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产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当务之急,企事业单位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本文就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模式调整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人才培养的“三联动”模式。
关键词 本科高校 机械类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是世界各民族创新的竞争。制造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制造技术与机械科学、化学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相结合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科学领域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新的诉求,尤其是对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决定了工程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高度。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模式是关键。也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难题,进一步探索以教学模式改进为方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情况
教育工作不同于经济工作,但自主创新都是一样的主题。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目标之一,良好的创新潜力是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素质。而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不太正常的现象: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找工作难,找理想的工作更难;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中的原因很多,譬如:创新意识不够,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办学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能力不强,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偏弱,合作精神、协作能力不高,工科教育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等等;在市场体制下,由于没有新的适合市场机制的实习规则,工科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多无法完全落实。一方面,企业抱怨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不愿接收未来的毕业生到企业实践。而高校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不是十分清楚。高校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又到学校工作,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缺乏和企业界沟通的共同语言。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缺乏有效的结合。人才培养与产业严重脱节,而产学结合是建立创新国家的要素之一。全国机械本科专业学生人数按专业排在各个专业前列,但学生自律能力、体能、主动学习精神欠缺,按机械大类的方式“培养”,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不一致,缺少特色、缺乏个性、因而也就缺少创新意识。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群体出现多样化,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日显突出,如何针对这一变化组织好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同时,应当注意到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经过新时代的改革,目前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却仍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各门课程过于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方向性,内容偏窄,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衔接远远不够。课程之间的重叠、知识链不完整,相联系的学科知识有断层,不系统。这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是一种抑制。这些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行动,一些高校配合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学生科研或课外发明小组也有所体现,但很不完整,也不系统,表现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创新思维、缺少创新教育理念,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且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中很少有创新的理念,也没有促进学生的行动,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部分教师能够正确传授知识就不错了,自己没有创新意识和知识,也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提出构建“三联动”培养模式
(1)教学、科研、企业生产“三联动”是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强调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加强学科建设,学生融入教师的科学研究,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科学研究初步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2)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联动”是在校外实践教学中体现,强调调动校内、校外的积极性;
(3)课堂、课外、实习实训“三联动”是在校内教学中体现,强调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过程的“理论-实践-理论的三阶段”,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到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总结和提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周而复始、多层嵌套、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强调教师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管理人员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在解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三个“三联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集思广益”,实现“共赢”,即:研究成果能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的生产实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理论方面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脚踏实地”、“活学活用”的综合素质。“三联动”的教学过程,是强调培养学生对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融会贯通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带着理论去实践,勤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善于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并把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再带入课堂当中。
3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深入研究创新素质和创新教育、培育全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研究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构建“三联动”教学模式,进而探索出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有效模式。
(2)把教学行为当作一个循环的系统来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考察它与环境及其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全员的创新意识为基础,提高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机制及形成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3)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一个基础理论、设计应用、加工制造、性能检测以及实践的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淡化各课程的独立地位,强化课程体系的纵向融合,加强课外自学的监管力度,构建以创新理念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强化毕业设计的创新能力培育。
(4)明确提出创新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平台、课外科技活动展现平台、特色课程的支撑平台、学科建设基础平台,强调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把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4综述
我们提出以提高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意识为前提,以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路活躍和教育手段、途径、内容创新等为抓手,以创新素质和知识并重为原则,重点在创新培养体制、创新培养理念和创新培养方法三个方面,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及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旨在建立科学适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课程体系,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培育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制造业对具有创新意识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工程,针对目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培养的现实问题,以提高地方高校全员教学创新意识为前提,对本科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三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了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使教育观念、手段、途径、内容等均实现创新,促进教育思路活跃;以创新素质和知识并重为原则,重点在创新培养的体制、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及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旨在建立科学适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课程体系;并努力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强化学科建设,对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做了有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克平.工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意识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03):104-106.
[2] 范淑凤.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8):60-61.
[3] 钟磊,袁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及策略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4):121-125.
[4] 李德丽,刘俊涛,于兴业.融入与嵌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转型[J].高教探索,2019(03):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