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的职业化培养路径

2020-06-15 11:13应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职业化专业化教师

应桦

摘 要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正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教师的社会地位。但在职教改革进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职业化培养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教师职业职后培养缺乏连贯性、培养培训体系缺乏规划等。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的职业化培养路径。

关键词 教师 专业化 职业化 培养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长期发展过程,具有发展终身性、发展自主性、发展阶段性和发展丰富性四个特点。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职业化培养,坚持全方位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

1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新要求

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进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有计划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坚持以教学重难点为导向深化教学研究。2012年《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强调,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100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中心,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化培养现状

2.1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缺乏连贯性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猛,教师需求量明显增加。教师来源中高校应届毕业生占大多数,其次来自于行业企业或其他高校。这一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应届毕业生学历较高,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生产实践,实践理论与理论水平不协调;二是绝大部分教师并非师范院校出身,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经验,缺乏对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了解;三是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转行做高职教师,他们生产实践能力强,一线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功底薄弱、教育教学能力不足是短板。新教师大多在入职初期只接受了短期、集中、理论化的“填鸭式”教师培训,入职后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而忽略了自身持续性的教学理论和能力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职前职后缺乏连贯性。

2.2教师培养培训设计缺乏规划

很多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师培养培训活动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其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过程性支持,不能陪伴教师顺利完成转型。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各类各层次教师的不同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需求。校本培训多服务于新教师群体,没有全面覆盖学校教师群体。培训内容很大程度存在重叠,重复内容导致参训对象在参与活动后的收获与参与前的预期存在差距,从而教师再次参与活动的意愿明显下降,活动实效不高。二是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培训形式有讲座、沙龙、工作坊、座谈会、研讨会等,其中以专家讲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讲座最常用。尽管各学校邀请了名师专家到校讲座,且讲授风格独具特色,但这种高效单一、碎片式的讲座并不能实现教师自身提高的有效转化。三是培训模块间缺乏逻辑,对高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设计教师培养培训模塊时随意性强,模块相互间承接性较差。

2.3教发中心服务功能未发挥

为进一步加快自身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纷纷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但内涵建设并未跟上,很多只是继承了原有人事处或教务处的部分工作,其余如指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能力、开展教师咨询或教学问题辅导等功能发挥不足。

2.4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关注不够

绝大部分高职教师并非师范类专业出身,其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经验,再加上我国高校长期形成了对教学不利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因此教师难于深入向教学改革与实践相关研究发生转变,缺乏对教学的反思。此外,对高职教师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在研究基础上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项目也是高职教师发展领域亟需大力加强的工作。

3搭建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的教师职业化培养路径

教师专业化成长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职业化培养。教师职业化培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积极探索教师职业化培养路径,构建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核心的教师职业化培养体系,覆盖教师专业化成长周期,促进教师多元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3.1完善政策制度,做好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做好职业化培养顶层设计,促进教师个体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协同成长。同时要完善教师激励制度,提高激励强度,为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同阶段提供支持和保障。

3.2健全教师标准,实现分类发展

一是完善职称晋升标准,探索构建分类评价、成果多元互认、量化评分、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职称评审机制和标准,实现人才评价观由过去全才评价到注重实践和贡献的专才评价的转变。二是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按照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分类探索形成新进教师(引进阶段)、初任教师(培养阶段)、骨干教师(成熟阶段)到专家教师(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周期全覆盖。

3.3发挥中心职能,促进职业成长

教师发展中心要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形成体现层次、突出重点、完整连贯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重视培训模块之间的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围绕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技能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同时注重教师自身成长,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地融入教师培养培训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内在修养。二是健全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机制和建设,研发并实施有效的教师发展活动项目,提升教师发展活动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教师发展专业研究,建立专家服务团队。深入了解教师发展现状,准确把握教师个性化需求,同时开展跟踪研究。组建优质的专家服务队伍,实现教师发展咨询指导职能。

参考文献

[1] 闫艳.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4(13):21.

[2] 林立达,马莉婷.基于教师职业生长周期理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8(37):87.

猜你喜欢
职业化专业化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