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以多姿的造型、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自古至今受到世人的追捧和青睐。中国的瓷器主要有单色釉瓷器和彩瓷两大类。彩瓷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制瓷技术在青瓷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中国书画的传统技法和陶瓷绘画有机结合,成就了彩瓷装饰技法的创新和发展。书画艺术与瓷器在成长的过程中互为相依,相辅相成。制瓷艺人在汲取书画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及人文情怀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创造出独具韵味、具有新奇美感的彩瓷艺术品。而国画对陶瓷绘画中的粉彩影响很大,如在粉彩瓷绘画中,一般用线描绘画青苔,用点、染的绘画方式画山石。
粉彩是在五彩发展的基础上、珐琅彩的影响下,在景德镇创制成功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使用一种白色的彩料名叫“玻璃白”。“玻璃白”含砷,具有乳浊效果,给人一种“粉润”的感觉,故这类瓷器被人们称为“粉彩”。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在珐琅彩白彩基础上消化吸收进一步发明的一种崭新的彩绘技术。其做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彩绘时与绘画的渲染技法紧密结合,经过第二次炉火700℃以上烧制而成的釉上彩。由于二次烘烧温度较低,瓷器烧成后色彩柔软,因此有“软彩”之称。器底用青花或红彩书写不同年代的款识,或室名款,也有无款者。它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延烧到清代晚期,粉彩瓷器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另一主流。直到现在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烧制。
粉彩瓷器在彩饰方法上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的创举。经科学家研究化验“玻璃白”为不透明白色的乳浊剂,是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使彩色出现浓淡凹凸之感,同时更显得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画工精细,整个画面更富于国画风格,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誉。“玻璃白”的使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涂粉为地”。在画面彩绘部分,用“玻璃白”打底再施彩渲染,彩绘时采用纸本绘画的渲染技法和没骨畫法,在画面上表现出正反、仰俯、翻转的变化。有浓淡明暗效果,使色料本身造成不同层次的立体感,形象更栩栩如生。其精品真正达到“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这是古彩单线平涂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第二、用“玻璃白”将各种彩料“粉化”而不透明。如,使红色呈粉红,绿色呈淡绿。色调品种大大增加,使彩绘用色更加丰富,有时一件器物彩绘用色达二十多种。
第三、有的纹饰彩绘后再涂一层“玻璃白”,经700℃至750℃左右的温度烘烧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与釉面密结,呈色晶莹,可增加器物的美感效果。
第四、“玻璃白”还可单独作彩使用。如,描绘雪景或需用白色表现的纹饰。在彩瓷中只有珐琅彩和粉彩上有白彩,这种白彩实际上就是含砷的乳白色玻璃。
以上这些“玻璃白”在彩绘中的作用也就是粉彩的主要特点。说明粉彩瓷器纹饰表现力强,色彩丰富,艺术效果独特。
粉彩一改古彩用清水或胶水着色,而以芸香油,一说乳香油调色,所以颜色柔软清丽。油彩的运用是制瓷史上一大变革。此外,粉彩用进口的胭脂红、羌水红、洋绿、洋黄、翡翠等色料,色泽清逸艳丽,因此又有“洋彩”之称。
本文选取馆藏五件清代粉彩瓷器作一赏析,以对当时粉彩瓷器的制作工艺、彩饰方法、造型和款识等更进一步认识。
清乾隆黄地粉彩轧道花卉纹碗(图1)
