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0-06-16 09:56陈安慧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带团旅行社研学

陈安慧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019年10月18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 2019年增补专业,其中在旅游大类中新增“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要求从2020年开始实施。教育部新增这一专业,反映了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近两年来,研学旅行市场井喷式增长,快速膨胀的市场与相应的专业人才的短缺形成巨大的供需矛盾。例如,在研学旅行旺季,旅行社不得不动用传统导游和大量没有资质的社会兼职来充当研学旅行工作人员。

近年来,学者呼吁:“研学旅行专业人才不单单是某一专业的人才,而是拥有多种能力素质,满足多种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导游或中小学教师都难以完全胜任其岗位职责,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培养”。[1]教育部新增此专业,无疑可及时有效地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有计划地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然而,面对一个全新的专业,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合理地构建其人才培养体系呢?这是所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

(一)研学旅行的定义

“研学旅行”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旅游+学习。在西方主要国家其实很早就有这种旅游+学习的传统了。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大游学(grand tour)”,17世纪英国的贵族子弟前往欧洲大陆,以游学的方式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也受到英国“大游学”的影响,在旅游+学习的风气之下,逐渐形成现在的各种训练营。日本早在1951年就召开了第一次修学旅行协议会,对中小学的修学旅行作了详细的规定。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因接待日本青少年学生到我国进行修学旅行而开始关注这种旅游+学习模式,从2012年起,教育部在部分城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逐步推进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

2016年对我国的研学旅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正式成为全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年可以说是我国研学旅行的元年,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开展研学活动。

研学旅行既然被规定为学校教育计划的一部分,它最主要的属性就是教育。“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2]对一个人完整的教育,不仅仅是把学生封闭在家庭和学校里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一些抽象知识;中小学生的教育还应该包括接受生活、社会和大自然的陶冶以及接触各行各业知识和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研学旅行这种社会教育的引进是非常必要的,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也是对以往学校家庭封闭式教育的纠正。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对研学旅行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3]

(二)研学旅行的特点

1.以旅行为方式实现学习目的

文件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旅行体验中要融入研究性学习。既然是学习,就需要有学习主题、学习内容、作业任务和学习评价,不能“只旅不学”。同时,文件要求“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4]。因此,其核心内容依然是,避免“只学不旅”。概括而言,研学旅行应以旅行为方式,以学习为目的,利用精心设计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增强生活生存能力,实现探究知识和素质提升的目的。

2.学校与多方机构合作和共同完成

研学旅行与校内教育完全不同,虽然也是以学习为目的,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空间、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使得校内专任教师们难以承担起研学旅行的教学任务。因此文件指出“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5]

通常,旅行社是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最主要机构。当前,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多是与旅行社合作,由旅行社设计、组织和实施,学校派老师全程跟随,辅助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除旅行社外,研学旅行基地也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合作机构。文件指出:“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可以依托一些资源,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毋容置疑,这些基地可成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空间。

旅行社和研学基地承担起实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任务后,也面临一系列困境。研学旅行旺季,集中出行的中小学生人数庞大,据前瞻经济学人网站报导:2018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了400万人次,[6]武汉某一旅行社召开的2019年春季研学总结会上,公布该旅行社在2019年第一季度,累计接待参加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十余万人次,单天线路最多可达40条。而且,研学旅行必须安排在学期中间,非寒暑假和非节假日内实施,考虑到天气因素,学校一般把研学旅行集中安排在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10-11月。短时间内大量的学生集中出行,致使旅行社出现用工荒,不得不依靠大量社会人员或在校大学生作为兼职人员,完成带团工作。除人力缺口大,研学旅行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导致带团人员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都有别于传统导游,由此可见,给旅行社造成人才转型压力。

不可否认,旅行社的用人压力最终转化为高校人才培养转型的压力。既然教育部已经要求新增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大类专业就要考虑,如何顺应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研学旅行人才。

二、研学旅行人才需具备的素质

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文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到2019年教育部发文新增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研学旅行行业实现了从身份确立和规范管理到人才培养全方位的生态建设。

教育部随后公布了新增专业的培养目标: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熟悉中小学研学旅行相关教育政策、目标、大纲和方案要求,从事研学旅行项目开发运营、策划咨询、线路设计、课程开发等运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研学旅行专业人才需具备以下素质。

