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戈
摘 要:电视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传播的载体,可以极大程度上传播文化知识、新闻消息,为国家和政府服务,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电视节目中,文化类节目是向观众传播和普及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如今的电视节目市场上发挥着无与伦比的积极作用。本文从节目创新的角度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找出热播背后的共性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节目创新 综艺节目 艺术管理 电视节目
一、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概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综艺节目将不同的体裁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电视的声光效应,改变电视的时空和独特形式,形成的各种艺术或非艺术形式。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文化类综艺节目,它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传播文化、共享新时代的和谐理念,探讨正确的世界观,它通过图片和声音,向观众提供各种三维信息,它是集教育、艺术、学理为一体的先进性电视节目。它不仅具有教育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娱乐的功能。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游戏、竞赛等形式向观众传达科学文化知识,引起观众对某种文化知识的关注,进一步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水准。
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
1.从内容创新上看
(1)注重“内容为王”制作优质节目
在泛娱乐化时代,很多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方忽视节目内容,只顾追求表面刺激与享受,这种态度造成了目前很多节目庸俗、枯燥无味的现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节目数量上大幅增长,观众会根据自己的興趣去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这就造成了大量节目收视率低,无人问津的情况。因此,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要符合时代发展主流,符合大众需求,这样节目才会保持热度,才能一直保持其先进性。《见字如面》这类节目也正是符合观众对“内容为王”的重要性。于2016年12月推出当日,腾讯视频就拥有了超过2000万的收视率。这个节目没有邀请大量的艺术家,也没有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戏环节,而是找了很多知名演员作为拆信嘉宾,这些演员除了自身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外有着极强的舞台表现力,能够很好地将信里面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演员的解读,使两个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人似乎在历史的某一点上相遇,削弱了书信内外的距离感,在书信中把观众带入了世界,真正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写作思想和情感。此外,节目中选取的大多数章节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提高了节目的文化价值。
(2)基于文学出发,充分尊重精神文化
《见字如面》与《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我国现有的文化节目潮流,在电视节目市场上具有难以言喻的突出优势。而《朗读者》则是以朗读这种形式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的文化潮流。文字与声音的完美结合实际上就是基于文学的情感体验,这种新型的情感体验必然将带给观众以全新的面貌。在朗读的过程中,观众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朗读出来的声音,语气,更重要的是文学意义与独特创造,这是一场绝无仅有的精神盛筵。类似于《朗读者》这样的电视节目,实际上就是在文学中塑造活生生的人,塑造更加鲜活的社会形象,许渊冲就曾经用朗读的方式来诵读经典,在语言选择方面也并非是一成不变不可创造的,还可以采用多种语言,适用于多种场合,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突破。而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也以文学性和创造性来引起读者吸引力,进一步引发共鸣。从节目创新和文学性的角度来说,这实际上是重建了一种集体记忆,这是很难得的。
(3)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节目当中
《中国诗词大会》的特点在于将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塑造出一种完全新型的文化节目形式。这类节目一面世就收到了媒体人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在兼顾舞台效果的同时,节目也巧妙地将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缓缓拉开的舞台大幕下,有风花雪月,有才子佳人,有缓缓展开的水墨长卷,也有横折钩撇的铁画银钩,同时在舞台配乐上,也兼顾了中国传统的乐器与舞台效果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古琴曲高山流水,还是琵琶乐平沙落雁,都与节目结合得恰到好处,也是该节目的创新点所在。
2.从形式创新上看
(1)表现方式多样化
从节目表现方式上来看,以《朗读者》为代表的一系列节目都打破了传统节目的形式限制,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极具创造性与艺术性。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嘉宾与主持人一对一互动,将访谈,阅读访谈内容,解析访谈内容等几种方式集中在一起,使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紧凑自然。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实际上并非是嘉宾一成不变的朗读与信息输出,而是主持人先对嘉宾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在挖掘其相关个性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与分析,这种节目形式是完全创新的,是很值得借鉴的。在朗读之后,还有专门的专家学者来为其朗读内容进行解析,避免了因朗读内容太复杂而导致的观众流失或观众完全不知所云的尴尬,也解决了部分观众相关的问题,这一系列的表现是极其出色的。张梓琳曾经作为嘉宾参加过这一节目,在节目中她为女儿阅读了一本现代人的经典名著《愿你慢慢长大》,在阅读过程中她娓娓道来她之前十年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与书本相共鸣,既准确详实地表露了她的观点,也带给了观众以美的享受。她想告诉女儿的是要珍惜幸福,要宽容勇敢,直面世界,这是对女儿最由衷的祝愿,因此这样最本真的祝愿也才更加打动人心。
