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古文学习策略

2020-06-15 01:36陈晓媛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策略

陈晓媛

【摘要】“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正在逐步改变着教育的技术方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语文的古文教学也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探析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古文学习的三大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古文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183-02

“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正在逐步改变着教育的技术方向。一方面,学习环境日趋开放。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另一方面,校园网络硬件设施迅速改善。在相对成熟的4G网络技术支撑下,校园“智慧课堂”的引进,使得教师可以更加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来优化语文教学。由此看来,变革学习方式的时机已然成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利用科学的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促进古文教学效率的提升,笔者据此开展了一个课题研究,本文就依托课题研究的成果,谈一谈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古文学习策略的看法和实践。

一、以信息技术支持的古文自主学习策略

《新课标》提到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着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利用一些成熟的手机应用程序来进行古文知识的積累,对学生的学习有长远的意义。

比如在高考复习备考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手机应用程序“快快查字典”进行文言文词汇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这一运用在这次疫情期间高三线上文言文备考中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学生在应用程序里选择“高考必考实词”或“文言文词语分类”添加到程序中的“学习计划”;然后,每天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量,在学习小组微信群或QQ群里进行打卡;教师再进行抽查小测,巩固知识点。打卡分享的形式是学生生活中喜爱、习惯的行为方式,既有利于学生间营造学习氛围,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激励,也有利于小组同学互相监督。

与此同时,巧用信息技术资源,充分利用手机应用程序,还有利于开展群文阅读,大大增加阅读量学习量。比如讲授《苏武传》一课时,笔者会布置学生检索《汉书·李陵传》进行拓展阅读。再以《定风波》一课的学习为例。课前预习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引导学生自行上网检索并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并利用“西窗烛”应用程序或“古诗文网”,检索《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住》《初到黄州》《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惠州一绝/食荔枝》《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独觉》《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等诗词,结合应用程序中的解析进行自读、理解、赏析。这样的预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课堂上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探究。

二、以信息技术支持的古文互动学习策略

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思想沟通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上的互动总是比较仓促,于是,有些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总为了赶课时草草收场;有时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严重影响了学习进度。同时,有些学生性格较腼腆,即便有想法也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沟通,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常常会出现每次都固定是那几位积极的同学来发言的情况,久而久之,不喜发言的同学甚至不主动进行思考,只纯粹做信息的接受者。这种课堂互动形式能顾及的学生太少。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笔者在讲授《苏武传》后,在“班级贴吧”里发布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李陵是否可称为“悲情英雄”?他是否值得我们同情?……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带有辩论色彩的问题马上让学生燃起了思维的火花。他们在“贴吧”里援引原文,吃透文本,据理力争,唇枪舌战。如:

生1:我认为李陵不值得同情。无论有多少苦衷,都不能改变他背叛祖国,投降匈奴的事实。也许他的投降是权宜之计,但肯定对当时军队的士气会造成影响吧?皇上下令族灭李家,震慑朝中,也是作为一位君王的合理之举。

生2:我认为李陵值得同情。他说“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所以他投降,其实是觉得“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还能报效君主。司马迁也提及“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但最后朝廷不由分说,族灭李家,绝了李陵的归路,只能“葬蛮夷中”。值得同情。

这样的互动,参与的学生人数比课堂互动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气氛相当热烈。既达到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也在思辨当中使学生获得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三、以信息技术支持的古文探究学习策略

文言文和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佳作,但其所涉及的社会生活、个人经历和运用的表达方式,和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相差很大,有些内容学生较难理解。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内容。

例如《苏武传》中写道苏武牧羊十九年,“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出生于内地地区的学生初时可能无法想象苏武是经历着怎样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孤寂而坚守住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的。当教师利用多媒体给他们播放“苏武牧羊”的影视片段后,他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苏武完全忘却小我的,浓浓的家国情怀。再如在讲授苏轼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直观地呈现苏轼一路被贬至“天涯海角”的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辛酸坎坷,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境体验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苏轼的诗文当中。

信息技术能辅助教师,更好地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如上文提到在学习《定风波》一文。这首词的重难点在于理解其所反映出来的苏轼思想上的突围。所以,笔者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读了苏轼在初到黄州之时所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住》《初到黄州》《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这三首诗与《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苏轼初到黄州时苦闷、惊惶不安、愤恨的心理状态,和创作于两年后的《定风波》中所表现出来的坦然豁达。再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定风波》和写于惠州的《惠州一绝/食荔枝》,写于儋州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苏轼的心理状态从“有恨”到“无恨”的变化。这种面对愈发惨烈、绝望的人生风雨却更为泰然的人生态度,更让我们看到黄州的精神突围、《定风波》返程途中遇雨后的生命体味对于苏轼生命旅程的重要意义。

再如学生们在《唐诗宋词元散曲》的选修课程中学习杜甫的诗歌时,笔者也充分借助了网络上的类似“西窗烛”之类的古诗词学习应用程序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课前预习时,教师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成员通过专题网站或应用程序,各自检索杜甫的4首七言绝句和4首律诗进行研读,尝试探究杜甫的“七绝”和他的“律诗”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风格特点。

这种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群文阅读,既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语文课程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教师要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绝不只是娛乐和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学习工具。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发移动终端的学习功能,整合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也实实在在感受到技术迅猛发展的好处。“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建生.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郭秀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文言文阅读鉴赏[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4]毕甜甜.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17,(02).

[5]郑珊. 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19,(10).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策略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