(一)个人素养

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都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应放在首位。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友善以及有责任感等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品质,研学旅行从业人员也不例外。

职业道德属于个人素养的一部分,从职业特点来看,研学旅行属于服务行业,工作内容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与司机沟通协商接团时间地点、与酒店联系住宿信息、与学校教师沟通研学行程、组织中小学生活动以及为中小学生做讲解等,这些事项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在职业道德方面,研学旅行人才更要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时间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主动服务意识、责任感、耐心和亲和力也是必备的。研学旅行是旅游行业的一个细分市场,这些个人素养要求与传统旅游人才的素养要求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研学旅行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与顽皮好动的中小学生相处,研学旅行从业人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更强的亲和力和更主动的服务意识。

人文素养更是研学旅行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任何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将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较高的人文素养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个人终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旅游行业人员须熟悉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和说学逗唱。研学旅行人才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才能以师者的形象展现在中小学生面前。

(二)知识储备

近两年,旅行社到高职院校招聘研学旅行人才时,都强调持双证者优先,双证指的是导游证和教师资格证。显然,旅行社是在研学一线工作中,总结出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需求的,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旅行社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

研学旅行人才与传统旅游人才都需要具备导游带团知识、地方旅游知识、旅游法规知识以及急救安全知识,不同的是,研学旅行从业人员还须了解中小学生的特点,掌握一定的中小学生心理知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内心敏感,情绪不稳定,研学旅行服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迅速体察到他们的情绪变化,顺畅地与他们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研学旅行与传统旅游的另一个区别是,研学旅行的目的不是带着学生放松游玩,而是让学生在旅游过程中接受教育,要求研学旅行人才还需具备教育教学知识,如何传授知识和传授什么知识。做好前者需要学习掌握教育学原理,做好后者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生活科学常识,甚至一些比较专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目前研学旅行的主题板块很多,红色研学、乡土文化、工业文化、科学素养以及历史探索,这些板块的知识要传授给学生,研学旅行人才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

(三)职业能力

在职业能力方面,研学旅行人才要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带团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与传统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一致的,但由于研学旅行的特定服务对象,研学旅行人才对这些能力的运用,则要细化到针对中小学生,知晓如何用中小学生可接受的语言传授知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组织中小学生的各项活动,如何在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充当好协调者的角色。由此可见,研学旅行从业人员需要时刻明确自己服务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以上能力。

研学旅行的带团人员被称之为研学导师,他们不仅仅是导游,也是学生们的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世界、收获知识和获得成长,研学导师必须具备学生指导能力,通过讲解、示范和鼓励等方法指导学生感受、认知和实践新鲜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旅游人才不具备的职业能力。

研学旅行人才还需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研学之旅需要有课程融入其中,这些课程与旅游行程相结合,既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产品,也不同于学校的课堂设计,传统旅游人才和学校专任教师都不具备相应的设计和开发能力,需要由研学旅行专业人员来完成。

研学旅行从业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研学旅行从业者带领中小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领域,有些领域或许是他们都从未体验和涉足过的,就需要这些从业者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毫不松懈地学习和积累,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为完成研学旅行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三、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下属旅游大类,人才培养体系与旅游管理专业和导游专业必然有重合之处,但针对服务对象和服务目的的不同,也应有所区别。通过分析研学旅行人才需要具备的主要素质,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就要从个人素养、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全盘考虑,还应顾及新专业与旅游大类其他专业的区别,形成自身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

(一)个人素养模块

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个人素养的形成并非某几门课程的功劳,而是所有课程和所有校内外活动合力的结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有专门提升政治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课程。现阶段,各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及历史发展规律,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研学旅行人才须具备的人际关系处理意识、时间意识、团队合作,主动服务意识以及责任感等个人素养,可在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得到培养和提升。入学军训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时间意识、团队合作、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能引导学生主动服务意识和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除此之外,学校可开设艺术赏析和文学欣赏等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个人修养。

