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淇, 杨智杰, 张 敏, 王世杰, 朱 宏, 杨贞耐,*
(1.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48; 2.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221)
乳蛋白浓缩物(milk protein concentrate,MPC)是一种采用膜分离技术生产的乳蛋白产品,其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比例与原料乳相同[1],具有优异的溶解性、乳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高蛋白、低乳糖的特点。
在发酵乳方面,MPC通过替代或额外添加的方式应用于牛乳中,可以降低体系乳糖含量,强化蛋白组成,促进发酵乳在生产过程中凝胶结构的形成,改善最终产品的品质。Rehman等[2]发现,使用MPC替代非脂肪干乳制备减脂切达干酪,干酪产量增加一倍,同时由于降低了干酪中乳糖残留量,能有效防止成熟过程中不良发酵的发生,减少肉汤味、苦味等异味的形成;添加MPC能够有效增强干酪的硬度和可切割性,但会降低干酪的融化性[3];传统的酸奶质地较差且有乳清分离,在酸奶制作中添加MPC,可以作为稳定剂提高酸奶的质地[4]。康志远等[5]发现,适量添加MPC- 70替代牛奶可以明显改善酸奶的感官品质、稳定性以及质构特性;孙颜君[6]的研究显示,使用MPC强化酸奶可以提高黏度和持水性,并在感官上提高酸奶风味;此外,还可以利用MPC标准化原料乳降低乳糖含量来生产低乳糖酸奶[7]。
虽然MPC已经被广泛用于发酵乳生产中,但目前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MPC对发酵乳品质的改变上,而关于MPC自身发酵特性的相关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使用MPC-70作为原料,在不同乳糖浓度下进行发酵,研究其发酵曲线、微流变、质构以及风味特性,以期为MPC在不同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MPC- 70(蛋白质70%、脂肪1.4%、乳糖16.2%),宁夏塞尚乳业;乳糖,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发酵剂YO- MIX 300 LYO (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丹麦Danisco公司。
MLS- 3781L- PC型高压蒸汽灭菌锅,日本Sanyo公司; DHP- 9032型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iCinac型乳品发酵监控仪,法国AMS Alliance公司;Rheolaser Master型光学微流变仪,法国Formulaction公司;7890A- 7000型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 MS)仪,美国Agilent公司; CR 21GⅢ型高速冷冻离心机,日本Hitachi公司;Brookfield CT3型质构仪,美国Brookfield公司。
1.3.1基于不同乳糖浓度的MPC发酵样品制备
利用无离子水配制含45.0 g/L MPC- 70的混合液,其中乳糖质量浓度为7.3 g/L。进一步添加乳糖,至混合液中乳糖质量浓度为10.0、15.0、20.0、30.0、50.0 g/L。65 ℃下杀菌30 min,冷却至室温,加入商业发酵剂YO- MIX 300 LYO,42 ℃发酵5 h后冷却,置于4 ℃后熟24 h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1.3.2发酵过程中的pH值测定
采用乳品发酵监控仪对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进行监测,每1 min记录一次,持续10 h。
1.3.3发酵过程中微流变学参数测定
取接菌后的MPC溶液20 mL至微流变仪专用样品池中,将样品池插入微流变仪,运行测试程序。在42 ℃下监测发酵凝胶过程中的宏观黏性因子、弹性因子、固液平衡值以及流动性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每隔3 min采集一次数据,测定5 h。
1.3.4发酵样品的持水力测定
各组均称取10 g左右发酵乳样品,分别放于标号的离心管中并称量记录质量,4 000 r/min离心20 min,去上清液,称量并作记录,计算方法见式(1)。
(1)
式(1)中:M0为空离心管质量,g;M1为样品质量,g;M2为样品离心除去上清液后的离心管与剩下样品总质量,g。
1.3.5发酵样品的质构分析
使用质构仪进行质构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TPA),选用圆柱形TA10探头,目标值10.0 mm,测试速度0.5 mm/s。测定参数:硬度、黏力、弹性、胶着性。
1.3.6发酵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
SPME法提取挥发性风味物质:萃取前将SPME纤维置于GC-MS进样口老化。取10 g发酵样品和1 μL内标物 2-甲基-3-庚酮于30 mL萃取瓶中,内标物质量浓度为0.816 μg/μL,加盖密封,在40 ℃恒温水浴下平衡30 min后,将SPME萃取纤维通过瓶盖插入样品中的顶空部分,推出纤维,顶空吸附30 min后拔出;快速插入GC-MS进样口解吸5 min,进行GC- MS分析。
GC条件:采用DB-wax(30 m×0.25 mm,0.25 μm)色谱柱进行分析。升温程序:起始柱温40 ℃,保持3 min,以5 ℃·min-1升温到200 ℃,以10 ℃·min-1升至230 ℃,保持3 min,载气为氦气,流速1.2 mL·min-1,不分流进样。
MS条件:电子电离源,电子能量70 eV,传输线温度280 ℃,离子源温度230 ℃,四极杆温度150 ℃,质量扫描范围m/z40~250 u。
定性分析:化合物通过NIST 14质谱数据库和文献报道的保留指数 RI值来鉴定。
