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谁会是可能的下一个?猜测从未停止。
国家中心城市,被认为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的“塔尖”城市。熠熠生辉的称号背后,是趋于白热化的明争暗斗。
“在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2020年青岛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又一次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2018年,成都、武汉、郑州、西安成为新成员,加上2010年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已获批9个。据说,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或为12个,如今9座城市“名花有主”,也让剩下的3个席位变得炙手可热。
谁会是可能的下一个?猜测从未停止。
济青二选一?
2017年的青岛党代会上,青岛曾提出过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支持济南、青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2019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首次被写入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占位上,山东很迫切。在多个不同场合,不论是从市级层面,还是从省级层面,国家中心城市的创建被一次次摆上台面。青岛,这座北方“第三城”,一直被寄予厚望。而济南这个省会城市,也从不甘落后。
山东一直有意要打造“双核”城市。早在2017年山东省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就提出到2030年济南和青岛都要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并各自引领一个都市圈。后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规划中提到的“两圈四区”(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都市区),更进一步明确了济南和青岛的“双核”地位。
但“双核”之间的竞争也从未停止。目前来看,一个省要出现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要论实力,双方各有所长,却又彼此消耗,谁都想争当山东城市群的核心。
一直以来,在经济总量的比较上,青岛都是排在济南前面。2019年,青岛GDP11741亿元,排名全国第14位,被宁波和无锡反超。济南是9443亿元,虽合并莱芜,但仍未过万亿,排在全国第20位。整体而言,两座城市都处于“追兵越来越近,标兵越来越远”的尴尬境地,甚至已经被追赶者超越。
济南是省会城市,是山东的文化、教育中心,交通优势明显,是国家高铁“八横八纵”重要枢纽城市之一,但其经济发展的开放度不如青岛。曾经,济南一年的实际到账外资数额,还不如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一个区的实际到账外资额。青岛是副省级城市,有世界级的港口,但常年来作为支柱产业的制造业仍摆脱不掉“五朵金花”的昔日光环,更在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中,错失了上半场,缺少知名的互联网企业。
近年来,山东整体的经济竞争力有下降趋势,所谓“山东强,则济青强”,反过来,只有济南和青岛都变得更强大了,山东也才能变得更强。
从目前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来看,除北京是首都外,其余要么是直辖市,要么是省会城市,从这一点上看,似乎济南更符合。但国家中心城市有一个普遍共识,就是兼顾“中心性”与“国际性”,既强调对周边区域的引领和带动,更强调其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达性和开放性。在这一点上,似乎青岛又更有胜算。
不论是济南胜出,还是青岛入选,山东都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加持,来提升其“中心”定位,“填补京津冀与长三角之间尚无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空白,构筑形成新的战略支点”,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京、杭州之争
南京,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位于苏皖之交,承东启西,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心位置突出,辐射力强。
杭州,上海的后花园,举办过G20峰会,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两者同为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都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点城市,也都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力竞争者。
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原南京市长蓝绍敏建议:“恳请国家在相关规划、政策和顶层设计方面给予南京支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在长三角区域形成全球城市(上海)+国家中心城市(南京)的世界级城市群格局。”
南京是“恳请”,杭州则是不满。杭州人觉得,西安、武汉都列进去了,杭州没进去,“这非常不科学”。
杭州,这几年的曝光度不小。互联网的名号,给杭州带来了知名度,也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据说,杭州是除北上广深之外高薪职位最多的二线城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最高的二线城市,而随着服务业增加值的大幅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支柱也在从传统产业向服务业倾斜。
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杭州市原市长张鸿铭就谈到:“杭州要建立亚太枢纽城市,目前国际航班数量也符合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如果就这一方面来看,2018年杭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500万人次,是第一梯队,而南京和青岛等城市在2500万人次上下,属于第二梯队。
从经济总量上看,2019年,南京GDP14030.20亿元,排名全国第11位;杭州GDP15373.05亿元,排名全国第9位;宁波11985.12亿元,排第12位。由于逐步拉开了与宁波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杭州在浙江开始扮演“一枝独秀”的角色,并带领“浙江经济从过去的双雄并立开始向一超多强开始转变”。
但杭州和南京都觉得,自己是不是被上海“代表”了,“可能长三角片区,都被上海代表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定于一尊,那就是上海。城市再好,再发达,有上海在,也无法成为中心城市。”
呼声颇高的沈阳
除了青岛、济南、南京、杭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者还有长沙、厦门、沈阳等城市。
长沙,在2017年成为“GDP万亿俱乐部”的第13个成员。当年排在青岛之后,如今经济总量已超过青岛。但长沙的问题在于,离武汉太近,只有300多公里的距离。不论是城市的经济总量、辐射力、产业集群配套能力,还是中心区位,武汉都要好于长沙。如此范围内,国家很难再增加一个中心城市。
厦门是副省级城市,有知名度,但它的“硬伤”在于其经济体量小,甚至只有相邻的泉州经济总量的约一半,排在福建的泉州和福州之后。经济体量下、人口少、首位度不高,厦门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区域引领能力也相对趋弱。
相比于长沙和厦门,沈阳却觉得自己不可或缺。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东部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中部有武汉、郑州,西部有重庆、成都和西安。四大经济板块中,只有东北地区还没有国家中心城市,考虑到发展的均衡,是不是也得给东北一个名额?
在东北的城市里,不论是站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还是比较城市的区位优势、产业配套、辐射力、首位度和知名度,沈陽都“首屈一指”。所以,在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里,沈阳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沈阳的经济总量一直不高,2019年排在全国第32位,比大连都要低4个位次。
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既要考虑“中心性”与“国际性”,还要考虑城市的首位度、级别、辐射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区域分布上的均衡等因素,这也让“国家中心城市”这个称号的含金量变得更高。
谁能胜出,最终比的还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