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喜爱的柳琴戏

2020-06-17 03:11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柳琴程式剧目

柳琴戏早期有小戏之称,又称“拉魂腔”,是江苏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柳琴戏风格朴实无华,但声腔表演却牵动百万人魂。它的音乐唱腔委婉动听,撩人心扉,听之动情,观之亲切,令人迷恋,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百姓喜爱。徐州广大地区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男人听唱拉魂腔,丢了媳妇忘了娘;女人听唱拉魂腔,面饼贴在锅盖上……”。可见当地百姓对“拉魂腔”的喜爱迷恋有加。柳琴戏牢牢地植根民众中,在苏北尤其徐州一带的市民百姓中,闲暇时五人一伙、十人一团,在公园亭廊、桥头树荫下自拉自唱,成为了当地百姓不可缺少的一项文化娱乐。柳琴戏虽受到现代新潮文化影响,但在政府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加上广大戏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坚守下,如今的柳琴戏更加光彩熠熠,愈加受人欢迎。

柳琴戏因何会得到百姓的喜爱?简言之,它就是百姓的戏。它演唱委婉动听,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反映平民心声。其内容贴近百姓日常,所演绎的家常里短、人情世故、生活琐事很容易引起平民百姓的共鸣。其不拘套路的表演样式,更被百姓所接受。

柳琴戏的历史并不长,起源何时也没有记载,仅依柳琴戏艺人们的师承关系、辈份,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其起源于游走的灾民,这些生活无计的人,沿街挨门说唱乞讨,谓之“唱门子”,并结合当地小曲小调给人送上吉利话祝福语。其表现形式就是说唱,这也是柳琴戏的声腔起源了。这种说唱随着环境变化,吸收了民间道情类、“大鼓”、“渔鼓、”“坠子”等迅速成长发展。聪明的柳琴戏艺人大胆融合借鉴“柳子戏”和民间歌舞性质的“花鼓戏”等,在保留“原声腔”的基础上,丰富自身,演唱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结构相对完整,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从“唱门子”发展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的“跑坡”时期,一直都很简陋。随着演出剧目的需要,出现了“七妆”这样的演出形式,意即男女两个演员要扮演小戏中的兄(勾角)、妹(小头)、婆(老拐)、公(大生)、母(老头)、嫂(二头)等六个角色,当场要换七次装。称之“当场变”或“抹帽子戏”。“七妆”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这正说明了观众对人物众多的大戏的需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柳琴戏涌现出了较大型的戏班子,他们开始学习京剧、梆子戏的行当划分,也开始排演人物较多的大型剧目。同时,柳琴戏也开始登上城市正规舞台戏院演出。

柳琴戏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虽然戏班扩大,人员增多,行当划分更细,但是坚持不照搬别人。事实上,柳琴戏的角色行当和京剧对应的角色行当,有着较大的差异。京剧表演艺术更尊重程式化,柳琴戏的表演则侧重生活化和即兴发挥,不拘程式套路。比如同是一出《吴汉杀妻》,京剧柳琴戏的情节大致相同,但从剧本文词到人物刻画,再到细节表演,则完全是两码事。

柳琴戏的剧目大多是反映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小人物,有着浓重的百姓寻常生活气息。艺人们将许多生活细节、劳动等物象化,提炼成程式动作加以运用,这些程式有着形象性的名称,如“鸭子扭”、“仙鹤走”、“老龟扒沙”、“摇耧式”、“撒种式”、“门腋窝”、“凤凰展翅”、“怀中抱月”、“燕子拔泥”、“金蝉脱壳”、“浪子踢球”、“剪子股”、“旋风式”、“懒婆娘簸簸箕”等等。其表演则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拿把扇子或手帕作为道具,边唱边舞,演出一些生活情趣和传说为内容的“篇子”和“对子戏”,代表剧目《喝面叶》《老少换》等戏中都有这些步法和身段的表演。这些程式是先辈们通过对生活自然形态的美化处理后而形成的。《喝面叶》中好吃懒做的陈士夺先是大步流星出场,走“剪子股”,表现急切切的心情,而慢慢脚步变成“燕子拔泥”,形象地表现出他身上无钱、腹中无食、无颜见妻而脚步沉重的尴尬情形,这就形象地刻画了人物,为后面的戏剧冲突作好了铺垫。他的“和面、擀面、切面”以及“抱柴、点火、吹火”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他不谙家务、滑稽可笑的丑角形象。其表演源于生活,又颇夸张地表现了生活。

柳琴戏的传统表演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明快的节奏、粗犷朴实而热烈的风格以及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柳琴戏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现代青年观众的审美趣味之间,以及与现代文化消费的实用性、功利性需求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随后,柳琴戏便从当代社会的娱乐结构来产生变革,形式多样,观众有了更大的文化娱乐和审美空间的选择。当下,孕育滋养柳琴戏的乡村,已经逐步城市化,农民也已不再是农耕时代的农民;而柳琴戏所置身的城市,其市民也因经济差别分化为不同的阶层,观众会根据自己的消费取向,选择不同的文化消费。所以,柳琴戏要想保持艺术上的青春和永久的魅力,就必须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创新、变革和市场化运作,使柳琴戏表演艺术无论在传统程式还是在改革创新上都具有现代感,这些年来,通过艺术家的努力,柳琴戏出现了很多优秀剧目,例如,从《灵堂花烛》到《大燕小燕》《孽海花》《水远路长》《秋风血色》和《鸭鸣湖畔》等,在民众间影响颇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强化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够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百姓喜爱家乡土生土长的柳琴戏,这就要求我们不可脱离百姓,依旧要置身他们中间,发扬自己的“亲民”优势,在艺术上积极而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其它门类艺术特长,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听视觉艺术元素,给观众以强大的感染力,以原有“拉魂”魅力征服观众,使百姓更加喜爱自己的家乡戏。

猜你喜欢
柳琴程式剧目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耗仿真分析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中国市场增程式电动汽车研究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