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丹
粉彩是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类型,而雍正、乾隆、嘉庆等各朝代中制瓷艺术上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
粉彩自出现以后,官、民窑都大量生产,流传的传世品也很多,而全国的许多博物馆瓷器展厅中,都陈列着一件别致且精美的粉彩瓷杯:整个杯体犹如一朵半开的荷花,粉色的花瓣、淡绿的花梗,精美奇巧,让人爱不释手。杯体上有一明显小孔,与花梗相连,花梗中空,既是杯柄又可作吸管用,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观赏性远远大于实用性。在古代,人们把这种自带固定吸管的杯子,称为“吸杯”。(图1)
吸杯原本是一种以情趣取胜的酒杯,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一传说。在苏东坡守杭州时,常和宾客到湖边树林中避暑,他命人取来大莲叶,盛酒三升,用簪刺穿,使叶与茎相通,又将茎弯曲成象鼻状,依次传给每个人喝,名为“碧筒杯”。其妙之处在于能令酒水染上荷叶的清香,使人倍感清凉。后来人们根据“碧筒杯”的原理,制成了瓷质吸杯。这一奇巧的做法在后世一直流传,历代诗词中每见咏赞。如宋代李纲曾作“西轩小池荷花盛开,与宾客酌酒其上,以荷为杯,引满径醉”一诗,林希逸也有诗题为《六月十日晚饮,呼行祖共吸荷杯》。
因吸杯花梗背部有墨书楷体“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故又叫“秋操纪念杯”,简称“秋操杯”。“秋操”,即“秋季军事操练”。“太湖秋操纪念杯”梗背所署年款由上往下排列,洋洋19个字,将器物的时间(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地点(太湖附近)、性质(秋操)以及用途(纪念)等,表述得很清楚。(图2)
太湖是安徽老省城安庆下辖六邑之一,位于皖山之西,与宿松交界。“太湖秋操”主要是检阅南洋各镇新军,包括湖北第八镇、江南第九镇、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等。检阅大臣为陆军部尚书荫昌、两江总督端方,原计划光绪皇帝也将亲赴太湖阅兵。此次秋操中,第八镇、第九镇新成立的气球队,正式参加军事操练,这也是中国近代军事航空的发端。“太湖秋操纪念杯”就是此次秋操阅兵的纪念品。
清政府在经历了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后,终于认识到编练新军、实行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为检验新军的编练成果,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秋操”:1905年的河间秋操,是参演人数最多的一次北洋内部军事演习;1906年的彰德秋操,是参演将领阵容最为豪华的开放性军事演习;1908年的太湖秋操,史学家将这三次秋季军事训练并称为“晚清三大秋操”。最后一次军事操练更是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太湖秋操”也是南方新军在东南地区举行的第一次秋季军事演习,清政府对此次军事操练高度重视,派遣陆军部右侍郎荫昌、两江总督端方为检阅大臣,并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据民国十年《太湖县志》记载:“先期设电报,筑马路,宾馆、行辕纷纷营造。”根据事先安排,秋操的时间从11月18日到11月20日,共计3天,11月21日为阅兵式。太湖秋操在筹办过程中,虽然光绪帝、慈禧太后突然相继去世,但操练并未完全中断。11月19日夜间,熊成基、范传甲等趁清政府在太湖举行新军秋操、安庆城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动了著名的“安庆马炮营起义”。11月20日,参加秋操的部分新军被调往安庆镇压起义,阅兵式因此终止。“安庆马炮营起义”虽最终未能成功,但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历史界公认此次起义为“启武汉之先声”,为辛亥革命探索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路。
“太湖秋操”是我国近代政治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清政府特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粉彩牡丹吸杯”,作为纪念品赐予将士们。粉彩瓷创烧于清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成为景德镇彩瓷产品中的主流,经过乾隆朝的巅峰之后渐趋衰落,咸丰之后,官窑瓷器生产趋于萎缩,工艺低下,品种有限。这种状况直至光绪初,才稍稍有所改变。光绪朝因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瓷而大有中兴之势。在慈禧50、60、70大寿,宫内大批烧造寿庆典礼用瓷。而平时褒奖文武官员,也多以官瓷相赐。光绪粉彩相比前朝同治,彩薄,色浅,也更精细,品种主要有球瓶、赏瓶、吸杯等。全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粉彩牡丹吸杯”一般都是光绪粉彩瓷中的佳品。
“秋操杯”就是吸杯中的一种,类似的秋操纪念杯,留存于世的主要有三种形制,最简单的,是普通酒杯式,另外两种为吸杯,分绿釉荷叶式和粉彩牡丹式。“太湖秋操纪念杯”属于后者。吸杯的特别之处,就是以花梗为杯柄,花梗中空,与杯相通。通过杯柄(梗端),可将杯中(花蕊)的酒吸入口中。杯从上部看去外形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内莲瓣小,外莲瓣大,错落有致,莲花涂绘有写实的淡粉色彩料,素雅清丽,秋操杯远远看上去,又像一只长颈的天鹅,线条挺拔流畅,婉转别致。(图3、4、5)
“吸杯”一般呈蓮叶形,此杯被设计成粉红色,应含有“一片丹心”、报效朝廷之意,而莲花也象征官员们“清廉”之寓意。太湖秋操杯保存完好,可称得上珍贵别致的藏品,对研究清末那场军事操练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