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诗词语义解析的乡村景观认知——以成都平原为例

2020-06-16 08:15:30李春玲
中国园林 2020年5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词条诗意

李春玲

李绪刚

赵 炜*

1 背景

1.1 时代背景:快速城镇化进程下乡村景观认知对传统乡村景观的回归和对当代诗意栖居的理想追求

乡村既是养育人类的土地,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乡村景观自古以来有着田园牧歌式的意境,也是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文内涵。而快速城镇化使人类与诗意栖居的生活渐行渐远,现有建设理论对诗意栖居的内涵、特征及科学性缺乏认知与认同,与乡村景观 “诗意栖居”的理想逐渐背离。因此明确理想乡村景观认知,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乡村景观的“诗意”,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目标之下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1.2 理论前提:滋养中华文明的山水田园本底是乡村景观认知的语境

要真正提高乡村景观品质,需借山水秩序构成景观意象,体现出人居场所与地域山水的景观呼应与情感交融。在此语境之下,从乡村景观遗存材料中攫取、吸纳基于山水田园格局的理想乡村景观特征并作为恢复乡村整体景观意象,重塑乡村在地特征,重建乡村情感共鸣,重构乡村活力的依据与导则,以此实现乡村价值回归并体现乡村景观的人文精神与诗意。

2 古诗词文本与诗意乡村景观认知的语义同构

2.1 关于古诗词中乡村景观认知的一致性阐释

荣格认为,人类的经验与认知具有普遍性、集体性、深度性和自主性的现象,这种人人共有的普遍客观心理结构,是跨越时空范围的整体意识即集体潜意识[1]。跨越数千年的大量诗词文本数据可消解单词在个案中的隐喻偏向、符号单词使用的不稳定性与关系组合的变化产生的语义流变,而呈现出特征上的集体潜意识的一致性;通过语义分析技术工具,对古诗词的景观词条进行分类与矫正,忽略语法结构,忽略差异性,强化共性,以厘清诗词共同呈现出来的景观语义结构特征,从而脱离传统语义学研究方法中对语法和结构的依赖,避免人脑对古诗词进行语义分析时的个体认知差别,提炼出古诗词中蕴藏的关于诗意的乡村景观的原始意象图式。

2.2 概念辨析

2.2.1 诗意与古诗词意境

西方规划理论界对“诗意”方面讨论不多。对于西方文化,“诗性”是精神、气氛、场所感,而对诗意在人居环境的体现,西方的研究逐渐走向形而上,走向场所现象学。建筑学对诗意更为重视。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2]。建筑的实践中,彼得·卒姆托认为体现空间的重要品质是“氛围”,即中国文化所认为的“诗意”[3]。

本研究中,认为诗意是景观与由景观所引发的审美共鸣所形成的统一体。诗意的栖居体现出对居住环境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中国的景观审美从一诞生就带有浓厚的文人意趣,将物我融合于生活世界中,诗里藏情,是古人的人生态度与景观审美特征,并将诗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隐含在中国传统古诗词中。

2.2.2 古诗词文本与乡村景观认知的语义同构关系分析

根据罗兰巴尔特提出的符号意指系统[4](图1),将古诗词文本视为一个扁平化符号化的景观认知数据库,探讨消除繁杂多变的超越文本系统存在的语境及文本内部的隐喻流变的符号系统,建立诗词中空间元语言及其分离系统。

由此,将乡村景观视为符号系统,忽略古诗词的修辞与语境差异,找到古诗词中空间源词条和标准词条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将古诗词语义系统中的乡村景观信息转译,形成乡村人居空间的系统的空间与感知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形成景观语义系统(图2)。

图1 罗兰巴特符号意指系统

2.2.3 画作与古籍文献中中国传统乡村景观与空间分析

“诗意”的乡村景观特征由古人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认知,并将其显像、凝固、遗存于多种文化形态中,通过恰当的方法可以将诗意景观特征从这些材料中挖掘出来,作为现阶段理想乡村景观的规划参考依据。

王树声[5]、王其亨[6-9]以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为基础进行收集整理工作,工作方法仍以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张凯悦[10-11]、袁琳[12-13]、赵骏飞[14]以中国山水画中通过审美及主观判断从画作中提炼出古人理想景观格局。并探讨自然山水环境在规划与建设中的设计策略,其方法仍然依赖于个人人脑对单幅或者少量画作的理解的深度研究,依赖个人的主观判断,对画作中的景观信息进行人工挖掘,有技术的局限,且古代图像存世量有限,特定区域样本量少,不易收集,画幅所限指能表达有限的时空信息,有材料的局限性。

