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引领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引导工作的有效性探析

2020-06-15 06:30张艳丽胡小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有效引导十九大

张艳丽 胡小侠

摘 要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少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学习“十九大”精神为契机,明确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教育的任务,构建具有高职学院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实现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引导。本文先剖析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内涵与目的,进而探析在十九大精神引领下推进新时期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思政工作有效性路径。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辅导员引导准备不足、辅助偏离、审思迟缓等问题,高职辅导员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条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观察倾听、有效对话沟通等途径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发展。

关键词 “十九大” 思政工作 高职辅导员 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引导的内涵阐释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政策,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国家改革开放的储备力量,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该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在能力标准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引导”一词出现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频率非常高,如我们经常能在辅导员工作规章制度的内容中看到“引导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引导是高校辅导员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

所谓引导,是指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干预、沟通等多种方法,对青年学生给予启发引导、行动支持,以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种教育方式。引导在其本质上就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和谐的互动,是辅导员的导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共创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由此衍生出了更多的互动关系,例如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互动、自我的反思与沟通、人与环境的交流等,学生不仅能够建构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而且拓展对三观”培养、人际关系认知、健康情绪的理解。

2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引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反观现实中的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引导现状,离社会所期待的有效性标准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既与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认识缺位密不可分,又与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不无关联。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过于自信,认为学生已经成年,可以“自由”发展,没有明确自己在青年学生思政引导工作中的作用,成为思政工作活动的游离者、放养者,不科学、不合理的思政教育引导方式仍较普遍,而大学生只能处于被形式化的地位。

2.1思政引导的准备不足

对于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来说,更应该加强自主学习,做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十九大精神,做到“精准答疑”。只有辅导员自己完全领会了,才能更加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落实十九大精神内涵。因此,我们要了解大学生思想所需,加强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及社会实践总结,丰富“实践性”知识储备,及时与学生沟通、探讨、交流,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思政教育引导效果。辅导员的引导活动要综合考虑学院实际、校园空间、社会实践以及人际关交往等多种要素,以统筹构建适宜的教育情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在现实中,一方面,许多高校校园都存在硬环境的创设不足的情况,团体或集体活动准备常不充分,既调动不了不同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也满足不了大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软环境的营造不够,文化及心理氛围的铺垫易被忽略,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主题班会常态化的氛围下,缺乏兴趣和主动理解。

2.2思政引导的重点偏离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的方式上。实际上,辅导员实际工作中较普遍选择直接引导,如QQ、微信群发消息、主题班会等形式,而忽视间接引导,较多采用现有单一方式而忽视方式方法的整合运用。主要表现在辅导员经常为亲历亲为一切,直接告知、单向灌输的途径使用得多,针对具体问题,对学采取启发、建议、回应等运用的较少。同时,辅导员较多采取以自身为媒介或者单纯依靠自媒体的单一指导方式,而忽略了可以借助时政新闻、社会案例、同学室友等其他方式来对青年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重点偏离的思政教育引导方式不仅增添了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发展的负担,也对辅导员思政工作有效性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2.3思政引导的审思拖沓

由于思政教育引导面向的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为实现思想政治引导的目的,辅导员应从职业特殊性入手,需要进行反复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引导。引导本身应该体现发展性、建构性和生成性,这离不开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评价和反思,只有依据活动评价、学生反馈和及时反思,辅导员才能及时地总结当前的思政教育经验,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许多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结束后,不仅没有对引导教育活动中(下转第94页)(上接第90页)采用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及时的审思,而且也缺乏对思政工作教育引导的多元化评价,导致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

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有效性引导的实现路径

3.1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兴趣

引导主要是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境所进行的干预,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互动性,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很多时候可能处于不知所措、无所事事的状态,迫切地需要获得他人的帮助。辅导员应该抓住在这样的时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理论启迪和有效疏导。首先,可以通过创设信任、轻松、愉悦的思想引导情境,借助当下时事政治会对学生自身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甄选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形式和学生喜欢的主题教育活动。其次,采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下,高校大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加入学生党团组织或者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这些都是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大学生主动性和思想进步的有效方式,同时也符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目标。

3.2建构辅导员的亲情教育

高校辅导员作为协调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的重要关系人,将“亲情”作为三者关系连接的纽带,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上,亲情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其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是转变现有引导方式的内在要求。但目前各级各类高校普遍反映出大学生对亲情的概念理解不够强烈,这就对高校辅导员在进行规划思政教育引导管理时提出了要求,即要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将“孝道”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使他们真正明白责任和义务的含义。将亲情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正确价值观带来的感动与快乐,将抽象的思想教育切实深入的融汇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加大深入引导力度,建构整体思想教育教学内容,升华思想教育的目的性和政治教育可靠性。

3.3健全实践性的引导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时,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但相关调查报告可以看出,现今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实践价值、思想惰性的现象,对学校举办的各项社会实践或校园教育活动抱有围观态度,认为是“形式化”活动,而不会认真参与其中。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实践教育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思政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教育活动的科学认识,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较好较高品质的完成活动的内容。当学生自身的价值能够得到认可,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快速的融入到学校的活动中来。

作者简介:张艳丽(1990-),女,安徽阜阳人,硕士,助教,从事教师教育研究;胡小侠(1989-),女,安徽亳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川.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开展高校思政工作[M].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2] 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3] 曹断建.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思想传递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2007(03):137-141.

猜你喜欢
高职辅导员有效引导十九大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高职辅导员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高职辅导员企业文化传导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