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杰
秦铁柱副教授的《帝国中坚——汉代列侯研究》(齐鲁书社,2018年)是一部关于汉代列侯的综合性论著。众所周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制不仅包括王国还包括侯国,虽然其在封国的权势与地位难以与诸侯王相比肩权,但亦是汉帝国权力结构中的重要一级。二十等爵制中惟一的贵族爵便是列侯爵,列侯对两汉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该书对汉代列侯研究中的一系列老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
该书主要讨论列侯的类型,两汉列侯的相关制度,列侯的溯源,列侯的收入与开支,列侯与汉代政治,列侯与士人,列侯与豪强,列侯与军事,列侯与民族关系,“短命”侯国与“长寿”侯国等十个问题,逻辑清晰,溯源析流,探同释异,尤其是对于列侯与汉代政治的关系的论述颇具学术价值。
该书试图围绕着皇权列侯之关系、诸侯王与列侯之关系、地方政权与列侯之关系由点到面地探讨列侯与汉代政治之关系。列侯作为名义上的一国之君,始终是对皇权的一种离心与威胁势力,所以皇权对其是采用的是既笼络又打击的策略,皇权通过“白马之盟”、“封爵之誓”确保了功臣列侯集团、列侯本人及其后代的权益。汉朝统治者从法律制度上对列侯及其家族的权益加以保障。皇帝为了稳固统治,多与皇室联姻。在一些重要的时日,皇帝、皇太后会赏赐列侯大量的财富。皇权除了笼络列侯之外,亦限制列侯,在机构设置上,先后设置主爵中尉、大行令监察管理列侯。在法律制度上对列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做出各种规定与限制,任用酷吏打击列侯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列侯在皇权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是有一定的能动性:当皇帝无子或夭折时,列侯便成为皇位继承人的重要候选人,在皇权虚弱时,列侯便成为皇权的代理人,伴随着列侯的权力欲越来越大,或是皇权对其政治、经济利益的过分剥夺,则会造成列侯对皇权的反叛与篡夺。
《通典》:“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诸侯王作为仅次于天子的第二等爵位,列侯作为第三等爵位,均为汉代封国食邑制度的重要内容,在皇权的影响之下二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汉初,诸侯王与列侯在诛除诸吕的过程中实现了短暂的联合,伴随着皇权的强大,列侯多被皇权利用打击诸侯王。
该书试图从列侯与刺史州牧、郡守、县令长(侯国相)之关系入手探讨地方政权与列侯的关系。伴随着专制皇权的出现,封建官僚制度随之而产生,官僚群体拥有了政治权力。作为贵族制残余的封君食邑制度与新兴的封建官僚制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皇權要利用官僚制度不断侵蚀封君食邑制度,在这一层面上二者是对立的,但是二者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统一的。
列侯与豪强关系的论述,确为本书的亮点所在。学界已经从微观与宏观上对汉代列侯、豪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但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汉代出现了特有的政治现象,即豪强与列侯由对立逐步转向合流,这与专制皇权的强弱转换,土地兼并的盛行,豪强在政治上的崛起有密切的关系,对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政治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首先论证了列侯与豪强之间的对立。首先,豪强以工商业剥削列侯。豪强具有工商业经营权,贩运经营于天下各地,列侯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以其拥有巨额财富来购买豪强销售的大量商品,列侯们掌握的大量财富被豪强掌控的工商业所剥夺。其次,列侯受到豪强的高利贷盘剥。大量列侯为了维持自己骄奢的生活向豪强借债高达数千万。再次,地方豪强通过工商业经营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并且拥有强大的宗族势力,他们凭此控制了乡里政权,减弱了皇权在乡里政权的控制,形成了一种地方社会秩序。在地方社会秩序与国家秩序的对抗与冲突中,列侯为了皇朝的长远利益,必然打击豪强。
该书又论证了列侯与豪强的合流。昭宣之后,列侯与豪强逐步合流。汉武帝以后,列侯逐步向豪强转化,采纳了豪强的经营方式。列侯通过经营高利贷、工商业聚积了大量的财富,又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兼并土地,其宗族力量伴随着承平日久亦日益坐大。西汉末年以降,豪强开始步入列侯阶层,大致有三条途径:首先,豪强凭借通经而封侯;其次,豪强凭借其外戚身份封侯与政;首先,豪强以功劳而封侯。
该书还分析了列侯与豪强合流的政治影响,认为上层列侯与地方豪强的连结成为军阀觊觎皇权的政治资本,成为汉末军阀割据混战的根源,最终酿成了三国分立的政治格局。西晋时期,地方豪强与列侯豪强以九品中正制转化成了门阀世族,西晋政权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地方豪强与上层列侯豪强的联合政权,开启了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的局面,大一统的隋唐帝国重建之后,士族门阀彻底衰落。
总之,全书条理清晰,体系完整,作者通过对大量的简牍资料、文献资料,以及其他考古资料的认真梳理,清晰梳理了两汉列侯的发展脉络,继之以专题的形式深入研究了汉代列侯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到“面”、“点”的密切结合,如“封爵之誓”与“白马之盟”、“王子毕侯”、封侯标准、献费、酎金、租入等,以期为学界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