古籍文献等文字材料是建筑类史学研究的常用材料,从庞大的古籍资料中爬取、搜罗对人居环境及景观的描述信息,勾画地方景观与空间概貌。

如王伟[15]、夏润乔[16]、杨欣和赵万民[17]对历史文献、地方县志及历史地图相关文献材料入手,对城市发展历史与景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仍是传统资料分析方法;周政旭借助民族志文本与聚落空间信息材料,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形成、演变过程的方法[18-19],实现文字材料与图像分析的动态转换;李久太则以明代园记为研究素材,将其中空间信息与印象信息通过人工提取、概括,空间形式与空间印象相互对应,形成一个系统的“印象-空间”架构,从而实现“形成动人印象”这一目标[20]。该研究的路径与本研究类似,但是其信息提取方式需要人工阅读、分析提取,有一定的技术局限性。目前将志记作为材料的研究仍需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与人工分析基础上。且地方志记中的空间数据较少,时间维度凝固,难以反映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关系,地方性、部门性局限明显;诗词歌赋作为充满主观情感的古籍文献类别,针对其中的景观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地理学领域。

图2 乡村景观语义系统

如张建立等运用GIS对古诗词文本中的景观空间信息进行解析和空间分布可视化分析,但主要用于文学地理研究。研究表明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文学作品进行景观空间分析是可行的[21];郑嫣然等对诗词进行诗化解读,运用符号语言模式对空间进行解读并整理出其表征模式,探讨诗化符号在设计与传统文脉记忆的关系[22]。由此可见,在文学研究方面,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诗化符号与空间特征之间的符号学关系。将这种思路与方法运用在乡村人居景观的研究同样可行。

针对诗词中体现的景观与空间研究的有温海涛[23],他较早地意识到古诗词中蕴含的大量古代景观空间的信息,并对其进行较为体系化的研究,但在研究中对诗词中描述的景观空间仍然以对诗词的历史考证及人主观的对诗词整体的理解进行叙述和符号化的抽象描述,缺少定量和结构化的研究。

3 古诗词乡村景观文本挖掘及景观语义分析

古诗词中的景观文本挖掘分为以下3个步骤进行操作。

3.1 建立古诗词乡村景观要素词条对照表

文本挖掘是从文本数据中抽取隐含、未知、可能有用的信息。在以古诗词文本为数据库进行文本挖掘的过程中,须先将非结构化、异化的源词条数据进行专业的拣选、分类、矫正,归并为古诗词景观要素标准词条对照表。以成都平原作为实证案例,选用《历代诗人咏成都》(上下册)、《历代四川山水诗选注》整理收录成都历代古诗词1 326首,并以其中157首乡村诗词为研究材料进行空间语义分析。

表1 词条列表

图3 景观要素的聚类网络图

图4 景观要素类簇结构

古诗词中景观及其要素符号形式多样,同一种景观语义符号(标准词条)可以异化为多种能指符号(源词条),故须人工攫取诗词中所有同一语义异化的源词条,并进行中心词条转译及预分类,将古诗词中的多能指符号统一为一个“所指”,即标准词条,如诗词中“垆”“酒楼”“酒家”和“酒旆”等多种词条源统一为一个标准词条“酒肆”。

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以词条所属性质为准,语义源词条为景观要素的名词,辅助语为方向、方位、色彩等限定词或说明词,参考《古汉语词典》,标准化为53标准词条,并如表1的方式进行分类列表,制作景观要素标准词条对照表。

3.2 诗词文本景观要素词条转译与挖掘

3.2.1 转译

用ROSTCM的“批量文件处理器”工具将拣选的157个诗词文本合并。使用Ultrareplace(超级批量文本替换),依据前面制作的诗词词条信息表将文本种所有的源词条替换为对应的标准词条,完成转译。

3.2.2 挖掘

对照词条表,按照景观标准词条分别将以上转译后的文本通过“分词命令”产生相应的分词后文件,自动命名为:文件名_分词后.txt。然后用“词频分析”生成“文件名_分词后_词频.txt”文件,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文件结果复制到Excel里人工去除掉无效词条,并对有效词条进行排序、分类。从而挖掘出景观语义2份.txt文本文件。

3.3 景观语义结构可视化与分析

3.3.1 景观要素聚类分析得出景观类簇结构

将.txt文件导入Rostcm6中,使用Rostcm6中的聚类分析生成景观要素的聚类网络分析图(图3),同时生成表现各个景观要素的度数中心势①的数据表格(表2)。

