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内部审计效果的研究与对策

2020-06-15 06:49赵颖洪珊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一流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赵颖 洪珊

摘要:随着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快速推进,各高校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内部审计作为降低财务风险,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状况和效果,发现问题并探讨完善路径。本文采用量化分析法对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配置、审计任务投入量及评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调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窄,难以满足决策需要;传统审计业务占比过高,风险管理难以深入;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与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并存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完善人员配备,创新审计信息技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建立内审长效管理机制等提升高校内审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大学;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效果

一、研究背景

根据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这一定义与世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给出的定义基本一致,涵盖了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即监控和合规、控制风险、防止欺诈、参与重要的项目评估、增加价值和提高内部治理的有效性等,同时还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独立性[1]。

内部审计传统上被视为具有监控和合规的功能,目的是确保会计报告信息可靠,并保护公司资产安全。21世纪初发生的几宗公司丑闻案,引发全球对公司内部治理的关注,内部审计作为问责制的机制之一,开始被视为确保管理层的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一致的途径。于是,控制风险、防止欺诈成为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内涵。同时,内部审计开始参与重要的运营领域决策。至此,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流程的有效性也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与公司和政府审计部门相比,高等教育的内部审计最初受到的关注度不高。但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渠道增多及自主办学权力的增大,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逐步突显。由于各国经济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发展也相当多元化。例如,针对埃塞俄比亚一所大型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案例研究表明,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受到内审质量和管理层支持的影响很大。而一项针对意大利高等教育的内部审计工作特点的研究表明[2],意大利大学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很有限,但发展趋势与几十年前公司内审的趋势相同,即最初专注于财务审计和合规,后逐渐扩大审计的范围,也越来越关注风险管理。这表明由于大学的竞争背景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发挥自身审计功能的有效性以应对各种复杂和不确定的形势。

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主要是讨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并尝试提供一些建议,还有学者尝试建立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但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综合调查并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情况,本文将采用量化分析法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及其各项功能的实施水平进行评价,以实现客观准确评估当前一流大学内部审计状况,梳理现存问题,目标是充分发挥内审工作效力,建立有效的内审控制机制,提高内部治理水平,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运行效率,防止腐败发生等提供数据支撑。

二、研究設计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首批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48所,普通高校4所,共计52所。研究方法是根据《中国内部审计标准》(2013年第1号)和教育部财务司发布的《教育内部审计规范》(2010年)中“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体系”设计问卷,提炼出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功能的关键指标,使用Likert的等级分析法,给各等级赋值,评估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各项职能的执行效果。

问卷整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调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和职能设置的一般情况,包括机构设置和受访者信息等基本状况。第二部分根据“内部审计事物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体系”的架构,从两个维度建立关键指标,并设计问卷。一是审计内容维度,即根据高校内部审计体系框架(见图1),设计了四大类共八个关键指标:内部控制审计,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物资采购管理,还有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二是审计任务维度,即环境控制、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情况等五大审计任务的评价指标,评估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投入量。这两个维度调查均赋值0—5,分别表示“没有”“较少”“一般”“较多”“多”“非常多”作为选项。第三部分调查受访者对于本学校审计工作的评价,赋值1—5,分别表示“非常不认可”“不太认可”“比较认可”“认可”“非常认可”为选项,量表包括分别对本学校审计工作的总体评价和对各项审计任务的单独评价。

运用百分比对问卷的第一部分的定性指标进行分析;运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计算出各项投入量的平均值,然后用多重比较考察各类审计内容和任务的统计学意义差异。本文的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了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2.0。

三、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等基本状况

本次研究共收回5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2份,参与问卷填写的均为高校从事审计、财务和监察工作人员。调查显示,在受访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中,92.3%为学校独立设置审计处,只有7.7%为审计与监察部门合并设置;高校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中,44.2%为纪委书记,25.1%为校长,11.5%为副校长,11.5%为党委书记,7.7%为党委副书记。