定量分析:使用2-甲基-3庚酮为内标物,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求得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每个样品至少测定3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使用Sigma Plot软件绘图;风味物质用NIST14谱库检索,并应用CANOCO 4.5统计分析软件对风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图1 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Fig.1 pH changes of MPC during fermentation
使用乳品发酵监控仪对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进行监测,实验结果如图1。由图1可知,6组实验样品的发酵pH曲线变化趋势相同,先下降后趋于平稳,但终止pH值不同。发酵前1 h,由于发酵剂中的乳酸菌进入新环境后有一定的延迟期[8],各组pH 值下降比较缓慢。经过短暂的延迟期后,各组pH值快速下降至4.80左右,不同乳糖含量对发酵剂的产酸速率无明显影响。发酵5 h时,各组样品pH值陆续降至4.60,但不同乳糖含量的MPC发酵物的产酸速率开始出现差异;发酵10 h时,各组pH值依次为4.59、4.42、4.25、4.19、4.14、4.21。 乳酸菌利用乳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分泌乳糖酶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然后利用葡萄糖进行糖酵解产酸[9],因此MPC发酵物的乳糖含量对乳酸菌发酵进入稳定期的时间与pH值有直接影响。乳糖质量浓度为7.3、10.0 g/L的两组样品pH值稳定在较高值,说明在发酵后期,由于这些样品中的乳糖含量过低,不足以让乳酸菌利用大量产酸[10],因此使用MPC标准化原料乳降低乳糖浓度可以制备弱后酸化的低乳糖酸奶。
发酵是酸奶生产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随着pH值的降低,乳液中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形成以酪蛋白胶粒为基础的凝胶结构,引起酸奶流变特性的显著变化[11-12]。微流变仪通过监测样品中粒子的运动,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研究样品流变特性[13],基于不同乳糖浓度的发酵过程中流变学特性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至图5。图2至图5中,所有样品的弹性因子(EI)、宏观黏性因子(MVI)、固液平衡值和流动性指数变化趋势相同,但在发酵后期不同样品的流变学特性具体值存在一定差异。
弹性因子、宏观黏性因子作为时间的函数可以直接反映样品的弹性、黏性,弹性因子、宏观黏性因子越大,样品的黏弹性越强[14]。从图2、图3的黏度、弹性变化可以看出,各组样品发酵过程中的黏弹性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发酵前期,结合图1可知,发酵0~160 min,样品pH值由起始值降至5.30左右的过程中,样品处于低黏度、低弹性的液体状态,且无明显变化;而发酵160~200 min时,样品pH值由5.30 降至 5.00,乳蛋白开始凝胶化,黏度、弹性快速增加。Rohart等[15]研究葡萄糖酸-δ-内酯诱导的牛乳凝胶化发现,牛乳pH值在5.20~5.40时,其黏弹性出现类似变化趋势。Ercili-Cura等[16]认为这与酪蛋白胶束在pH值为5.00~5.50时引起的蛋白质聚集有关,当接近酪蛋白的等电点时,它们的溶解度降低,导致在pH值约5.00~5.20时的缔合和随后的聚集,从而引起牛乳性质的变化。之后,样品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凝胶结构,黏性、弹性增长速度减缓,进入高黏弹性阶段,可能与形成的凝胶结构不稳定有关[17]。随着乳糖添加量的增加,各组样品宏观黏性因子降低,并且乳糖含量较低时变化明显(P<0.05),而弹性因子在部分样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整体上变化趋势不明显。
图2 发酵过程中的宏观黏性因子变化Fig.2 Macroscopic viscosity index of MPC during fermentation
图3 发酵过程中的弹性因子变化Fig.3 Elastic index of MPC during fermentation
固液平衡值(SLB)直接与样品黏弹性成正比,可以给出样品固液性质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当SLB=0时,样品为纯弹性/固体性质;0 图5 发酵过程中的流动性变化Fig.5 Fluidity index of MPC during fermentation 表1是不同乳糖含量的MPC发酵物的持水力和质构特性分析结果。持水力是发酵乳品质高低的重要参数指标之一,它对延长发酵乳产品的货架期起着关键性作用。由表可知,随着乳糖添加量的增加,MPC发酵物的持水力逐渐升高,与Meletharayil等[20]关于乳糖添加量对MPC酸凝胶影响的研究结果相同。 TPA质构分析是2次咀嚼实验,可以模拟人类咀嚼食品,广泛用于固体、半固体食品的质构分析中[21]。表1所示质构特性中,弹性可用第一次压缩后样品回弹的高度表示,胶着性反映了使半固态样品破裂成吞咽时的分散状态所需的能量。MPC发酵物的胶着性、弹性随乳糖含量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可能与凝胶过程中乳糖和酪蛋白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有关[22],而MPC发酵物的硬度、黏力随着乳糖浓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P>0.05)。 