍或者血管壁结构病变等基础上发生的出血或者缺血性脑病变的总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重视[6]。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口致残和致死的首要疾病,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显示,初发脑梗死后10年内累计复发率为40%,具有高复发性,因此对脑梗死进行动态临床监测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工作[4]。目前临床上对脑梗死的检测主要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来进行监测。由于颈动脉的位置表浅,容易被检测仪器获取,已经成为理想的评价脑动脉硬化发展的参照位置,因此通过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可以为脑梗死的复发提供临床依据。临床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手段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phy,MRA)、超声检查等[7]。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备定位准确,检测经济方便,可重复性高,并且可以实时动态监测等特点,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应用在脑梗死的预防中,尤其是对脑梗死患者的复发诊断,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监测,告知患者减少危险因素损害的方法,为脑梗死的再次复发提供有效预防[8]。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102例脑梗死患者并分为初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组,两组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颅外颈动脉的IMT厚度、狭窄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测定评价。结果显示,初发组的IMT厚度为(0.95±0.19)mm,复发患者的厚度为(1.06±0.15)mm,复发组的颈动脉内膜显著厚于初发组。IMT的增厚与内膜的损害相关,内膜损害后逐渐会形成斑块,斑块进入管腔内造成动脉狭窄,因此IMT厚度的变化为脑梗死复发提供早期预判。随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复发组中有82%的患者(42/51)检出斑块,而初发组有58%的患者(30/51)检出斑块,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80,0.0091);且复发组中含不稳定斑块患者的比例(76%)较初发组(25%)显著增多(0.0058),结果提示颈动脉斑块的情况可以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报指标之一。最后,我们还对颈动脉的狭窄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复发患者的狭窄度显著高于初发患者,而且复发患者都集中在中度以及中度以上的狭窄。颈动脉越狭窄,出现混合斑等不稳定斑块越多,造成斑块内出血的概率也越高,因此发生脑梗死的复发情况也越高。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提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定期对初发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IMT厚度、颈动脉稳定性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指标进行评价,可以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判,同时使用药物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