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例双皮质综合征伴癫痫患者电-临床特征分析

2020-06-19 08:05李焕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层双侧脑电图

李焕发,孟 强,董 珊,张 华

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又称双皮质综合征(double cortex syndrome,DC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移行障碍性疾病,其MRI表现为双侧大脑皮质下的白质内存在和皮质平行的带状异位灰质,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发作和不同程度的智力以及行为发育障碍。本研究对我中心收治的4例DCS伴癫痫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发作类型及药物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癫痫患者的认识和临床综合诊疗水平。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6岁,智力发育落后,2009年(2岁)开始出现发作,临床表现为:愣神--痉挛发作,成串出现,每串持续1~5 min,发作频率为1~2 次/w,服用丙戊酸钠和中成药物,发作控制欠佳,后家属自行停药;2014年开始出现发作性眼前发黑,伴头疼,持续10 min左右,平均2 次/w,加服奥卡西平,发作有所缓解,后加服德巴金,总体发作频率控制为1~2 次/m。2014年MRI检查示广泛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双层皮质畸形),厚度为1 cm左右(见图1-A,B),脑电图枕区以8~9 Hz α波形为主,间期示双侧颞顶枕区大量尖波、尖慢波发放,右侧波幅略优势(见图1-C);发作期示全导联高幅1.5~2 Hz多位相慢波,成簇出现,临床表现为成簇痉挛发作(见图1-D)。

图1 A~B:MRI显示广泛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C:间期双侧后头部大量尖慢波,右侧波幅略优势;D:发作期全导高幅慢波,成簇出现

病例2,女,15岁,智力发育明显落后。2001年(1岁)开始出现发作,临床表现为愣神、点头,双上肢上抬外展成拥抱样,成串发作,持续2 min左右,每日10串左右,服用德巴金口服液后发作有所缓解,约2~3 次/w。4岁左右出现全身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持续10 s~1 min左右,1~4 次/m,加服卡马西平,发作频率没有明显改善,后加服妥泰,全身强直和强直-阵挛发作明显下降,2~3 m发作1次,但愣神现象未见明显改善,约2~3 次/w。2015年MRI检查示双层皮质畸形,内层皮质厚度1 cm左右,且外层皮质沟回发育欠佳(见图2-A,B),脑电图检查示枕区以7~8 Hz慢α波形为主,调节调幅欠佳,发作间期示双侧额区少量阵发性尖波、尖慢波发放(见图2-C),监测期间未捕获临床发作。

图2 A~B:MRI显示双皮质畸形,内层皮质厚度1 cm左右,且外层皮质沟回发育欠佳;C:间期示双侧额区少量阵发性尖波、尖慢波

病例3,女,38岁,有出生缺氧史,语言交流反应稍迟钝。1991年(10岁)开始出现发作,临床表现为:(1)不典型失神,持续3~10 s,1~2 次/m;(2)头向左侧偏转—左侧面部抽搐—继发全身强直,持续1 min左右。在服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的情况下,第2种发作类型控制较好,1~2 次/y(期间3 y无此种发作),但每次均以第2种发作类型丛集发作或持续状态入院处理后缓解。2016年MRI检查示双层皮质畸形,内层皮质厚度0.5 cm左右,双侧基本对称,(见图3A)。2012年以丛集发作入院,脑电图枕区以8~9 Hz α波形为主,间期示双侧颞顶枕区大量棘尖波同步或交替出现,可波及前额区(见图3B);发作期示广泛低幅快波,波幅逐渐增高,夹杂大量肌电伪差,持续10~20 s(见图3C)。2019年以持续状态(多次发作,期间意识不恢复)发作入院,发作期脑电图表现同前。

病例4,女,21岁,大学生,语言交流稍迟钝。2009年(13岁)开始出现发作,临床表现为:(1)眼花、愣神,动作中止,持续10 s左右,最长持续20 min,2~3 次/w;(2)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1~2 min,共4次,在服用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的情况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控制良好,但第1种发作类型频率未能明显改善。2017年MRI检查示双层皮质畸形,右侧半球内层皮质较左侧明显增厚(见图4-A),2014年及2015年脑电图清醒闭目状态枕区以7~8 Hz慢α波形为主,间期示双侧后颞枕区大量尖波,可交替出现,右侧为著,可呈节律性发放(见图4-B);发作期示广泛θ节律,演变为广泛棘尖慢波(见图4-C),临床表现为愣神、动作中止。