高8.5、口径18.6、底径7.5厘米。食具。敞口,深腹曲壁,圈足。碗外壁通体施黄釉为地,在黄地上作细密的“轧道工艺”刻划出卷草纹装饰,其上再以红、绿、蓝等色彩绘折枝牡丹,在青翠的绿叶映衬下,绽放着红、蓝两色花朵若干,十分娇艳,显出一股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具有浓浓的富贵之气。碗内壁与圈足内均施透明釉,掩映出胎土的白皙。器型规整,轧道技法精细规矩,粉彩花卉富丽,具有乾隆盛世气息,而底部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识,书写工整。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每件瓷器上常常会运用多种工艺技法。这件清乾隆黄地粉彩轧道花卉纹碗,虽然只是一件普通的小碗,却采用了黄地、粉彩和轧道多种技法于一身,为乾隆民窑粉彩瓷器中的精品。
此碗的装饰方法充分体现了乾隆粉彩的独特表现形式,一改康、雍时的清新雅致而变得纤巧繁缛。首先出现多种色地粉彩瓷器。有红、黄、蓝、绿、紫、粉、金、酱色以及粉青釉、豆青釉、窑变釉等多种色釉为“地”,上绘粉彩纹饰,有二方或四方连续图案。其次是“锦上添花”,即用珐琅彩瓷器上的“轧道工艺”加绘西洋花卉,还有加饰“开光”是乾隆粉彩装饰的一大特色。“轧道”,也称“压道”,这种装饰技法最早见于清代雍正官窑珐琅彩瓷器上,乾隆时期则移植到粉彩瓷器上,被称为“轧道粉彩”,成为乾隆朝及之后一种流行的瓷器装饰工艺之一。它是在色地上以铁锥等尖状工具,剔划出较浅而细密、连续而规矩的纹饰图案,如蔓草纹等,细如毫芒、宛如凤尾。再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而轧道工艺一般又多与色地、粉彩装饰联用,工艺非常复杂,颇费工、费时,因此清官内务府档案中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制瓷工匠则称其为“耙花”。乾隆朝是轧道工艺流行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各朝瓷器上虽然也有采用轧道工艺,但水平每况愈下,难与乾隆轧道粉彩瓷媲美。
清道光蓝地粉彩方瓶一对(图2)
高25.2、口径8.5、边长11.8、底径11.2厘米。陈设器。直口,短颈,平折肩,方腹,圈足。器内、胫部及足底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器外肩腹部以蓝釉为地,以粉彩装饰,口沿处饰如意云头纹,器身共绘两组纹饰,一组为蓝地卷草纹中点缀蝠纹、铜钱纹、缠枝莲纹托举的篆书“寿”字纹、伞纹;另一组为蝠纹、钱纹和缠枝莲纹。圈足外壁绘花朵纹。画工精细,纹饰紧凑。底部以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识。
福寿吉庆纹饰流行于清乾隆时期,以各种色釉为地,多粉彩描绘。纹饰布局繁密,图案化的装饰是乾隆时期典型的艺术风格特征。嘉庆、道光时期瓷器承袭乾隆的艺术风格,其造型创新,纹饰也多采用传统寓意吉庆的图案,绘制技法工笔多于写意。此瓶绘“蝠”谐音“福”,铜钱、伞纹与寿字及缠枝莲花纹,有荣华富贵、福寿吉庆之寓意。画面意境清逸典雅,装饰效果强烈。其成对保存,实为难得。
清光绪粉彩百蝶纹赏瓶(图3)
高39.2、口径9.7、腹径23.5、底径13厘米。陈设观赏器。撇口,长颈,溜肩,圆鼓腹,圈足。口沿处金彩下饰一周黄地粉彩如意云纹,肩部两道凸弦纹内饰粉彩缠枝莲、“寿”纹,颈、腹部满饰振翅飞舞的彩蝶,胫部为一周仰莲纹。足底部以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识。
此器物釉面莹润光亮,胎质细腻,绘画精细。通体以粉彩“百蝶富贵”图,满饰姿态各异、翩翩起舞的各色蝴蝶,设色华丽,俱不相同,笔意工整,翅质表现细腻,眼睛、触须等栩栩如生,无论点、擦和线条均流畅生动,宛若趣意盎然的国画小品。整体清新淡雅,工笔细腻,蝶翅轻盈舒展,增加了动感,装饰效果极为强烈。“蝶”与“耋”谐音,古代“耄”和“耋”都是对老年人的特称,“耄”指九十岁、“耋”为八十岁,“耄耋”泛指老年人。中国崇尚长寿,又有着尊重老人的优良传统,因此为祝寿而作的瓷器,蝴蝶就是题材之一,百蝶寓有“寿至耄耋”之意。器型规整、美观,构图疏朗有致,主题纹饰百蝶色彩艳丽生动,真正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为光绪官窑瓷器中的精品。
赏瓶最早出现于雍正时期,为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因外形舒畅、线条柔美,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乾隆后历朝相袭,每岁必制,成为岁例供瓷,一直延续至清末,是清代官窑的经典品种。此式瓶清官档案称为“玉堂春瓶”,专用于赏赐与陈设,故“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赏瓶赐于下臣之后,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光绪朝前期,赏瓶多以青花为主,通常绘缠枝莲纹,取其“清廉”之意;光绪朝后期,品种丰富起来,又出现粉彩、单色釉及色地描金品种。腹部除绘传统的缠枝花卉、云龙等纹样外,还流行百蝶寿字、百福纹、龙凤呈祥纹、福禄寿喜纹、皮球花等图案,器型上有仿古亦有创新,是光绪朝瓷器中极具代表性的瓷器样式。
