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共享视角下大学生“失信”行为及对策研究

2020-06-15 06:30陈清滢
山东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

陈清滢

摘 要:“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校园共享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然而,随着发展进程不断加深,校园共享陷入了由大学生“失信”行为所引发的发展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大学生“失信”行为入手,围绕共享主体、监管主体和共享环境三个方面对其展开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校园共享规章制度、优化校园共享环境、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对策,以此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引导大学生诚信共享。

关键词:校园共享;大学生;失信行为;诚信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共享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共享”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这种影响辐射到了大学校园,引发了新一轮的校园共享热。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校园共享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由于部分大学生参与共享时未能严格遵循契约精神,做出了一系列的“失信”行为,校园共享屡次陷入发展困境。然而,在大学生“失信”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岌岌可危的诚信状况。因此,新时期从校园共享的视角去审视和分析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具体表现及相关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治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可行性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校园共享

所谓共享,是指“某事物被共同拥有,并由集体管理”①。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园地,其实质上就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共享场所。大学生通过共享校园内部的公共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是校园共享最初的表现形式。校园共享作为社会公众共享在学校的缩影,既有着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公众共享的共通之处,又有着独特的内涵。

(一)校园共享的内涵

校园共享作为一种发生于校园内部,大学生基于相互信任的前提和基础,依托互联网平台共享校内公共资源使用权的共享模式,其实质就是大学生对校内学习和生活资源的“共用、共享、共治、共赢”。关于校园共享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其一,“信任”要素是校园共享发展的核心要素。校园共享与社会公众共享一样,都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共享。为了保证校园共享有序发展,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共享时必须遵守契约精神,相互信任,以此营造良好的共享秩序。其二,“共赢”是校园共享发展的根本要素。作为学校的一员,大学生既享有使用校内公共资源的权利,又负有保护校内公共资源的义务。这就意味着每个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共享过程中,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充分保证校内公共资源的完满性,以此保证其他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共赢。其三,“互联网”是校园共享发展的保障要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的范围突破了时空限制,在共享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这个网络链接,参与共享经济活动②。也就是说,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大学生主要依托互联网络平台搭建共享关系,實现点对点的共享,校园共享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

(二)校园共享的特征

校园共享作为一种基于特定环境,特定主体和特定对象发展起来的共享模式,有着独特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校园共享有着特殊化的共享场所和共享主体。校园共享只能在校园内部进行,不能超出校园;另外,校园共享只向校内成员开放,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其中,在校大学生是校园共享的主要参与者。其二,校园共享有着专门化的共享对象。校园共享作为一种以服务在校大学生为主的共享模式,主要集中于学习领域和生活领域。前者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校内公共学习资源的共享,例如:共享师资,共享教室,共享图书馆,共享自习室等。后者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校内公共生活资源的共享,例如:共享宿舍,共享食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其三,校园共享是一种公益性或微利性共享。大多数情况下,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都是免费的。大学生只需为部分校外资源付费,并且所付费用趋近于企业成本。显然,相较于社会公众共享的盈利性,校园共享呈现出公益性或微利性的特征。

二、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从整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共享时都能严格遵循相关要求,做到诚信共享。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共享时会产生“失信”行为,导致校园共享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校园共享由此陷入发展困境。为使校园共享恢复有序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从大学生“失信”行为入手,深入分析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心理动因和相关外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具体表现

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两个领域均有发生。在共享学习领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坏,例如:侵占、折损、污损、毁坏公共图书、杂志资料;破坏教学设备;侵占教学场所等。在共享生活领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则表现为对生活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坏。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因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使用次数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共享物品。然而,随着使用人数不断增多,共享单车陷入了发展危机,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方便,做出诸如:乱停、乱放自行车;私自上锁,占为己有;毁坏、涂改二维码;将单车扔进河里,挂到树上等破坏行为。与此同时,共享雨伞、共享图书、共享充电宝等物品也正经历着诸如共享单车所经历的发展危机。综上所述,大学生校园共享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校内公共学习资源和生活资源的“损、毁、盗”。

(二)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相关原因,应从共享主体、监管主体和共享环境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其一,从共享主体层面来看,大学生淡薄的诚信意识是诱发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人本质上都是功利主义者,个体追求的往往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取向干扰下,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性思辨和选择判断能力,从而在面临义与利的抉择时,缺少规则契约意识和平等互利意识,很容易为一己私利而舍弃诚信这一为人处世的准则③。也就是说,部分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共享时,缺乏诚实守信的意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失信”行为。

