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方红
近期,处于疫情中心和种族歧视抗议浪潮双重旋涡里的美股走出V型反转行情,纳斯达克指数更是创了万点新高。而我们的A股,却丝毫不受外盘的影响,一直在反复震荡徘徊,一步三回头,沪指3000点迟迟拿不下来,看着要向上突破了,它却回调下来,该涨不涨;觉得要破位了,它又拉起来,该跌不跌,走势既磨叽又沉闷,普通投资者普遍感觉很难操作,追涨怕套,杀跌又很容易踏空。为什么大盘会出现这种沉闷纠结的走势状况呢?
一、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A股系统性影响非常强,个股特立独行总体比较难,牛市一来,鸡犬升天,熊市降临,哀鸿遍野。特别是前几轮牛熊过程,大盘趋势一旦确立,九成以上的个股都会跟着趋势走,这也是投资者总在盼牛市的原因。虽然这些年股指受少数权重股的影响,没有真正体现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的作用,但如果经济状况不好,宏观环境复杂,股市肯定没有高歌猛进的底气。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最困难最悲观的时段已经过去,不断回稳走强应该是大趋势,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景不容置疑。
然而,疫情与美国因素对今年经济增长的影响确实还无法准确判断,后续的变化可能比较复杂。这个时候,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都会降低,生怕遇到突发系统性风险和黑天鹅,更害怕接到最后一棒,成为站岗者。这样大家的追涨意愿都不强,进而上涨就很难连续放量,大盘涨起来就会犹犹豫豫、磨磨唧唧。
二、指数权重结构的影响。有关上证指数十年不涨、指数失真的问题近期成为市场讨论的热点。实事求是地说,指数点位确实十年徘徊,但总市值完全今非昔比,基本与GDP扩张同步,2000年我们的GDP是10万亿,去年到99万亿,增长近10倍,同期上证总市值也由2000年的3万亿扩大到去年的35万亿。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占指数权重大的股票长期不涨,涨得好的股票大多指数权重不大。
从自身看,上证指数中权重大的是两桶油、四大行和少数中字头大块头公司,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盘子大、成长性一般的传统行业,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稳,上下几分钱可以折腾一天,一年到头很难有几次吸引眼球的表现,它们不涨,大盘基本涨不到哪里去,它们不跌,大盘也不会跌到哪里去。对比来看,我们股市占指数权重大的是金融、工业,而美股占指数权重大的为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完全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差别。加上我们计算指数运用的是总股本、新股纳入指数时点也存在问题,单纯从指数计算这几年基本上没有什么收益。
要解决这个问题,沪深市场指数编制必须进行改革,要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升新经济、新兴产业的比重,降低传统产业、传统经济的比重,尽可能以流通股本作为计算指数的基础,定期进行样本调整,真正把能代表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当代经济水平的好公司纳入进去,让指数能及时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总体状况。那样,指数失真的烦恼也许就没有了,晴雨表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指数也就不会长期磨叽了。
三、分化走势的压力。去年以来,随着注册制的推行、市场的开放、退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A股市场的走势呈现出与过去不太一样的特征,那就是好股票越来越贵、差股票越来越便宜和无人问津,每天都有很多股票涨停,也有一些股票跌停,百元股队伍与一元股甚至跌破面值股票的队伍都在扩容。
有研究机构统计,近一年来,沪深3500多只股票中,上涨的只有1523家,下跌的达2032家,两极分化成为常态。而且低价股概念炒作来得凶、去得快,要么买不到,要么买到就是套。好股票太贵,便宜股票又不好,普通投资者面临一个参与难的问题。大家都在围绕大消费、新科技、核心资产打转转,一旦涨过头泡沫破裂,踩踏的风险也非常大。由此,买不买、买什么都会顾虑重重,没有一鼓作气往上做的勇气。
四、市场供需的问题。指数涨不上去,投资者大多归结于新股发行太多,资金跟不上,所以很多时候新股发行数量与节奏成为管理层平抑市场波动的工具。然而,真正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主因并不是供给总量问题,而是供给结构问题。也就是说,市场中真正具有成长性的好公司、大公司、新公司太少,问题公司、差公司太多,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作用发挥不够,问题公司、绩差公司市场出清太慢,影响了投资者的情绪。
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时间的朋友。面对沉闷的大盘,投资者千万不要气馁,更不能放弃。首先要坚定中国经济、中国股市中长期向好的信心。相信随着宏观政策的不断发力、新旧动能的不断转换,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作用的不断发挥,经济高质量发展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沪指3000点更不会成为高不可攀的點位。
其次要坚守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不在乎一时的涨跌,不去炒概念,围绕支撑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核心资产、新动能去选股买股,把新科技、新消费、新业态、新经济这些文章做深做精做细。
再次要坚决摒弃赌博心态、一夜暴富心理。在大盘没有方向时,不要高仓位,更不能满仓,万一弄反了方向亏钱事少,搞坏心态事大。看不懂的时候休息也是一种好的投资策略。
最后要坚持好行业、好公司、好赛道、好老板的研究思路。把精力放到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分析上,多做同行业对比分析,多看企业的发展趋势,买前把功课做足、把风险排查到位,看准了的,就不要过多在乎大盘的涨跌,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