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治疗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2020-06-19 13:12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3期
关键词:椎板优良率椎间盘

(安庆市中医院,安徽 安庆 246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使得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刺激后引发的一种综合征,疾病以腰腿疼为主要特点,是骨科常见病症,患者发病时疼痛感剧烈从而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1]。该种疾病好发于腰5-骶1位置及腰4~5位置,疾病不仅发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还向年轻化发展,本次研究案例最小年龄者20岁。多数患者选取保守治疗方式,病情严重的患者多选取手术方式加以治疗[2]。传统手术方式为开放椎板开窗术(OD),其通过剥离椎旁肌,切除责任间隙椎板及内侧关节突,切除黄韧,摘除突出髓核及椎间隙破碎髓核组织。以起到减压效果,使得神经压迫情况得以解除,但此种手术方式切口大,剥离肌肉较多且骨性组织切除较多,使得后柱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后凸畸形,术后易出现瘢痕粘连的情况[3]。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发展,后路椎间盘镜手术(MED)应运而生,该种手术方式利用内镜,逐级扩张置入通道,手术视野清晰,减压精准,良好止血,较大程度保留脊柱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术后硬脊膜瘢痕粘连的情况[4]。下面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组进行研究,分别采用MED及OD两种术式,对比两组手术对疾病产生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起始时间为2015年4月,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经过腰部CT或MRI得以确诊。纳入标准:①腰部无明显外伤史;②伴有明显的腰痛及腿痛等症状,症状体征及影像学一致符合,保守治疗无效或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明显神经损害;③全程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其他因素引起的腰腿痛;②病情反复,依从性差;③器质性病变。采用双色球抽签法实施分组,纳入到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中。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70±5.68)岁,平均病程(3.45±1.05)年;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50.55±5.36),平均病程(3.50±1.08)年。经统计学数据调查结果分析后得知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且研究均在患者同意下签署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MED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成功后,选取俯卧体位,身体置于脊柱架,使得腹部悬空,常规消毒铺巾后,在C臂机透视下,患侧克氏针穿刺准确定位责任椎板间隙,在腰椎正中旁约0.5 cm位置行1.8 cm纵切口,切开皮肤及深筋膜,逐级管状扩张器扩张,经扩张手术通道将工作套管放置到责任椎板间隙,将椎间盘镜置入其中,调整好光源及视野,再次C臂机透视位置准确,随后采用髓核钳将周围软组织清理干净,咬除黄韧带,并将椎板间隙适度扩大,若神经根管狭窄则彻底减压神经根管,牵开神经根,使得椎间盘暴露在视野下,将纤维环切开,并将突出髓核及椎间隙内破碎髓核摘除,生理盐水冲洗椎间隙,检查无脱出游离髓核组织及神经根无压迫后,冲洗术区,无活动出血后,撤出椎间盘镜,放置引流管,将切口逐层缝合。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n)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记录情况(±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记录情况(±s)

表3 对比两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情况(分,±s)

表3 对比两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情况(分,±s)

对照组采用OD治疗,在腰部正中位置取5 cm纵切口,切开皮肤组织及深筋膜,切开腰背筋膜,电刀剥离骶棘肌,延伸至椎板外侧,使用椎板拉钩牵开骶棘肌,显露椎板间隙黄韧带。椎板间隙置入克氏针C臂机透视位置准确后将椎间盘突出的椎板间隙黄韧带劈开,适度切除病变间隙上位椎板下缘及下椎板上缘椎间黄韧带,显露出硬膜囊和神经根,牵开神经根,暴露出突出的椎间盘,将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切开,摘除突出髓核组织,若神经根管狭窄给于彻底减压。术中注意避免过多切除关节突,保护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防止后柱结构造成破坏,探查神经根无压迫后,彻底止血,放置引流管,切口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优良率评价标准:优:患者术后症状消失,生活能自理,生活质量提高;良: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下地活动时间得以延长,但较长时间弯腰偶尔会出现腰腿痛的情况;中:患者术后症状有所改善,伴随轻微腰腿痛情况,尤其是活动后;差:患者术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变,甚至病情加重。治疗优良率=(优+良+中)/总人数×100%。②手术用时、出血量、切口大小及术后卧床时间。③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脊柱功能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患者的脊柱功能障碍情况,0分表示功能障碍严重,29分为正常。④椎间盘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治疗优良率及椎间盘复发率行χ2检验,手术用时、出血量、切口大小、术后卧床时间、VAS及JOA评分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优良率:治疗优良率对比中,观察组95.00%与对照组75.00%比较,显著提升(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记录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用时更短,出血量更少,切口更小及术后卧床时间更短(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VAS及JOA评分情况:术后两组患者的VAS及JOA评分得有显著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更大,JOA评分提升幅度更大(P<0.05),见表3。

2.4 对比两组椎间盘复发率:观察组复发1例(5.00%),对照组复发2例(10.00%),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手术治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能取得良好的治愈效果,还希望能减少对原有组织的损坏,减少并发症,促使患者能恢复健康,生活质量得以提升,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5]。手术治疗是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通过摘除突出的髓核,以彻底清除病灶,减少疾病的复发,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多的保留棘突、椎板及关节突等组织结构,防止术后出现腰椎不稳及硬脊膜瘢痕粘连的情况[6]。

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较多,传统开放椎板开窗术(OD)及后路椎间盘镜手术(MED)均能有效摘除突出的髓核,达到治疗效果[7],OD术将相邻的椎板及内侧关节突咬除,摘除髓核解除压迫神经根,但该种手术的弊端明显,切口大易引发感染[8],且剥离较多的肌肉组织及切除较多骨性组织,使得后柱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术后易出现脊柱后凸的情况[9],且术后易出现瘢痕粘连现象,因此该种手术方式弊端较多,适用范围受限[10]。微创手术是时代进步的优秀产物,只需要切开1.8 cm皮肤切口,逐级扩张管道作为手术通道,内镜下精准减压,术中良好电凝止血,就能起到去除病变椎间盘的效果,同时还能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有效缓解症状,手术视野清晰,能较大程度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11],该种手术优点为:①微创,对神经及椎管内结构的干扰小,椎管内瘢痕少[12];②咬除骨性组织少,保留较多黄韧带,因此,对腰椎影响小不损害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发生[13];③手术切口小,术中视野放大,对静脉丛提前电凝,出血少,恢复更快。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蒋守念等[14]43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1例实施MED手术,22例实施传统开放手术,结果显示,MED组与开放手术组比较,MED组手术时间更短,失血量更少,且MED组优良率为95.2%,显著高于开放手术组90.9%,进而得出MED手术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手术效果好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用时短、出血量少、切口短及术后卧床时间短,疼痛轻,恢复快,促使脊柱功能障碍得以缓解,临床使用价值高。与谭斌等[15]学者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

综上可得,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突出效果,手术用时短、出血量少、切口短及术后卧床时间短,疼痛轻,恢复快,促使脊柱功能障碍得以缓解,临床使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椎板优良率椎间盘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基于振动信号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椎板磨削剩余厚度识别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半躺姿势最伤腰
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