图3 A:MRI双层皮质畸形,内层皮质厚度0.5 cm左右,双侧基本对称;B:间期示双侧颞顶枕区大量棘尖波,可波及额叶;C:发作期示广泛低幅快波,波幅逐渐增高,夹杂大量肌电伪差

图4 A:MRI检查示双层皮质畸形,右侧半球内层皮质较左侧明显增厚;B:间期示后颞枕区大量尖波,可呈节律性发放;C:发作期示广泛θ节律,演变为广泛棘尖慢波

2 讨 论

双皮质综合征(DCS)是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由于神经元移行障碍而聚集在白质内,从而在“正常”皮质下形成带状异位皮质,属于灰质异位范畴,可通过MRI来诊断。有研究报道在家族性DCS患者中,DCX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为100%,而在散发的DCS患者中,其检出率为38%[1]。DCS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女性性别优势,可能是因为由DCX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的异常,在女性患者中表现为双皮质综合征,而在男性中则表现为巨脑回或无脑回畸形[2]。本组病例中4例患者均为女性,但均没有明显的家族史,考虑为散发病例。DCS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本组4例患者也均是因癫痫发作而就诊,其起病年龄在1~13岁,和Bernasconi等[3]报道的DCS患者的起病年龄基本一致,通常在10岁前起病。

智力发育障碍是DCS患者另一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般在癫痫起病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可能与频繁的癫痫发作有关,有DCS动物模型实验也提示,认知和行为功能异常存在于癫痫起病之后[4]。本组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异常,并且有异位皮质越厚,其癫痫起病年龄越小的趋势,相应地其智力发育受影响也越大,本组中癫痫起病较早的病例1和病例2,异位皮质较厚,其智力发育明显迟缓,这也和Barkovich等[5]报道的DCS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带状异位灰质的厚度有关相一致。

DCS患者脑电图常表现为多灶性或弥漫性棘慢波,双侧扩散,甚至出现慢波睡眠的电持续状态[6,7]。本组所有4例患者中,发作间期脑电图均记录到明显的癫痫样放电,且放电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均分布在双侧大脑半球的对称部位,1例(病例2)分布在双侧的额区,其余3例均分布在双侧颞顶枕区,异常放电在大脑对称部位可交替出现,也可同步出现,可有侧别优势,病例4异常放电有明显的右侧后头部优势,和其右侧明显增厚的异位皮质侧别一致。捕获到发作的3例患者中,其发作期脑电图均表现为全导联广泛起源,没有局灶定位信息。关于DCS患者癫痫样放电的来源,有动物实验和脑磁图研究均提示,癫痫样放电波及双层皮质,且主要起始于表层皮质,再扩散至下层的异位皮质[8,9]。有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研究表明,内层异位皮质才是主要的白质纤维发出处,而外层皮质仅发出细碎短小的纤维,由于外层皮质结构的紊乱导致白质纤维结构缺失,以致皮质的兴奋性异常[10]。

DCS患者常具有多种发作形式,均具有部分性发作,绝大部分患者具有继发全面性发作,且多为药物难治性[3,11]。本组4例DCS患者的发作形式多样,同一患者均有不同的发作形式,部分性发作和(或)全面性发作,4例患者均服用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总体控制效果欠佳,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但其中3例患者的继发性全面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控制效果较好。另外,本组病例中的病例3的发作特点是虽然全面强直发作控制较好,但每次该种发作类型均以丛集发作或持续状态出现。有关DCS患者的持续状态发作类型,文献中也并不罕见[12,13]。有关DCS患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也有部分具有相对局限起源的DCS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的报道,但总体的疗效很有限[3]。不过,由于DCS患者多为广泛放电,姑息性手术如胼胝体切开或迷走神经刺激也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14]。

猜你喜欢
内层双侧脑电图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脑电图检查的到底是什么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睡眠剥夺在癫痫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悬浮花盆
复合函数求单调区间的数形结合方法
Otterbox Samsung防御者系列三星GS6专用保护壳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脑电图影响的对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