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童声合唱在国内发展日益蓬勃,涌现出许多比较专业的童声合唱团体,这些合唱团大多来自各个小学、中学、少年宫、社会培训机构等单位,随着对少年儿童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升以及与世界声乐水平的逐步接轨,有不少童声合唱团在国内国际的舞台上屡获殊荣,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是,随着童声合唱的普及推广,参加从事童声合唱教学指导、组团培训的个人和机构越来越多,慢慢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目前主要分歧为:童声合唱是否需要像成人的声乐训练一样去追求较高水准的发声技巧及科学发声方法?
从我个人从事歌唱表演专业20 余年期间接触和培训指导大量声乐学习者和童声合唱团体的教学经验来看,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的确需要较高水准的科学发声训练。有一部分合唱指导老师、童声歌曲作者等认为,童声演唱就是要秉承自然,用孩子自身原有的稚嫩清脆的音色来演唱作品,提倡真声发音,发挥本来的音色。甚至可以允许孩子们有一点音准不准或者咬字不那么清楚的情况,并认为更能体现天真可爱的童趣。这个观点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观点更适用于童声独唱。与成人独唱一样,童声独唱也需要个性化的表达,作者选择哪位歌者来演唱自己的作品,也是通过对这位歌者的综合评估或者量身定制的。所以,只要符合作品的意境,有时可以用不那么科学的发声来演唱,而更注重情感和特色。但是,童声合唱不同于独唱,就像成人合唱不同于独唱是一个道理。除了有合唱与独唱基本区别外,这里主要论述一下对童声合唱来说,为什么科学发声更为重要。
第一点,从少年儿童自身的声带发育特点和保护声带的角度出发,童声合唱需要高质量的科学发声训练。一个童声合唱队伍里,需要十几名到几十名不等的中小学生,这些孩子最小的可能不到十岁,最大的也才十五六岁。虽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一般会把他们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但是无论是哪个组别,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声带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有些甚至已经接近变声期,保护声带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应该做的,而不是急功近利,凭着条件好的孩子使劲大声演唱来达到目的。所以,科学的发声训练非常重要。而且,要刻意的避免大量使用真声,避免高难度炫技,避免揠苗助长。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观众们所熟悉的那些“童星”、“神童”、“小歌唱家”,他们经历变声期长大后,还有几个依然能凭借着一副好嗓子、好条件继续在声乐专业里“深造”的呢?甚至很多人销声匿迹,不再从事相关专业,有些的确热爱唱歌继续坚持的人,音乐感觉很好,但是再没有了小时候那银铃般的音色了。戏曲界也有“倒仓”一说,不少“神童”也难逃变声期后嗓子不再明亮高亢的厄运。我这里有很多例子,本来条件很好的孩子,变声期前就因为经常玩闹时大喊大叫,或者在感冒发炎,声带水肿时不注意静音休息,而导致声带有小节或者其他病变而不自知。最后整个变声期中,声带都是“闷闷地”、或“嘶哑地”状态。合唱排练是定期的,需要磨合作品、磨合技巧,一般认为至少每周一次,每次90 分钟左右起步。碰上赛季可能还要加强训练的力度和频率,虽然青少年的发育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面对这样的“风险”,作为指导老师及合唱指挥,需要提前预防。所以,科学的发声方法尤为重要,混声和假声的训练比用真声“喊叫”安全的多。