(2)文化内涵丰富化
2013 年,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目发展良好,许多卫星电视平台也在制作类似的文化电视综艺节目。在这些卫星频道跳跃的背景下,这些节目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显著的同质化。一般来说,大多数节目都采用竞争和挑战的模式。过多的类似节目形式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节目的传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文化创新这种节目形式突破了节目竞争的常规形式,在这一形式的节目中脱颖而出。它不同于“汉字听写”栏目。这本书所用的文字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献、历史研究单位和档案馆。有些是从私人收藏中提取的。从初选的数千封信到最终选举的数百封信。这些书信跨越了中国漫长历史的多个阶段,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者包括唐代大学者韩愈、民国才女萧红、当代文学艺术代表曹瑜、台湾歌唱家蔡琴。
(3)嘉宾选择多元化
目前,综艺节目充斥着游戏和真人秀,导致很多观众对类似节目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节目很难吸引眼球。明星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朗读者》就巧妙抓住这一契机,以结合名人和非名人的文化思维来创造一种新的屏幕刺激感。这节目的第一集就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讲述了一对夫妇在花谷中平凡却伟大的爱情故事。丈夫為了实现妻子日夜想要一个小花园,决定在广东打工卖掉自己的房子,实现妻子的梦想。经过十年的辛勤劳动,他终于把这座小花园变成了一个占地一千多亩的大花园,使他的妻子可以一年四季都欣赏花开不败。在节目上,这对结婚26年的夫妇读了一首情诗。他们把平凡的日子从平凡的感情中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浪漫、美丽、真挚的诗歌,他们的爱情与诗歌完美地融入观众的眼中。
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展望发展
1.创新节目传播渠道
优秀的文化电视综艺节目除了不断探索节目与观众的互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机会,实现双向传播过程。一方面,观众可以在互联网的主要平台上快速沟通,媒体可以从中获得更好的反馈,并将其发送给节目制作人。另一方面,观众不仅可以观看节目,还可以在这些新媒体上互动,更深入地参与节目。一般来说,观众会在各种公共平台上进行互动,这些平台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利益而构建的。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都可以提高节目的知名度。节目创新不仅是内容的选择,一些地方电视台已经采取大胆的方式进行节目形式创新,并开始注重线上线下模式的结合,特别是对目前的青年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地方电视台的影响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开放观众市场的有效途径。
2.打造优质节目品牌
电视节目应具有一定性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品牌,注重品牌的个性,形成与其他节目的本质属性差异。电视媒体品牌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同质化成长的背景下,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可以有一个节目,而电视节目的差异化也是一种文化趋势,对于类似文化、教育、娱乐这样的基础领域来说,了解并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文化中古诗词、琴棋书画、诗酒茶花无不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同时,随着金融媒体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媒体平台可以应用。对于不同的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例如在《汉字英雄》这一节目中,被邀请来的嘉宾都通过自己的手绘板来展示自己所手写的汉字,并通过闯关的形式来一层层跃进,完成挑战并获得分数。这一类节目当中小游戏的出现,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强调了文化类节目在百姓当中的影响力,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的同时,也发展了节目,并传播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3.优化节目播出策略
一台优秀的电视节目与良好而细密的策划案也密不可分。在节目策划时,要注重的问题有很多。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关于节目嘉宾与名人的安排,一般来说,明星工作繁忙,日程要紧,在节目策划时要注意配合明星名人的时间表,做到尽可能吸引更多人围观节目,还要注意节目的亮点的策划,对于一台成功的节目而言,节目的亮点就好像是画龙点睛,没有亮点的节目不是完整的好节目。其次,也要注重节目内容的设置,在内容设置方面要注意与不同平台、不同大众媒体的结合与互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带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最后,更要注重的是广告赞助商的选择与制作,在插入广告的时候,要注意节目效果,不能僵硬地强行植入大段广告,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广告商,保证稳定持久的赞助来源,这样才能使节目越做越好,越做越引人注目。这样才能使节目具有良好的口碑,从而转化为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也应根据观众的观看习惯来设定,以避免与其他综艺节目发生冲突,有助于扩大观众规模。
参考文献:
[1]高士杰,吴丽丽.基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漫威系列电影全球化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
[2]孙淑玮.韩国“慢综艺”电视节目在中国本土化的文化现象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3]张夏.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建设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