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温度阈值检测在冷接触性荨麻疹中的临床应用

2020-06-18 08:01陈玉迪刘擘宋晓婷赵作涛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奥马风团组胺

陈玉迪 刘擘 宋晓婷 赵作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北京市皮肤病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0034

冷接触性荨麻疹(cold contact urticaria)主要表现为接触寒冷刺激的皮肤和/或黏膜产生瘙痒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1],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寒冷激发测试是其主要的诊断依据,目前常采用冰块试验[1],但操作不便且无法提供定量结果。本文通过温度测试仪测定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的临界温度阈值(critical temperature thresholds,CTT)以协助诊断,并探究CTT 与冷接触性荨麻疹疾病活动度、疾病控制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20例冷接触性荨麻疹。入选标准:①临床诊断符合冷接触性荨麻疹,冰块试验阳性;②在本中心规律治疗并至少完成2次随访;③患者在每次寒冷激发测试前需停用口服抗组胺药物3 d,停用中成药3 d,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2周,使用奥马珠单抗注射治疗的患者,在最近1 次注射后4 周进行寒冷激发测试(奥马珠单抗为每4周注射1次,因此患者在首次注射及此后每次来院注射治疗前行寒冷激发测试即可)[3]。排除标准:①继发性寒冷性荨麻疹,如家族性寒冷性自身炎症性综合征或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或冷卟啉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等;②同时合并其他皮肤疾病,如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泛发性湿疹、银屑病等。所有受试者均被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在设计、实施及试验结果的汇报中均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

二、方法

本研究对纳入患者的治疗用药、治疗时间及随访间隔无特殊要求。纳入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14例患者仅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2例使用抗组胺药物联合中成药并间断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使用奥马珠单抗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1例使用奥马珠单抗联合抗组胺药物和中成药治疗,1例使用奥马珠单抗联合抗组胺药物和中成药治疗并间断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首次就诊时自评疾病活动度(行CTT 检测前)。首次就诊及之后的2 次随访时检测患者CTT,并由患者评价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第2 次随访时,由临床医生评价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1. CTT 检测及判读:温度测试仪(TempTest4.0®,德国Courage&Khazaka 公司)以帕尔贴(Peltier)元件为基础,提供沿长轴分布的从4 ~44 ℃连续变化的温度梯度。测试时,患者前臂屈侧皮肤需紧贴帕尔贴元件5 min,移除温度测试仪静置10 min,观察是否出现风团;测试部位出现风团时,采用专用刻度尺读取出现风团的最高温度值,即为CTT,若CTT >4 ℃则提示为阳性反应;若测试部位未出现风团,则提示正常[3-4](图1)。以首次就诊时的CTT与第2次随访时CTT的差值为CTT的改善度。

图1 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的临界温度阈值测试 1A:测试时,患者将前臂屈侧皮肤紧贴温度测试仪的U形帕尔贴元件(蓝色箭头处);1B:前臂接触帕尔贴元件部位出现线状淡红色风团;1C:使用专用刻度尺读出风团的最高温度值即为临界温度阈值

2. DLQI 评估[5]:DLQI 由10 个问题组成,可用于评估包括冷接触性荨麻疹在内的多种皮肤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根据使用指南计算得分,范围0 ~30分,得分越高提示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越大。

3. 疾病活动度评价:采用里克特三项量表(three-item Likert scale)评估[6]。临床医生向患者简单介绍评分方法后,患者综合考虑发病的频率、病程、皮疹瘙痒的严重程度及对治疗的迫切程度等对其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选项。

4.疾病控制情况评价:采用里克特三项量表评估[6]。临床医生在患者第2次随访时综合考虑患者发病频率、皮疹瘙痒严重程度的改善等进行评价,包括控制不佳、控制一般和控制良好3个选项。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一般情况

20 例患者年龄4 ~66(35.6±16.0)岁,男6 例,女14 例,病程28.00(8.25,56.00)月。纳入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3.00(8.50,17.50)周,随访间隔为5.00(4.00,8.75)周。