第二点,从合唱艺术中对音色的统一性、和谐性角度出发,童声合唱需要高质量的科学发声训练。合唱的基础在于各声部的齐唱能力,而声部的基础在于声部组成人员的个人演唱基本功。在声乐艺术中,独唱讲个性,合唱讲共性。即使将一流的歌唱家集合在一起,也不一定能成为一流的合唱团。因为这些一流的歌唱家在音色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个性。很难达到“合”的要求,合唱团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合”的问题。因此进行声乐训练必不可少。少年儿童未变声前,虽不像成人男、女音色差异那么大,但依旧有着童声发音所特有的普遍问题:一个是气息支撑太弱导致音量过小,不自信造成不敢开口大大方方的歌唱。另一个是僵硬、喊叫、白声,不会弱音控制。高音时表情痛苦、不自然、脸红脖子粗。无论是哪一种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演唱效果。理想的学生嗓音状态是既能用真声唱,音量能大能小,又有所控制,还能用假声唱较高的声区。如果音质、音色好,而且明显有别于他人,很有个性,这样的学生在合唱团里可以让其担任独唱、领唱。但是在合唱时,必须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声音有所控制。
这里着重说一下童声合唱中科学发声训练的基本操作和与成年合唱训练的主要区别。童声合唱基本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歌唱技巧技能方面的。如:呼吸的方法与气息的控制,用头声发声法获得高位置声音,共鸣的运用与调整,音准概念,长音、连音、跳音、断音、重音的训练,咬字吐字等;二是属于合唱技巧方面的。如:各声部的声音靠拢,根据指挥的手、眼及面部表情的提示,做出力度变化、速度变化、音色变化、表情变化等反应。声乐训练的第一步是练好呼吸,“正确的发声要和正确的呼吸齐头并进”,因为无论是说话或者唱歌,气息都是声音的原动力。
孩子和成人的发声器官、语言条件等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儿童声带短而薄,童声有透明而响亮,单纯而动人的特征。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一部分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不是让孩子们夸张的模仿成人所谓的“美声”、“民歌”,像“小大人”似的很不自然,甚至连原有的音色音量也没有了。由于儿童发声器官比较稚嫩,并处在不断发育之中,振动负荷轻的假声、头腔共鸣发声法更适合少年儿童发声器官的生理特点。所谓假声,就是运用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的声音,用这种高位置的头声歌唱。声带范围小,因而可以获得清澈、干净、优美而轻快的声音。这种声音从口腔前方发出并带有共鸣,能保持极弱的音量,也能唱得响亮而有力。在合唱中“头腔共鸣”具有一种黏合性,它可以使几个声部的歌唱达到集中与和谐。
没有通过训练的童声或没有坚持用科学发声方法训练的童声合唱团,孩子们唱歌时总是特别使劲,喉音和浑浊的声音掺杂在一起,唱高音或要求较强的力度时,因用力喊叫致使有些学生脖子上青筋显现出来,并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当要求声音弱时又弱不下来,特别是要求保持高音区的弱音时,音色就会变得粗而哑。这种声音在合唱中始终是不和谐的。值得一提的还有关于童声发音训练过程中的教学心态问题,由于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而专业的声乐训练又相对比较枯燥、短期内难以看到效果,所以在训练过程中难度较大。而目前很多合唱团体、社会培训机构等,因为组织者的好大喜功及家长们的急功近利思想,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成绩就似乎意味着教学水平不高,导致一些合唱团盲目追求曲目难度、培训机构盲目追求曲目数量,把留给声乐训练的时间压缩的越来越少。结果就是,童声合唱团中的孩子们因为都是通过比较严格的选拔,声音条件比较好而把条件当技术,缺乏科学训练,导致高强度、高难度的作品虽然勉强驾驭下来,反而伤了声带,使合唱艺术生命缩短,甚至影响变声后的声音状态。而社会培训机构中的童声合唱团,看似一学期学会了多首歌曲,结束后大多数孩子并没有真正学会唱歌,甚至“一问三不知”,或者一知半解后还容易自己练的“跑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的高质量声乐训练,在童声合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可以保护未变声或即将变声的孩子们稚嫩的声带,又可以在合唱作品的表达上更加专业细腻,提升歌唱能力,为了可以走更有效、更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奠定良好基础。孩子们通过在合唱团的专业训练和实践,使他们在歌唱技能方面有所长进,艺术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长期刻苦的统一训练,也对他们能树立正确价值观、集体荣誉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