其二,从监管主体层面来看,企业和学校监管缺位是诱发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以共享单车为例,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会做出‘损、毁、盗的行为,根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主要原因则是外部监管严重缺位。企业和学校作为校园共享的监管主体,在监管过程中,尚未制定健全的共享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共享行为,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共享时无所适从,他们甚至无需为自身的失信行为承担任何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三,从共享环境层面来看,不良的校园环境是诱发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重要原因。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园地,其环境状况事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经研究发现,校纪校风优良的学校,学生整体的道德风貌和行为习惯都比较良好,校园共享因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在那些尚未树立良好校纪校风或者校纪校风不够科学的学校,校园共享往往遭遇着严重的发展危机。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由于缺乏一种科学的“精、气、神”的指引,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就间接引发了大学生参与校园共享时的“失信”行为。

三、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治理对策

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治理,应当坚持刚柔并济的原则。一方面,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强化诚信意识,自觉践行诚信共享;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外部监管来规范大学生的共享行为,督促大学生诚信共享。对此,应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共享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诚信共享、有序共享,从而推动校园共享的健康发展。

(一)以大學生诚信教育为根本,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校园共享“失信”行为的根本诱因是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因此,为了纠正大学生在校园共享过程中的“失信”行为,最为关键的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其一,高校应当构建一体化诚信教育体系,推进课程育人。高校应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等课程之中,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功能。其二,高校应当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推进文化育人。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援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素材,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其三,高校应当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推进实践育人。相关主题活动可以通过召开班会、组织比赛、专家讲座或座谈研讨等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诚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④。其四,充分发挥互联网力量,推进网络育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交往的主要阵地。因此,高校应当立足于大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教育途径和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通过建立诚信教育主题网站,开发诚信教育公众号,开办诚信教育网上课堂等途径实现线上线下合力育人。

(二)以校园共享制度为抓手,完善诚信共享的保障机制

校园共享作为一种发生于特定环境和特定主体的共享,是基于共享主体相互信任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信任”是校园共享有序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由于校园共享主要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共享,而陌生人间又比较缺乏“信任”,这就导致“信任要素”在校园共享过程中难以发挥“核心作用”。这时,企业和高校作为主要监管者,应当加强对校园共享的监管,通过健全共享规章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共享行为。其中,企业和学校要充分考虑校园共享的特殊性,要依据共享主体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共享制度。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诸如学生信用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校园共享行为。总之,当大学生在校园共享过程中不能自觉遵守契约精神,不能诚信共享、有序共享时,企业和学校就应当发挥外部监管的“强制力”作用,通过健全校园共享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共享行为,以此保证校园共享有序发展。

(三)以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诚实守信的共享氛围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⑤。也就是说,个体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园地,其环境状况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此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涵育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高校应当加强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以诚信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应将“诚信观念”融入楼宇、雕像、文化长廊设计之中,融入校风、学风、教风的制定过程之中,以此增强大学生对“诚信”的情感认同,从而涵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另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氛围。高校作为大学生的聚集地,是全社会最为活跃的舆论阵地。并且,高校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以此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对此,高校应当大力弘扬诚信行为,批判失信行为,以此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舆论环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大学生诚信共享。

(四)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核心,提升诚信共享的内在自觉

大学生作为校园共享的主体,其诚信状况直接决定了校园共享的发展走向。因此,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成为新时期校园共享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大学生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教育者开展外在教育,而且还需要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以此提升诚信共享的内在自觉。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理论学习。众所周知,个体的价值观念对个体的行为表现具有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大学生诚信共享行为建立在诚实守信观念之上。为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从先进人物、道德模范中汲取精神养分,以此深化自身对诚实守信的认知和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实践体悟。校园共享归根结底是一项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能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行动。因此,大学生在开展自我教育时,必须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体悟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参与诚信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将诚实守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增强自身的诚信行为实践,以此引导自己诚信共享、有序共享。

国无信则衰,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大学生作为校园共享主体,更是应当不断强化诚信观念、提升诚信意识、增强诚信践履,以此推动校园共享的有序发展。

教育论坛

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国家西南贫困地区发展研究

[注释]

①[美]里夫金著,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零边际成本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96.

②陈健,龚晓莺.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3):47-54.

③李亚芳.当代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缺失及教育对策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7(02),139-141+147.

④吴晨.大学生生诚信价值观的涵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2):46-49.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参考文献]

[1][美]里夫金著,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零边际成本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96.

[2]陈健,龚晓莺.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3):47-54.

[3]李亚芳.当代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缺失及教育对策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7(02),139-141+147.

[4]吴晨.大学生生诚信价值观的涵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2):46-4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