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尚未认识到深入学习的重要性,导致高中学生难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点。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为强化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6-0113-01
【本文著录格式】张菡.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不足剖析及对策[J].课外语文,2020,19(16):113,115.
阅读作为一项精神活动,因其与学生个人成长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也对国家的长久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不足
(一)语文教学“泛视图”
所谓的“泛视图”,即指教师过于泛滥地在语文课堂中使用视频及图片等一种以画面为主的内容。而当前,部分教师为促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而选择在课程开始之际为学生播放与即将教学之文本感情基调一致的视频。如对于《雷雨》一文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将教学的第一步设计为播放《雷雨》的影视片段,目的便是要让学生对《雷雨》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而,视频的精彩画面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学生走出电影故事回到文本之中时,黑白色彩的文字反而会导致学生逐步失去阅读兴趣。由此可见,片面运用多媒体技术且未能选择适当的运用时机,非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将影响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知。
(二)缺乏学科意识,文本解读缺乏学科性
解读文本不能仅是关注文本本身,还要对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教育教学价值予以深度挖掘,以此方能在彰显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的同时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然而,就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解读出界的现象尤为明显。如部分教师针对课文《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设计便始终围绕着“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然而,文章真正的用意并非如此,故不符合语文学科边界的解读势必也无法对说明文的教学予以深度挖掘,更遑论彰显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三)目标设置不到位
学生学习若缺乏明确的目标,势必会让学习过程显得杂乱不堪。对此,若教师能在教学准备阶段便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则势必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亦更具针对性,继而可轻松应对各类与所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因此,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务必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来同步发展学生的思辨、审美等众多能力及品质,以此方能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牢固基础。然而,于实际教学过程,部分教师却未能对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甚至教师本身也因对阅读文本不了解而未能找准文章中心,以致学生的阅读过程亦表现出极强的随意性。如此阅读状况势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如针对《致橡树》一文的阅读,教师便可设置如下教学目标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如“朦胧诗特点为何”“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等。而为确保以上目标的顺利达成,则需基于教师的进一步指导。当然,教师还可借助对学生外显行为的检测来检验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继而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拟定适合的学习目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走进教材文本,深度解读课文
建构主义认为,因学生均为独立个体,而个体因在时代、经历、经验及个性等诸多方面均存在较为明确的差异,所以在解读文本方面势必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当然,不同阅读个体也正是基于对文本解决的差异,方产生了带有个性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解读的目的既是要分析并阐释发现,也应包含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因此,针对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亦当尽可能将学生引领至一个多维的空间内,并鼓励其对文本予以个性化解读,即便学生所解读出来的内容可能会较为标新立异,但也正是基于学生的个性解读方能避免教学呈现出虚化的倾向。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学生的解读过程便可毫无顾忌,对于学生的过度与错误诠释,教师亦当给予及时的纠正,以免解读滥化,这有助于体现文本的思维及精神深度。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预设,确定深度阅读的内容
就此前的阅读教学而言,因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之影响,致使教师于教学过程中往往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知情权,故经常在学生尚未熟悉文本甚至还未接触文本之时便提出一系列的教学要求。这种与文本相脱离且探究随意性过强的教导方式,势必将导致教育引导的缺失,继而也将影响到探究性阅读的开展成效甚至毫无效力。因此,为切实避免以上教学状况的出现,则必然要为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过程奠定良好的条件。而就探究性阅读而言,其最重要的前提便是要学生自主研读。至此,教师的责任便是要创设与学生阅读内容相契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促使学生能深入到文本之中并深切领会作者的意图及精髓。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亦可巧妙设置一系列的指引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当然,问题需尽量设置为需学生“跳一跳”就能达成的,如此方能体现出问题的引导价值。而对于学生的自主研读过程,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初始意义和深层意义,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读”才是“填补空白”的“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阅读。
(三)关注课堂问题的设置,要从浅入深
教师于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除了需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外,还需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尽可能确保所提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契合,以此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针对苏轼所书之《赤壁赋》,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既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又需掌握好深度。如此方能帮助学生梳理好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继而将学生亦引领至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并宏观把握文章情感的整体变化。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深度学习策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浦培根.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构建[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3(10).
[2]龔建新.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内涵、特征及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6(Z4).
[3]苏艳萍.深度学习: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碎片化”现象的必由之路[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6(4).
[4]张水根.阅读教学深度学习不足剖析及对策[J].华夏教师,2017(12).
[5]肖东志.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19(3).
[6]周爱国,田朋.深度解读文本,开深度学习之源——以《猫》为例浅谈文本解读与深度学习[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12).
附 注
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名称:DELC视域下提升中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ZCZ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