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影像中心,辽宁 鞍山 114012)
脑胶质瘤是临床神经外科常见肿瘤疾病,又称为脑胶质细胞瘤,约占临床颅内肿瘤患者的46%[1]。据临床资料[2]记载,脑胶质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临床中处于较高水平,患病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听觉、视觉、运动、呼吸、语言等功能下降,随疾病不断发展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而在诊断中,由于脑胶质瘤偏良性者瘤体发育缓慢,病情较长,临床症状发生后经确诊大多以发展至晚期,严重威胁其健康生活及生命。因此,对于脑胶质瘤患者尽早实施诊断及治疗极其重要。有临床学者[3]指出,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鉴别脑胶质瘤放射治疗后脑损伤及肿瘤复发中的价值显著,能够准确鉴别脑胶质瘤疾病类型及治疗情况。但是由于临床学者及患者对于疾病和诊断措施认知程度较低,导致临床开展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受限;故而本院围绕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诊断开展研究,就120例脑胶质瘤患者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旨在为明确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鉴别诊断效果及价值,整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胶质瘤患者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4]:①患者均符合《脑胶质瘤诊疗指南》中疾病诊断标准;②经临床病理学、影像学等综合诊断确诊为脑胶质瘤;③自愿参与研究开展;④均存在不同程度恶心、头晕、视力模糊及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⑤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排除标准:①预计生存期≤2个月;②合并严重肢体残缺;③抗拒研究诊断开展;④合并严重脏器损伤或器质性损伤;⑤参与其他研究者。采用均衡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男21例,女39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1.7)岁;参照组男22例,女38例,年龄34~65岁,平均(50.4±1.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对比结果显示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参照组为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研究组为胶质瘤复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经过手术切除或穿刺病理证实,具体内容如下:采用MAGNETOM 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诊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完成磁共振检查准备工作后,实施常规磁共振检查工作,对矢状位及冠状位实施扫描后,做DWI序列扫描,然后做PWI检查及常规增强扫描,再做MRS扫描,T1FLAIR:TR为2000 ms,TE为22 ms,矩阵控制为320×192;FSE-T2WI:TR为4500 ms,TE为100 ms,矩阵控制为256×256;T2FLAIR:TR为9000 ms,TE为140 ms,视野为22 cm×22 cm,完成扫描工作之后,将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采用对应设备对图像进行多模态处理,后由2~3名专科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经综合讨论后确定诊断结果。
表1 ADC、CBF、CBV、胆碱/磷酸肌酸比值对比(±s)
表1 ADC、CBF、CBV、胆碱/磷酸肌酸比值对比(±s)
1.3 研究指标:对比诊断结果,包括诊断确诊率及组间ADC、CBF、CBV、胆碱/磷酸肌酸比值变化。在增强图像上沿强化灶边缘画取得ADC、CBF、CBV、胆碱/磷酸肌酸比值等参数,ADC值需要在增强前做弥散DWI序列扫描得到,CBF、CBV是打药做灌注扫描(PWI序列)得到,胆碱/磷酸肌酸比值则是需要做波谱(MRS)序列扫描得到。整个检查顺序为:平扫、弥散DWI、灌注PWI、常规增强、波谱MRS。
1.4 数据处理:研究涉及数据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计量数据的处理,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的处理,检验采取卡方χ2;当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ADC低于参照组,CBF、CBV、胆碱/磷酸肌酸比值均高于参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脑胶质瘤在临床中是指发生在颅脑部位的肿瘤疾病,主要由遗传因素、感染、电离辐射、环境、亚硝基化合物及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患者多为30~40岁群体[5-6]。疾病初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及呕吐等症状,随着疾病发展患者可出现视乳头水肿及癫痫症状,严重威胁其正常生活及健康,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经功能手段,无法维持正常行为、思维及社会能力。以往临床针对脑胶质瘤患者并无准确诊断措施,且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可伴随不同程度放射性脑损伤,导致常规影响诊断无法有效区分手术切除区及放疗区出现新的强化病灶,故而针对其应及时实施有效诊断以,以明确疾病类型[7-9]。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随着科技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而研发的诊断措施,主要从出传统磁共振成像为基础发展而来,通过借助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机体实施检查,并有效联合解剖、功能及影像等3个方面对诊断效果进行提升,应用与临床能够取得较高诊断价值,有效满足临床对各内外科疾病实施的诊断措施。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诊断中,能够充分发挥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清晰的反映出患者头颅的解剖结构,进一步协助医师对患者大脑和脊髓的病理结构进行分析,正确评估脑胶质瘤病情发展及病变程度,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信息[10-11]。而且,在诊断中,由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人体产生的辐射较小,能够有效避免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及诱发过敏反应的风险,从而对临床可行性、安全性等需求进行满足。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采用磁共振的分子影像学技术DWI、PWI、MRS等模块运用于临床诊断中,其中DWI可通过观察水分子弥散运动情况反映组织的结构功能特征,其图像信号表现为低信号时,水分子弥散运动增强,定量分析图则显示ADC值增大,反之则水分子弥散受限,ADC值减小。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水肿、神经胶质增生、脱髓鞘、坏死、囊变及异常强化灶等均可影响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而肿瘤复发时肿瘤细胞密集、细胞间隙小,细胞核/质比值大,细胞毒性水肿会导致ADC值减少,但肿瘤的新生血管会增加ADC值。PWI可通过增强对比剂在脑组织中的首过效应反应组织的毛细血管微循环,绘制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利用曲线计算脑相对血流量(CBF)、相对血容量(CBV)等,肿瘤复发的新生血管发育不完善,与正常组织的血管相比,其走行迂曲密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放射性脑损伤,缺乏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血管腔狭窄,局部呈缺血低灌注改变。MRS模式可通过无创的形式检测组织生化特征和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肿瘤复发患者的肿瘤细胞异常增殖,浸润性生长,侵犯正常神经元胞体及轴突,损伤神经元细胞,胆碱是细胞膜磷脂代谢的成分之一,参与细胞膜的合成与代谢,反应细胞膜的合成与分解水平,提示肿瘤细胞增生和分裂的旺盛程度。肿瘤细胞增殖明显,细胞分裂旺盛,胆碱增高,磷酸肌酸下降或消失,胆碱/磷酸肌酸比值(Cho/Cr)升高;而放射性脑损伤,表现为胆碱下降或消失,Cho/Cr值降低。
综上所述,在脑胶质瘤患者中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显著,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并协助医师对患者病情了解,从而及时拟定治疗措施,最大程度上对患者生存状态提供保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