(二)知识储备模块

研学旅行人才的知识储备可划分为四类:导游类知识、教育教学类知识、旅游管理类知识以及科学类知识。2019年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7]。响应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可围绕导游证和教师资格证设计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在校期间获得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最初就业岗位是研学导师或安全员,这两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跟团外出,负责研学团的整个行程。因此,导游类知识是该专业人才的必备知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导游辞创作、地方旅游资源和旅游英语等旅游大类传统课程应是新专业的必修课。与此同时,这些课程也是学生们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辅助课程。除了带团,研学旅行人才还兼具教师的身份,正因如此,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也应成为本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中,可开设专门的章节讲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些课程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辅助课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考证做准备,校方还应鼓励和组织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研学旅行人才仍属于旅游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旅行社运营与管理、景区管理、旅游法规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在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中应予保留,新专业人才仍应具备把握旅游政策、管理旅行社和景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应增加与研学旅行相关的课程,如研学旅行概况和营地建设与管理。

科学类知识分为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以及人文科学经典导引等课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没有足够时间深入研读科学类知识,但学校教育引导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职业能力模块

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完成工作时必须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必须掌握好某一职业领域所需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将来就业和社会贡献打好基础。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包括有:带团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与理论知识获取的途径不同,职业技能的获得虽然需要有老师或师傅的指导,主要依靠学生亲自动手操练,在不断操练过程中熟而生巧、驾轻就熟。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时,应以校内外实训课的形式进行,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

研学旅行带团能力包括带团讲解能力、带团技能和护理急救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校内外实训相结合方式来完成。导游辞讲解实训和旅游急救实训可在校内实训室利用模拟场景进行;导游带团技能实训可以部分课时在校内以模拟带团的形式进行,部分课时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研学旅行带团实训则可以通过与旅行社的合作,让学生承担真实的研学旅行带团任务,学生在完整真实的带团过程中,掌握和锻炼综合技能。目前,研学旅行人才缺口大,在研学旅行旺季,旅行社甚至会主动联系学校,希望学校能派出学生填补带团缺口。为此,只要人才培养体系事先规划好时间,让研学带团实训时间与企业人才需求时间一致,这种真实的研学旅行带团实训可以实现,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研学旅行因融入教学内容,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教学能力。在理论知识储备模块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教育教学知识,还需要教学实践经验。可以开设教学技能实训课,让学生们在模拟课堂上扮演教师的角色,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与中小学校合作,派学生去学校授课,通过模拟和实践掌握面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技巧。

有了基本技能储备,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研学旅行本身就是新兴产业,研学旅行从业人员一边摸索一边工作,许多空白等待去填补,很多内容等待去开创,这个产业本身就充满创新性。研学旅行产业最稀缺的人才就是能突破传统旅游的惯性思维,设计开发全新的研学产品,包括研学线路、研学主题、研学内容以及研学活动的人才,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打好知识和技能基础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户外游戏开发可以作为能力提升课程,旨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指导学生的创新技巧。这些课程可与旅行社合作,以理实一体化的形式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技巧等理论学习可以在学校完成,留出至少1 /2的课时用于学生自己设计和开发出研学课程和研学活动,学校和旅行社共同对学生作品给予评价,特别优秀的作品可以供旅行社使用,并在实际运用中形成“观察效果——改进细节——积累经验——完善理论——创作更好作品”的良性循环。

除了以上课程体系,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培养综合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作为企业的实习员工,承担各项具体工作,虽然身份仍是学生,但实际上已经步入社会,责任感骤增,这段经历最能综合锻炼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通过与多届实习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在实习期间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知识的欠缺,面对工作的压力,大多数实习生都会在单位主动学习,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从业人员。

图1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从人才全方位培养的角度出发,依据教育部提供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从个人素养、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这一新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将这一新专业的高职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和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体系虽然分为三个模块,但各模块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职业能力模块的课程里必然含有相应的知识输入,在习得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会磨练和提升个人素养。显而易见,三个模块互相支撑,共同构成整个体系,促进新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作为一个全新专业,其人才培养体系还需经过多年和不断的理论探讨、经验积累和完善发展,形成螺旋式上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还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实际效果不断修正、改进和完善。

猜你喜欢
带团旅行社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导游带团服务技巧探讨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旅行社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分析
旅行社的选择
旅行社违约如何索赔
重庆市两家旅行社荣获全国百强旅行社称号全市旅行社实现质与量“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