二、CTT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患者自评疾病活动度:轻度3 例,中度8 例,重度9 例,首次就诊时CTT 分别为(12.33 ± 2.08)、(20.50±3.16)、(22.3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4,P=0.001),轻度组低于中度及重度组(均P <0.01)。疾病活动度与首次就诊时CTT呈正相关(rs=0.573,P=0.008)。

三、CTT改善度与疾病控制情况

末次随访时医生评价疾病控制情况:3 例不佳,6例一般,11例良好,CTT 较首次就诊时改善度分别为(6.00 ± 2.65)、(13.00 ± 2.90)、16.00(9.00,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6.23,P =0.044),控制不佳患者的CTT改善度显著低于控制良好的患者(Z=2.49,P=0.039)。疾病控制情况与CTT的改善度呈正相关(rs=0.516,P=0.020)。

四、CTT与DLQI的关系

20 例患者首次就诊及2 次随访时CTT 依次为(20.10 ± 4.67)、(10.75 ± 5.30)、中位数5.50(P25,P75 为4.00,10.75)℃,采用Friedman 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4.16,P <0.001),2 次随访时CTT 均低于首次就诊时(Z = 4.03、5.46,P <0.001)。首次就诊及2 次随访时DLQI 值分别为(19.75 ± 3.81)分、(8.45 ± 6.27)分、中位数0.50(P25,P75 为0.00,9.00)分,采用Friedman 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3,P <0.001),2 次随访时DLQI 值均低于首次就诊时(Z=3.87、5.61,P <0.001)。首次就诊及后续2 次随访中,DLQI 值与CTT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 <0.05),见图2。

讨 论

2018 版国际荨麻疹指南及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均推荐寒冷激发试验用于冷接触性荨麻疹的诊断[1,7]。目前国内临床上诊断冷接触性荨麻疹采用传统的寒冷激发试验,即冰块试验[1]。但该试验仅能提供定性检测结果,不能定量检测,且操作过程亦不够简便。避免接触潜在诱因在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的疾病管理中十分重要[8],通过温度测试仪测定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的CTT,可以指导患者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工作和生活,告知患者尽可能规避低于CTT的环境,以免诱发相应症状。

图2 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的临界温度阈值(CTT)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的相关性 在首次就诊及后续2 次随访时,CTT与DLQI均呈显著正相关。3次均随访20例患者

本试验采用温度测试仪检测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的CTT,结果显示,CTT 与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即疾病活动度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的患者的CTT越高,与Abajian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检测CTT 可协助诊断,并且定量、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临床医生从而可依据病情严重程度针对每个患者给予个性化的治疗用药。此外,经过规律治疗后,CTT 改善度与疾病控制程度正相关,即疾病控制程度越好,CTT改善度越高。因此在患者的每次随访时均应进行CTT检测,临床医生可参考患者的CTT改善度判断疾病控制情况。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CTT 与DLQI 呈正相关,即CTT越高的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在本研究中,14例仅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其余6例在抗组胺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了中成药、糖皮质激素和奥马珠单抗中的1 种或多种治疗用药。若持续规律治疗后CTT无下降,提示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更换治疗方案。本研究中,20例患者规律治疗后CTT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Magerl等[10]的研究结果相符。同时,接受规律治疗的患者DLQI也会显著改善。如在临床工作中采用CTT检测与DLQI 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综上,本研究分析了20 例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的CTT 与疾病活动度、疾病控制情况及DLQI 的相关性,认为CTT 可反映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控制情况相关。检测CTT 可为冷接触性荨麻疹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提供帮助。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偏小,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随访间隔无特定的控制和要求,且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未进行系统性地分析和比较,未来需要在更大样本量的人群中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验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奥马风团组胺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奥马电器股权之争
路归桥,桥归路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突然来的风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
鲭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