对审计人员信息的调查发现:审计人员的教育及专业背景为财务和审计的占50%,主要是会计师、审计师,另有19.2%人员的专业背景是理工类,具有工程师等技术职称;专业技术职称等级方面,78.8%是中级职称;有63.5%的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时间为5年以下(见表1)。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对审计工作比较重视,多数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大部分审计工作由校长和书记手直接管理,其中44.2%由学校纪委书记分管。审计工作人员主体的数据显示,高校的审计人员教育程度整体较高,但明显年轻化,工作年限少且缺乏经验。

(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投入量统计结果

1.审计内容投入量调查结果

表2数据显示,从平均数来看,所调查高校的工作投入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管理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资产管理审计、物资采购管理审计、科研管理审计和教学管理审计。同时,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财务管理之间的投入量差异不显著;在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和科研管理三个领域的审计投入的差异不显著;预算决算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的审计投入差异不显著。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科研管理审计差异显著(p<0.05);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与科研管理审计差异显著,而教学管理审计和以上领域均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高校在基建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管理审计三个方面投入量最大,其次是预算决算、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和科研管理,而在教学管理方的投入量最少。

2.审计任务的投入量调查结果

表3数据显示,从平均值来看,高校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审计任务投入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督、信息与沟通、风险管理。同时,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控制活动、监督、信息与沟通之间的投入量差异不显著;但控制环境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审计投入量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在审计任务方面,高校对风险管理的审计投入量明显少于其他四项任务,而对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四项任务,投入量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

3.对目前高校审计工作自我评价的调查统计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23.1%的受访者对学校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非常满意,69.2%的受访者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还有7.7%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本文从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独立性、人员配备、方法手段、操作规范、工作效率及风险控制等方面调查自我评价,结果如下:

表4数据显示,从平均数来看,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由高到依次为:内审制度、内审操作规范、独内审立性、内审效率及风险控制、内审方法手段、内审人员配备。同时,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内部审计制度与人员配备、方法手段之间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内审的人员配备与操作规范之间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对高校内审制度的建立满意度较高,其次,对操作规范方面的评价居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内审方式手段和人员配备。可见,内审人员配备方面需要加强,内审的方法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

4.影响内审工作有效发挥的因素调查结果

表5数据显示,从平均数来看,影响高校内审工作有效发挥的因素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审计任务重,人员严重缺乏、重视“事后”审计,忽略风险控制、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审计方法落后、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不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内审制度不健全、审计操作不规范。同时,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审计操作不规范与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重视事后审计、忽略风险控制,审计方法落后,审计任务重、人员严重缺乏这些因素差异显著。内审制度不健全与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重视事后审计、不重视风险控制,审计任务重、人员严重缺乏这三个因素差异显著。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不强与重视事后审计、忽略风险控制因素差异显著。重视“事后”审计,忽略风险控制与内部審计部门独立性不强差异显著。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与审计任务重,人员严重缺乏因素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审计任务重,人员严重缺乏、重视“事后”审计,忽略风险控制、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内审工作的有效发挥,这三个因素远超过内审制度不健全,审计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对高校内审工作的有效发挥的影响。

四、讨论

(一)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窄,难以满足高校决策需要

内部审计对于内部管理有重要作用,为决策提供关键信息。但由于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到位,使内部审计只是聚焦于财务账目,导致内部审计覆盖面较窄,很难满足决策的需要。本研究调查显示,教学管理的内部控制及审计,在高校内审范围内是最欠缺的(见表2)。“教书育人”是我国高校重要职能,而高校内部审计却很少聚焦于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质量完成情况等实质问题,而是由内部审计转变为财务自审,过于倾向于财务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提出的建议缺少了力度。高校的制度制订、投资决策、校园规划等都需要内部审计的参与,因此内部审计的不被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