文本中的景观要素通过聚类分析词条的相关性,强相关的要素会自动用相同色彩,并集中形成网状结构(图4)。如图4中显示,景观要素在诗词中的聚类被软件通过相关性运算分类为8个类簇,图中不同要素色彩表示不同的类簇,表明在所示建构出的要素聚类网络图中,不同的景观要素所围绕和关联的不同景观要素间呈现出8种景观类型的关联性。例如“翠竹”“杨柳”一类的词语通常能够相对独立地形成特色景观,但杨柳与芳洲和堤岸的关联度强,有一定的语义相关性,而“茅屋”“池沼”“篱笆”“农夫”“稻田”“野花”和“夕阳”等一类的词语则通常聚类出现,呈现出一种群化景观特征,由此可知,景观要素在某一特定场景类型中通常以聚类关系出现,并在环境中形成如图4的相对固定的景观结构关系。

同时使用Rostcm6词频分析,输出景观要素语义网络图(图5),图中的方块面积大小代表其在文本中出现的频次与相关词条之间的联系强度,其中距离中心越近的要素,说明该景观要素在所有的景观要素中的重要程度和特征鲜明程度,从该图中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翠竹、杨柳、江水被古人感知的频次最高。

3.3.2 网络类簇类型特征判别词判断分析

以上软件分析,得出了成都平原的8个类簇景观特征,为了提取出这8个网络类簇类型特征判别词,将每一个类簇类型的景观要素的数度生成雷达图(图6),可直观地看出各子类簇的景观要素构成的特征词偏重在哪些词条上,以及自然断裂点的位置,在自然断裂点数值以上,为特征性景观要素。

依据景观要素的数度中心势数值,类簇1中的要素词条依次为翠竹-池沼-稻田-农夫-野花-篱笆-茅屋-桑园-夕阳-云影-阡陌,去除这些要素中的不确定要素夕阳和云影,这个结构与学者对成都平原林盘田园风光构成要素竹林、水系、稻田和聚居点的认知一致[24],说明类簇中的要素聚类是有效的,故将类簇1类型定义为:林盘田园。

类簇2中的要素词条依次为山村-山泉-茶树-石阶,该结构与巴渝地区的山地传统村落景观实体要素聚落、水系、植被和山体的认知一致[25],并且具有成都植被特征的典型性,即茶树,故将类簇2类型定义为:茶山村落。

图5 诗意景观要素语义网络图

类簇3中要素词条依次为灯影-楼阁-岸堤-集市-烟花,去除掉其中的不确定要素烟花,该结构与成都繁华的滨水市集景观特征一致,从这些要素里可以看出,市集在夜间仍然具有活力,这与对成都平原因水而兴,形成滨水商业的历史记载一致[26],将类簇3类型定义为:滨水市集。

类簇4中的要素词条依次为河流-芳洲-晴空-烟霞-晚霞,在这个结构里河流与芳洲构成主要的物质景观架构,其他景观要素均由不确定的天空气象景观构成,这种地形地貌与平原河流一致,景观特征的重点在于其气象景观与平原河流景观一同构成的场景,将类簇4定义为:平原河川。

类簇5的要素词条依次为杨柳-渔翁-渡口-和风-桃花-酒杯-旌旗-宾朋,该结构中可见景观性植被,渔翁、渡口等水景要素,酒杯、旌旗、宾朋等热闹的商业场景,以及和风这个温暖舒适的气候要素,与因水运而兴的码头服务业文化景观相符[27],故将类簇5定义为:酒肆码头。

表2 景观要素的度数中心势

图6 景观类簇特征雷达图

类簇6的要素词条依次为江水-山峰-树林-雪岭-船只-云烟-高塔-沙汀,该结构中可见江水、船只、沙汀等为近景,山峰、树林、高塔为中景,雪岭、云烟为远景,为层次较为丰富的景观场景,有近观亦有远眺,与袁琳对成都地景分类描述类似,故将类簇6定义为:江山揽胜。

类簇7中的要素词条依此为山麓-飞瀑-水潭-岩石,与成都平原自然地理实体构成丘陵、水系的认知一致,展现出成都乡村环境外围的自然地貌,即丘陵及依附山体天然形成的水系[28],故将类簇7类型定义为:瀑潭丘陵。

类簇8中的潜力特征词条依此为湖水-小径-明月-莲花-桂树-亭榭-水池-燕子,其中湖水、小径、亭榭和水池为空间构成要素,莲花、桂树为植物要素,明月与燕子为不确定要素,学者对于成都平原传统园林组成要素的水系、路径、天象的认知一致,并且体现出了成都传统园林要素营造偏好的特征即“凿池傍湖而建”[29],故将类簇8类型定义为:湖池园囿。