清光绪粉彩云蝠纹荸荠瓶(图4)
高33.3、口径7.5、最大腹径25.0、底径15.2厘米。陈设器。直口,长颈,圆鼓腹,圈足。白釉,种色洁白光亮;粉彩淡雅柔和。口沿处金彩下饰一周黄地粉彩如意云纹,瓶身满绘红色蝠纹,其间杂以十字祥云纹,云纹以粉、蓝、黄彩绘制。漫天飞舞的红蝠于色彩斑斓的祥云间飞舞,形态各异,构图繁密。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中,与“福”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而红色在中国又是一种喜庆的颜色,传说有驱魔除鬼的作用,所以在瓷器纹饰上多出现红色蝙蝠。与其他纹饰相配,既美观又吉庆。纹饰布局疏朗,线条流畅自然,绘工精细,色彩明丽,形制墩厚,有“洪福齐天、百福拱寿、福从天降”的吉祥寓意。胫部为一周仰莲纹。足底中心以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识。该器物制作极为精细,画风清丽典雅,应是光绪朝的精品之作。
此瓶因形如荸荠而得名“荸荠瓶”。中国的瓷器样式千变万化,各呈经典,有一种瓷瓶叫仿生瓶。仿照人们经常食用的田园里的蔬果的形状做成瓷瓶。那么古人为什么喜欢这些仿生器型呢?仿生器型的出现是古人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的结果。仿生器型充满了生活的趣味,表达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追求。如,葫芦造型优美,无需人工雕琢就给人喜庆祥和的美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谐音“福禄”,因此,葫芦瓶受到人们特别的喜爱;同样的,冬瓜瓶也是因为冬瓜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成为贺寿的佳品;橄榄瓶另有一番寓意,橄榄被称为“忠果”“谏果”,以它先苦后甜的特别韵味合乎古代忠臣苦谏的性格;蒜头瓶仿自汉代的青铜蒜头壶,代表了兄弟和睦、家族兴旺。而本件荸荠瓶,扁圆的肚子状如荸荠,样子敦重可爱,其谐音“毕齐”,有福、禄、寿各美齐备的寓意。荸荠的器型是瓷瓶中的经典造型。
清光绪粉彩八寶纹盘(图5)
高5.6、口径33.8、底径21.4厘米。盛器。敞口,浅腹曲壁,浅圈足。粉彩,内壁口沿下为一周如意云纹;壁饰布局饱满,饰折枝花卉与八宝纹,花卉画法各异,或勾线填色留白,或勾线渲染,层次感极强;盘心双圈内饰绿彩缠枝花卉与宝相花;外壁饰三组折枝莲纹,枝蔓伸展自如,叶片夸张变形如凤尾,色彩艳丽。线条细腻流畅,色泽清新,绘画较为精细。底白釉,以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识。
此盘粉彩八宝纹尤为引人注目,画工精细,构图疏朗大方,排列顺序为:法轮、宝伞、盘肠、法螺、莲花、宝瓶、双鱼、华盖八种宝物。法轮的外廓似放射状的锯齿形;宝伞细长;法螺的形体较大;宝瓶更为写实;双鱼的鳞、鳍、鳃、目齐具,双尾相对,口衔花朵;华盖为多层多彩,下垂流苏。法螺、华盖、宝伞均有结带束腰。八宝均饰有对称形式的绶带,飘逸洒脱。与折枝花卉纹紧密结合,整个画面勾描细腻繁缛,色泽有深浅向背之别,层次清晰,立体感颇为强烈。
“八宝纹”原是流传于藏传佛教地区的八种宝物图案,最初源于古印度文化。八宝纹在瓷器上最早的表现形式为青花八宝,始见于元朝。明代时,瓷器上的八宝纹样装饰愈加流行,分布范围广,奠定了清代八宝纹样装饰发展的坚实基础。清代时,藏传佛教受到皇室重视,瓷器上“八宝纹”装饰极为常见,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均有大量制作。然而,清代八宝纹的寓意早已突破了单纯的宗教意义,而成为中国吉祥文化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俗,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八宝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丰富,如:“轮”用于体现人类聪明才智以及寰宇的演化,有生生不息之意;“螺”则成为力量与权力的体现,代表着幸福与平安;“伞”有崇敬、光荣之意,有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寓意;“盖”体现勇敢和统治,有慈悲、胜利之意;“花”即莲花,有仁慈、高尚、纯洁之意;“瓶”则是财富的体现,有吉祥、福智圆满之意;“鱼”则是无拘无束的体现,有活泼、幸福、避邪之意;“肠”即“吉祥结”,是和平、永恒的体现,有祥和、无限之寓意。八宝纹饰在今天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
精美的器物吸引着今人探究背后的历史,以粉彩为代表的经典彩瓷与传统祥瑞文化、民俗文化和书画笔墨情趣的完美结合,继承并创新,从华贵皇家到平平黎民,贴近生活,展示着“粉施浓淡,彩韵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