(二)传统审计业务占比过高,风险管理难以深入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高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为了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支持,高校纷纷开始举债改善校园环境,各种融资模式因此产生了。随之负债办学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些高校已因债务问题难以正常运行,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事实上,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任务[3]。但根据本调查发现,首先,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主要侧重于工程审计、预算执行审计、财务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传统审计业务,而对于风险管理等现代审计业务覆盖较少,并且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审计的方式尚处于初探阶段(见表3)。其次,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即使事中审计也只局限于工程审计,整体来说忽略了事前和事中审计的重要性,因此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高校治理的方式单一,由此导致内部审计方式缺乏多样性且无法充分发挥高校内控管理的效果(见表5)。第三,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传统理念上的审计范围,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也缺乏对高校运行风险的判断以及风险识别的经验。

(三)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与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并存

调查统计发现,由校长或党委书记分管审计部门的高校占36.6%,44.2%的高校的分管领导为纪委书记,单独设立审计处的占比92.3%,学校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增长,并建立相关制度,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和开展工作等(见表1)。但在实践中,内部审计依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在调研高校中,内部审计人员主要以财会专业为主,工程、计算机等专业人员相对缺乏,普遍年轻化且缺乏工作经验。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高校管理层提高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管理层对以下两方面的认识有待加强:一是内审人员配备及专业结构影响高校内审效果;二是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手段。

五、增强高校内部审计效果的对策

(一)完善人员配备,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创新审计信息技术

高校内审人员的配备情况对高校内审工作的实施与作用的发挥起到关键的影响。随着对内部审计要求的提升,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其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增加。例如:内审队伍人员的专业领域不仅局限于财务和管理类人才,还需要聘请其他领域的专家如工程专家、计算机类专家、法学类专家等,通过其专业知识来辅助内部审计实现更优的效果。此外,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快速获取审计信息,提高审计效率。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实时监控高校运行与管理,跟踪审计整改效果,还可以实施远程异地审计,缩短审计时间,压缩工作成本。因此,在高校建立具有专业水平的审计队伍,将传统的审计分析与现代的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4],迫在眉睫。

(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扩大审计覆盖范围

内部审计从起初的单一账目、项目的基础审计发展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其中监督、评价、服务等职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高校内部审计若要真正有效参与到高校治理,需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拓展审计领域。针对当前传统审计业务占比过高、风险管理难以深入的现状,高校应加快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扩大审计覆盖范围。首先,需要管理层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部署审计工作、协调职能部门和学院在工作中给予支持,作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坚强后盾;其次,明确高校运行中的潜在风险,除了财务风险,类似于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学风险,人才资源流失的风险,同样需要内部审计部门予以监督,甚至督促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由此达到控制风险。第三,高校可以聘请外单位审计机构,从第三方的角度,对高校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对高校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并给予建议,进而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5]。

(三)完善内部审计长效管理机制是高校规避风险的重要保证

在高校日常的活动中,需要审计部门进行实时的定期的严格监督,以防止资产流失;对重点项目或重要大事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若只局限于事后监督,忽略了事前、事中监督,则会错过对风险管理的最佳判断时机,从而无法提出合理化建议,无法规避高校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因此,将内部审计常态化,使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势在必行[6]。

随着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全面启动,高校内部治理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保障,已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在高校治理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约束与保障的作用。降低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强化审计的效果,建立内部审计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对学校运行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把控。

参考文献:

[1]IIA(2006).The Role of Auditing in Public Sector Governance. Altamonte Springs,FL:The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Research Foundation.

[2]Marika Arena(2013).Internal audit in Italian universities: An empirical study.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93,2000-2005.

[3]刘正兵.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谢洁莹.高校内部审计及整改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7

[5]夏午宁,等.高校内审参与内部治理的环境、途径及保障机制[J].中国内部審计,2018(4).

[6]张立博.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治理中的作用分析——基于财务管理视角[J].商,2016(26).

基金项目:北京市“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项目“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下的财务内审研究”(编号:ZG202S1833)。

作者简介:赵 颖(1971—),女,北京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洪 珊(1988—),女,河北人,会计师,硕士,主要从事金融会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双一流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