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从1973年进入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开始,直到2014年退休,40多年的科技工作经历,石定寰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推动火炬计划工作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已是77岁高龄,仍然心系国家经济与区域创新发展,并结合多年深入基层调研进行总结,不断适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火炬”点亮“高新”发展
记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石定寰:说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的诞生,首先说说“高新”一词的由来。我们把北京叫做“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因为当时涌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而且“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国际通用叫法。同时,科技领域也不断涌现出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高技术。当时大家都赞同把“高”和“新”两个字放在一起。
然而,到底是把“高”放在前,还是把“新”放在前,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一番讨论。讨论过程中,我们认为“高”是方向、是趋势,体现了科技的权威和制高点,应该放在前面。“高新”一词由此创立,从而最终确定了“高新技术”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因此,1988年国务院批复建设的是“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之后批复建设的都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7年底,中央调研室、国家科委等7个单位组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科技企业进行大规模调研。调查报告在肯定了“电子一条街”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建议在中关村地区建立科学工业园(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给予优惠扶持政策。调查报告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位于中关村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诞生。这是我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也是第一次把科技与产业结合了起來。
1991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了26家国家高新开发区,让国家高新区的队伍不断壮大。同时,国务院发布1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发[1991]12号)》,明确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扶持政策,尤其是高新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以及科技人才在出国方面的便利等政策。
记者:在“火炬计划”出台之前,我国是怎样的科技发展环境?
石定寰:随着197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全国各地掀起了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1984年初,宋健主持国家科委工作,积极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更加致力于科技力量的统筹协调、科技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以及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部署。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揭开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新篇章。当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障碍,科技与经济处于分割状态。很多科技成果只是“三品(样品、展品、礼品)工程”,没有应用到实际经济中,不能形成生产力,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严重。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中央这个决定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里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同时要求科研院所要面向市场,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正是在这个决定中,中央首次提出:选择若干智力密集区,采取特殊的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技术产业开发区。
同年4月,国家科委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关于支持发展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请示》,建议在北京等几个科技实力雄厚的城市试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建议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
记者:“火炬计划”与其他国家项目计划有什么不同?
石定寰:当时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一是希望依靠科研院所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希望依靠民办企业的力量。“火炬计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
1988年初,根据国务院总体部署,国家开始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希望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融入世界浪潮中。当时我国的出口产品多是原材料,以农产品、矿产品为主,没有科技含量。中央希望通过高技术支撑,研发更多科技成果,改变出口的结构,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国制造”。
虽然当时国家科委针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出了“星火计划”,之后国家又出台了“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大都是指令性计划,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科研成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并实现产业化。国家迫切希望有个新的计划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随着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诞生,国家科委成立了火炬计划办公室,开始着手制订火炬计划实施纲要。当时要求编制的火炬计划不是一个指令性计划,而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指导性计划,并且提出火炬计划要着重培育和扶持民办科技企业这个生力军的发展壮大。
当时国内发展高技术多是依靠国家长期培育的科研院所、大企业、军工力量,这支队伍是主力军,而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科技人员创办的民办企业还较弱小,甚至不被重视,但是它们是生力军。发展高技术就希望依靠这“两条腿”走路,因此更加重视生力军的培育和扶持。
火炬计划的经费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支持,更多地要来源于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我们当时学习参考了国外如何使用社会资本的经验,引入了现在的风险投资的概念,同时参考了美国硅谷、我国台湾新竹的经验,草拟了以“高新区、孵化器、科技贷款、两型人才、国际合作交流”等内容为主体的火炬计划雏形。这样的计划在当时来讲,是绝无仅有,而且无章可循。火炬计划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次把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转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它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紧密融合及产业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1988年8月,肩负崇高历史使命的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拉开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