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互文性研究

2020-06-15 06:30郑媛方
山东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戏仿互文性中国画

郑媛方

摘 要:“互文性”狭义上是指文学上某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动关系,而在广义下的“互文性”是在文化大语境下所有文本的相互联系。绘画中也存在互文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的诗画交融与现代中国画中的“戏仿”现象出发,研究绘画中的互文性。

关键词:中国画;互文性;诗画交融;戏仿

一、 互文性的概念

“互文性”最早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她所著的《符号学》中提出,她认为各个文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也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互文性”在我国文学中称“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简而言之,这种修辞形式是前后两句或一句中不同部分,看似说着不同事,实际上却是相互呼应补充,如《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互文性并不仅仅在文学中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不同艺术种类也有互文性,如诗画交融,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借鉴等。

二、 传统中国画中的互文艺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六朝时期诗与画便有了相互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绘事后谈及诗歌与绘画时,并没有将两者做比较,而是放在一起说明,至此诗画关系开始被探究。经王充、张彦远等人的探究,到苏轼才真正开始了解诗与画的关系。而真正意义上的诗画交融,萌芽于汉代之后,人类觉醒与思想解放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后人皆认为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只有在那个自由的时期,画与诗才能脱离政治约束,得到真正的发展①。这个时期的画中已经出现了五言诗,但是诗与画的关系仅仅只是对对方的一种补充,没有做到真正的一体化。到唐朝时,这一形式开始流行开来,诗画也愈来愈丰富,整体境界有所上升。而到宋朝,诗画交融出现了一个顶峰。

宋徽宗赵佶,早年无心政治,沉迷于文艺诸事,他在位期间,宋朝的绘画大放异彩。还援引文人画家入画学,考画学生的技能,考题多以诗句为主,宋徽宗非常注重学生的文学修养,也特别要求书法修养,要求画学生兼修书法。宋徽宗自己创作时,十分注重诗、书、画的结合,可以说,在文人画中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进程中,宋徽宗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卷》就是诗画互文的最直接表现。《五色鹦鹉图卷》勾勒了一只五色鹦鹉站在杏花枝上,鹦鹉精神抖擞,杏花花开满枝,枝干透露出绿意,一副生机盎然的样子。有趣的是,图中鹦鹉身上的五色对应着道家易经的五行,而这只鹦鹉正是宋徽宗的“借景抒情”——本人,宋徽宗在位期间定道教为国教,并自诩为“道君皇帝”。 《道德经》中认为符合天道的事物位于左侧,鹦鹉位于左侧的杏花枝上,隐喻他当皇帝是天注定的,图中的杏花高洁雅丽,象征了宋徽宗尊贵的身份。宋徽宗用他独创的瘦金体题诗道:“五色鹦鹉来自岭表。养之禁籞,驯服可爱。飞鸣自适,往来于园囿间。方中春繁杏遍开,翔翥其上,雅诧容与,自有一种态度。纵目观之,宛胜图画,因赋是诗焉。”②这首诗看似在互文称赞五色鹦鹉的端雅与气质非凡,实则却是在肯定他自己的皇权,杏花展现了北宋文化欣欣向荣的气象。诗是对画的补充和升华,让其中的寓意通过互文更好的隐藏。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也是一幅很好的诗画互文代表作,图中的锦鸡身姿挺拔,雍容华贵,被压弯的芙蓉枝生动的表现出锦鸡正好落在枝桠上休息,蝴蝶被惊起在一旁飞舞,使整幅画充满生机。画上诗中的“五德”: 文、武、勇、信、仁,对应了锦鸡的“五德”: “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③,同时也隐喻了作为君王的自己需要有优秀品德的臣子来辅佐,能亲贤臣,任用贤能。

宋朝后,诗画互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明朝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他天资聪颖,早年小有成就,却又经历诸多坎坷,乡试第一却又被科考案牵连,不就而歸,从此无意功名,寄情诗画。唐寅在绘画上富有一番造诣,他的诗文功底也很强,在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画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唐寅不仅在山水、花鸟画上富有才华,人物画也有一番成就。《秋风执扇图》是唐寅仕女画的代表作之一,画中女子手中执扇,身形羸弱,目光远眺,似乎在等侯着,画中题诗:“秋来执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表面上描写着女子的境遇,实际却是唐寅借着此境来抒发内心的抑郁。《秋风执扇图》很巧妙的将世俗趣味与文人情怀结合起来,看的出唐寅在贯穿文人画和职业画中做出的努力与成就。

同时期的沈周,引诗入画,山水比德,不仅技艺高超还满腹诗书,他的《庐山高图》重峦叠嶂,气势恢宏,颇有王蒙遗韵,又有几分宋代院体画的风采,这也是一种文本之间的互文,从前人的艺术汲取自己所需的,再创作出自己的风格。画中题诗描述庐山之巍峨,以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画面刚中带柔,突出老师的博大胸怀。