3.3.3 成都平原特征类簇分析

将8个类簇类型运用Rostcm6进行中心势分析,输出得到表3,从表中可见成都平原8个类型的类簇集中化指数为0.397,各个类型在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特征的感知度相对均衡,但仍有次重之别,依次为林盘田园-江山揽胜-酒肆码头-滨水市集-湖池园囿-平原河川-瀑潭丘陵-茶山村落。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对8个类簇进行度数中心势洛伦兹曲线分析(图7),可以看到簇群度数中心势累计曲线上有3个重要特征顺差节点:自然断裂点②1、自然断裂点2、帕累托点③。以3个节点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特征重要度分级标准,得到成都乡村平原景观的诗意价值特征体现为:(林盘田园)-(江山揽胜+酒肆码头)-(滨水市集+湖池园囿)-(平原河川+瀑潭丘陵+茶山村落)四级顺差分布特征。

4 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从词频分析、关联性分析和词条聚类的具体结论来看,通过以成都平原的实证研究,通过语义分析方法和信息技术工具准确把握住了成都平原景观的诗意特征,与专家学者通过其他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揭示了成都平原不同类型景观特征的景观要素及其语义关系,基本证明本研究设计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可行。

2)通过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要素语义网络图可以看出,成都平原的最具有特色、最易被感知的单个景观要素为翠竹、杨柳、江水等,但是这些要素单个在景观中并无意义,重要的是这些要素需要与其他要素一起在场景中形成一定的空间关系,才能够唤起诗意景观审美和认知的共鸣。

3)通过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特征类簇中心势研究,林盘田园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首要特色,其次是以景深层次丰富壮阔的江山揽胜自然景观和活力闲适的酒肆码头人文景观为次级特色,再次为热闹繁华的滨水市集人文景观和雅致清幽的湖池苑囿人居景观为三级特色,而宁静悠远的平原河川、幽静神秘的瀑潭丘陵自然景观与悠然自得的茶山村落人居景观为四级景观特色,共同构成了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图7 类簇度数中心势洛伦兹曲线

4)从所有类簇类型都可以看到,不确定景观要素如气象、动物、人类活动和事件等与确定性的景观要素一起构成了诗意的乡村景观结构,如平原河川类簇类型中,“渔翁”为频次最高的构成要素,“江水”“渡口”“树林”和“河流”其次,芳洲也是较为重要的要素,其他与核心词条一起构成语义结构的要素词条分别是“烟波”“白鹭”“野渡”“晚霞”“晴空”和“船只”,这6个词条都在景观中为可变性和偶发性要素,在其他类型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发生,可见气象、动物、人类活动和事件等都会与核心要素一同组成乡村的诗意景观语义网络。由此可知,乡建中,在构建了常规的确定的物质空间结构关系后,需要在空间中进行留白,不宜加入过多景点、构筑物,为不确定性要素提供诗意舞台。

5)根据所构建的研究方法,后续还可以继续从古诗词中挖掘构建出诗意的成都乡村景观的微观-中观-宏观体系;也可继续将8个乡村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更深入的语义分析,得出更为完善的景观语义结构,为乡村建设与乡村规划提供参考,亦可对成都平原诗意景观要素的语义关系进行诗意景观要素空间感知临近度研究、景观要素对诗意景观贡献度研究等,为成都地域性设计提供参考。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度数中心势:用来衡量整体关系网络的关联属性值向某一节点集中的趋势度,其值越大意味着该节点不仅自身达到一定程度的频次,而且会与一定数量的其他节点发生关联,因而可以表示该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核心程度大小。

② 自然断裂点分级(NBC):自然断点法是一种根据数值统计分布规律分级和分类的统计方法, 它能使类与类之间的不同最大化。任何统计数列都存在一些自然转折点、特征点,用这些点可以把研究的对象分成性质相似的群组,因此,裂点本身就是分级的良好界限。

③ 帕累托原则:由于要素词条数量大,为有效降低数据处理难度,故遵循二八定律选择累计中心势达到0.8左右的词条群作为潜力特征显著性词条群,据此筛选出特征显著性等级最高的词条作为类簇特征判别词条。

表3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特征类簇中心势分析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词条诗意
诗意地栖居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3:14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冬日浪漫
成都平原气候变化特征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四川环境(2019年6期)2019-03-04 09:48:56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中国军转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3:00
被耽搁的诗意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6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