表1 MPC发酵物的持水力与质构特性 同列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2.4.1SPME-GC-MS 检测结果 风味是评估发酵乳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23]。采用SPME-GC-MS技术从6组MPC发酵物样品中一共检测出2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实验结果见表2。表2中包括烃类7种,醇类1种,醛类3种,酮类12种,酯类1种,酸类5种。 表2 MPC发酵物挥发性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续表2 ng/g 定性方法中, MS 为质谱定性,RI为保留指数定性;“-”表示未检出;各物质的含量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在发酵乳制品中,烃类物质大多来源于原料乳自身,这些物质阈值较高,对样品整体风味的贡献较小。在7种检出的烃类物质中,甲苯具有水果甜味[24],王丹等[25]指出,甲苯是嗜热链球菌单菌发酵牛乳的关键挥发性物质之一,而苯乙烯被认为具有香醋味、橘香味[26]。 醛类是一类风味阈值偏低的风味物质,但由于醛类化合物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易被还原成相应的醇,因此这类化合物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含量通常都不高。GC-MS检测出样品中的3种醛类化合物中,壬醛具有青草味和霉腐味,其含量超过某个阈值时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27];癸醛具有脂肪香气;苯甲醛具有杏仁、焦糖气味,可能与乳粉制作和牛乳杀菌时的美拉德反应有关。 酮类化合物在各组样品风味物质中含量较高,分别为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的41.06%、42.09%、46.01%、45.92%、48.80%、54.25%,一般认为酮类物质具有清香气味、奶油味和果香味[28]。在GC-MS检测出的15种酮类化合物中,2,3-丁二酮(双乙酰)、3-羟基-2-丁酮(乙偶姻)被认为是影响发酵乳风味的关键因素[29],并且随着乳糖含量的增加,在MPC发酵乳中的含量增加,验证了发酵乳中双乙酰、乙偶姻主要是由乳酸菌代谢乳糖而产生[30]。在其他酮类物质中,6-甲基-5-庚烯-2-酮具有蘑菇气味,2-壬酮、2-十一酮具有脂肪香,2-十三酮具有水果香、清香。 酸类化合物在各组样品中的含量较高,为25%~40%,但通常认为酸类物质在发酵乳制品中主要表现在滋味上,且阈值较高,对整体风味贡献小。乙酸具有醋酸味,丁酸具有奶油味,己酸具有强烈的腐臭奶酪香气,辛酸略有不舒适的气味,癸酸具有脂肪味。在酸类化合物含量上,随着乳糖含量的增加,MPC发酵物中的酸类挥发性化合物含量降低,可能是因为乳糖影响了风味物质与乳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4.2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 为了明确乳糖浓度对MPC发酵物风味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了挥发性风味物质与样品间的分布关系,研究结果如图6。 图6 MPC发酵物风味的主成分分析结果Fig.6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flavor in MPC fermentation product 图6中,F1和F2的贡献率分别为50.9%、27.3%,可以很好地解释乳糖浓度对样品风味的影响。从图6可以看出,各组样品在主成分分析图中的分布比较分散,说明乳糖浓度对MPC发酵物风味物质的组成有较大影响。随着乳糖浓度的增加,不同风味物质对MPC发酵物的贡献也随之变化。不添加乳糖时,乙酸(24)对整体风味有较大贡献;而乳糖浓度达到30.0 g/L和50.0 g/L时,对整体风味有重要贡献的风味物质变成了2,3-丁二酮(12)、2,3-戊二酮(13)、2-庚酮(14)以及3-羟基-2-丁酮(16)等物质。在发酵乳中,乙酸主要来源于脂肪酸降解以及乳糖代谢[23];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2,3-戊二酮均为乳酸菌代谢乳糖的产物[30];2-庚酮与饱和脂肪酸的降解有关[31],是发酵乳制品特征风味的重要组成物质。因此,乳糖浓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乳糖代谢产物的形成改变MPC发酵物风味物质的组成,随着乳糖浓度的增加,乳糖代谢产物对整体风味的影响也随之增加。 本研究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复合发酵剂,探讨了不同乳糖浓度条件下乳蛋白浓缩物的发酵特性。随着乳糖质量浓度的升高(7.3~50.0 g/L),MPC发酵物的发酵终点pH值呈下降趋势(pH值范围4.14~4.59);同时,MPC发酵物的宏观黏性因子减小,固液平衡值、流动性指数增大,持水力逐渐升高,胶着性和弹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硬度和黏力不受影响。MPC发酵物中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酮类和酸类物质,其中酸类化合物含量随乳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而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等乳糖代谢物的含量则随之增加。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了解MPC的发酵特性及其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奠定基础。2.3 MPC发酵物的持水力及质构特性分析
2.4 MPC发酵物的风味物质分析
3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