三、 当代中国画中的互文性

传统的中国画中的互文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诗画互文,那当代的中国画如何来表现呢?在一篇关于新工笔的文章中,笔者提出新工笔画家开始认识到近古画史致命的断裂性,这种断裂即包含画史观念的拼凑也有对当下语境的陌生性臆想,如何在中西图式的美学冲撞中找到平衡点,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图形表,以确定在借鉴、传承与抵抗中共现一种古典与现代的互文性与共时代价值。

当代画家高云曾创作过一组系列作品:《对话安格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选安格尔作为对话对象不仅仅是对安格尔艺术的欣赏,还因为他所处的艺术环境、审美主张与安格尔比较相似,他尝试与安格尔进行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用工笔将安格尔的油画作品表现出来,创作过程不仅是学习油画的表现手段,也要坚持国画自身的语言特性。高云先生用追摹与传承的方式实现了当代新工笔与油画的互文,证实了经典的艺术总是经久不衰,永流传。

当代还有一种特别的互文形式,称作“戏仿”。“戏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实践的形式,它通过对源文本带有反讽、戏谑意图的模仿和转换来生成新的作品,包含了源文本与戏仿着文本之间的“对话”,新工笔画家金沙就创作了这样一组“对话”—— 《向大师致敬/对话》。金沙这组图中为西方经典人物形象打造了各式各样的中式变装:将丢勒的自画像cos成中国的官臣,将弗兰西斯卡笔下的公爵大人升级为中国天子。他还创作了一组人物形象消失的工笔画,只有服饰与浮在空中的眼镜、珠钗、书等,仿佛人物刚刚消失。金沙用这种戏仿的方式,让当代工笔画与古今中外进行了一场“对话”,使这些文本有了互文。

四、 其他艺术中的互文性

中国画中的诗画相融、戏仿的现象,在其他画种中也有体现,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当是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重新创作的《蒙娜丽莎》。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蛋上加了两撇小胡子,并重新取名为《L.H.O.O.Q.》,将字母分开来发音,连起来就是 “Elle a chaud au cul”(意为:“你的臀部很性感。”),充满了戏谑的意味。这是一种本体直接的互文,从已有的艺术作品出发,通过自己的再改造或者复制,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

如此进行改画、再创作的例子颇多,我国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教授,他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也应用了本体性互文。庞茂琨教授在17-19年期间临摹了大量的古典油画,并对其进行了改造,画中那些丰腴富态的女子,关节处被他“解刨”,处理成类似机器人器械的样子,如《抱貂的女人》《维纳斯的诞生》,画中心女子的脖子、四肢等转折的地方,皆被改造了,颇有一种现代科技的意味。他还将《抱貂的女人》继续改造,画中的贵妇眨了眼睛,使整幅画庄重之余多了一份俏皮。他也会将自己也画入画中,像是见证着当时的趣事,如《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他身着红色上衣蓝色牛仔坐在后面的镜子下方,见证了这对夫妇即将携手一生的时刻,并将这幅画取名为《证婚人》;在《倒牛奶的女仆》中,他将自己画成坐在一旁喝牛奶的人,取名《牛奶的滋味》。庞教授应用互文性给观者呈现了不一样的古典油画,令人耳目一新,也是上章节中所提到的“戏仿”,这种有趣的现象算得上文化的共鸣。

在这个图像时代下,不同艺术也能进行互文,摄影和绘画就在相互模仿中形成互文性关系。从最初的摄影以美学标准来要求自己到后面的绘画借鉴摄影技巧所呈现的效果,两者一直在探索出新的东西。贾科莫·巴拉的作品《链条上的狗》就是一副很好的绘画借鉴摄影中快速曝光的作品,通过重复描绘狗的四肢与链条,从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画面,体现了未来主义者追求的运动感和速度感。

五、 总结

通过学习研究互文性,会发现一切事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从别人的所创造的文本中得到启发或感触,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创作出自己的艺术,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当代中国画大放异彩,表现手法、形式、题材,都是我们推陈出新的借鉴,互文不仅仅是文化之间的联系,更是一种延续和拓展。好的作品是结合了时代、历史与文化,我们透过其中会感受到当时的文化环境,正是这样一种延续,艺术才会富有深度,经久不衰。

[注释]

①田叶. 赵佶花鸟画中诗画互文的隐喻性探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②蔡绦.铁围山丛谈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③刘向.赵仲邑选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参考文献]

[1]田叶. 赵佶花鸟画中诗画互文的隐喻性探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2]蔡绦.铁围山丛谈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 3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向.赵仲邑选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作者單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猜你喜欢
戏仿互文性中国画
素描喜剧: 预期违背、 共鸣制造与戏仿表达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