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丽
近年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下的整建制规模化土地流转,洋河镇盘活了“看不见”的土地资源,引进综合体合资运营公司,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最终形成了“新村党委+集体经济合作社+平台公司+综合体”的乡村振兴共同体。
胶州洋河,地处山东省腹地,山美水秀,艾山环抱,四季分明的气候让洋河镇成为久负盛名的青岛“后花园”,也是人们心中远离城市喧嚣的最佳慢生活体验地。
洋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同样表现优秀。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拟将全国259个镇(乡)列入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胶州市洋河镇成为青岛市唯一一个入选镇。
入选农业产业强镇,洋河其实没有任何先天条件优势。但是近年來,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下的整建制规模化土地流转,洋河镇盘活了“看不见”的土地资源,引进综合体合资运营公司,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最终形成了“新村党委+集体经济合作社+平台公司+综合体”的乡村振兴共同体。
从此,在“山水洋河,四季有约”的乡村图景中,又增添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治理的新时代内涵,这些最终汇聚成一部齐鲁小镇乡村振兴的壮美诗篇。
盘活土地资源
洋河镇虽然是传统农业镇,但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并不突出。据了解,洋河的大部分土地资源以丘陵地为主,土层较薄,水浇条件差,交通不便,村民“靠天吃饭”,收入很低,顶着“落后”的帽子。以南官庄村为例,2014年,该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6人,2017年以前,有村级债务24.6万元。
“村集体收入不高甚至有债务,很多土地资源撂荒导致严重浪费,农民收入低、幸福感不强,村党委凝聚力不够,这些就是几年前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洋河镇党委书记宋振祥说。在集体产权改革完成前,洋河镇下辖的84个村庄中,有57个村年经济收入在3万元以下,占全部村庄的三分之二。16个村集体收入为0,75个村集体负债,负债总额达到2911万元。
靠山吃山曾经是传统农业的唯一出路。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和农业整体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土地中取得的收入有限,难以负担农民的正常家计。这造成了一个后果:青壮年集体出走,土地无人耕种。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洋河镇面临同样的问题。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孩童,绝大部分常住人口都在50岁以上。前几年,有村民曾进行小规模土地流转,但效果不佳。以石沟村为例,村里曾向一中草药种植大户流转土地80多亩,但由于对方经营不善,无法支付流转费。
宋振祥介绍,开拓乡村振兴共同体的洋河经验共分“五步走”。首先是清查村集体所有全部资产,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其中,对集体资产资源被私占、乱占、无偿使用的,必须要收归集体。第二,确定产权改革的土地范围,即哪些土地要进行产权改革和流转。第三,分配股权,包括集体股权和个人股权。第四,进行土地流转并签订合同。“最后就是村集体和村民获取收益。”宋振祥表示,这其中最开始的一步是以明晰集体资源权属为核心的清土地、清合同、清债权“三清”行动,涉及面广而复杂、老旧问题多,开展得就极为艰难。
洋河镇经管审计统计服务中心主任邓宝荣因为常年入村参与“三清”行动而面色黧黑。入户走访、现场核实、查阅旧账……自2018年10月在官庄社区试点农村三资“三清”工作开始,他和“三清”工作队的工作人员走遍各村摸家底,全面梳理各种问题并统一登记造册。“目前,洋河镇已完成26个村的‘三清工作,清理增加土地1万多亩、荒山700多亩、水库350多亩。这些都收归村集体所有。”邓宝荣介绍。
导入市场经济
在实行整建制土地流转以前,土地流转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进行。2018年以后,洋河镇实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严格控制集体资源低价出让,目的是规模化流转,引入大项目,用活农村整体资源。
“‘人、地、房是农村发展不变的话题,也是从脱贫走向振兴的资源纽带。”宋振祥认为,通过整合各村的碎片化资源,运用市场思维、平台思维和法治思维,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他介绍,洋河镇党委通过出台《农业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指导意见》《洋河镇农村资源管理十条意见》等,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建制推进土地流转,并建立了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统一定价、统一合同、统一平台,土地流转价格从过去的500元/亩,增长到1000元/亩,同时以股份形式固化村民土地权益,以整建制流转深度挖掘集体资源空间。
集体产权改革成效明显。据统计,改革完成后仅1年多时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庄有73个,全部消除了经济空壳村。2018年初,洋河镇84个村集体收入总额还不到800万元,到2019年末,不算转移支付,每年村庄集体稳定收入超过1900万元,其中集体土地租赁收入1313万元。
许多村民的生活因改革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邓宝荣介绍,村民能得到的收益有5部分,包括土地流转费、劳务佣金、土地入股分红、集体分红及福利、营效分红。他举例说,村里一个普通的5口之家,综合下来可实现家庭总收入约12550元/年。这其中包括确权地土地流转费9000元,土地入股分红1700元,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资格分红550元,村民福利1300元。
在洋河镇绿色健康科技产业园内,投资约5亿美元的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项目正加紧建设。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工业园包含油脂生产中心、面粉加工等板块,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带动就业600余人。除此之外,现代农业项目的引入同样卓有成效,目前已引进胶州城投、胶州新城、胶州湾投资3家平台公司,和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半岛田园综合体、新城环湾文旅、乡村驿站文旅等7个项目,总投资100多亿元。正如宋振祥所说,集体产权改革将农村资源整合为有效发展要素,助力洋河镇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导入现代农业产业,最终成就了资源驱动共同体。
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该是什么样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人们关于乡村的审美想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乡村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脱离了它原本的样貌。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乡村的凋敝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隐痛,乡村治理也比以往更为艰难。
实现乡村振兴,就要保障农民的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其核心在于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提高他们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在这方面,洋河镇已经先走一步,探索了全要素融入乡村振兴。土地流转后,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劳务派遣公司给村民派活,村民取得劳务佣金。洋河镇党委副书记庄金展介绍,镇里和平台公司合作成立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联合,组建官庄社区劳务派遣合作联社,各村成立集体劳务派遣公司,顺势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实现农民职业化,农民工组织化。“2019年,全镇向社区农业园区和附近工业园区派遣农民工1300余人,有300名农民已经在樱之语、旺山梅园、万家兴合作社等实现固定就业。青岛、胶州城市知识青年56人来到洋河,在农业园区实现就业。”
在高家茔村,党支部书记高峰带记者参观了村里的老石头房子。这里的村民已经搬离,但富有当地特色的老建筑,有望被中城开、城投、新城等公司探索打造成洋河经典民宿,宅基地使用权将成为村民、村庄新的增收点。
“概括来说,我们运用市场化的资源结构,从资源融合、产业导入出发,最终实现多元分配、乡村共治。”在宋振祥对洋河的规划中,新村党委承接了强化基层党组织与村民的联系的重任,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
隐于不言,细入无间。在采访中,率先成为试点的南官庄村干部村民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生活有奔头的笑容。
来自于土地,最终又回归土地。洋河镇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始终牢牢扎根在坚实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