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液型细菌的菌悬液配制及与非粘液型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2020-06-15 03:20:36吉维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3期
关键词:粘液荚膜悬液

吉维民

(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江苏 宝应)

0 引言

临床实验室经常见到粘液型细菌生长,粘液型细菌较常见的有,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少见的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液型细菌的粘液组成,主要是细菌的荚膜,由粘多糖构成主要成份[1],因为粘液有其疏水性,细菌悬浊液0.5 麦氏单位,准确配制有实际困难。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进行一些实验,以便能在实验中有所发现,找出简便可行的办法。

1 材料和方法

取我院近年来培养出的,很明显的粘液型细菌,用无菌棉签沾取目标菌,与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混匀,孵育一定时间进行比浊,比浊仪使用梅里埃产品。配制一定浊度的粘液型细菌菌悬液,在37度孵育时间与浊度变化,如表1。常见粘液型细菌与非粘液型同期同种细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比较,结果见表2。药敏结果判读按CLSIC2018,微生物实验操作按《全国临床检测操作规程》第4版操作规范。统计学方法:采用SSPS 20.0 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表1 主要粘液型细菌菌悬液在37℃孵育时间与浊度变化(n=20,浓度:麦氏单位)

结果表明:孵育30 分后,所配菌悬液,混合较均匀,可调至0.5麦氏单位,无肉眼可见凝块,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P<0.05。没有孵育的或孵育时间较短的样本,不易形成均匀菌悬液,孵育时间过长,菌悬液的浓度不易掌握,临床实验室操作起来也不方便。因此建议对粘液型细菌菌悬液的配制采用本方法。粘液状细菌其折光强粘液样的外层为荚膜层,荚膜是由疏水性多肽糖物质构成,是细菌的毒力因子。

3 讨论

细菌在感染人体时,会产生或丢失一部份荚膜,也就是常说的细菌的毒力变异,在革兰染色中,有一层厚厚的折光层,荚膜帮助细菌抵制外来因素,从而逃避药物的作用[2],使感染细菌的毒力增强,它又称为毒力因子。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荚膜厚度与毒力呈正相关,而在实验检测中,因为配制悬浊液与普通易散于生理盐水中的细菌,不一样的是,直接做药敏试验,无论是K-B 法还是MIC法,结果都有一定影响,通过孵育能使实验配制菌悬液操作容易些,还可使一部份细菌增加亲水性,孵育与否的结果,两者有一定差异[3]。按照本方法,使用生理盐水配制,以防富营养物质促使细菌分裂生长,使得浓度不易掌握,又能使得细菌分散开来,虽然不能洗脱外层荚膜,但能使细菌表层的荚膜变小。

粘液型病原菌,相对同种非粘液型对抗生素较敏感,在三代头孢菌素上表现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大多数抗生素相对粘液型细菌更敏感,总体来看还是比较接近[4],粘液型细菌药敏试验,一致性较难掌握,实验须更加细心,特别是悬制液的配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采取的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部分问题,具体规范化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使实验重复性达到要求[5]。回顾性分析本院的粘液型细菌检出率有增加趋势。粘液层使细菌耐受环境的能力变强,对药物渗透入细菌形成障碍,可表现为药敏试验耐药性增强。而实验室药物统计分析并非如此,耐药性分析的结果,反而是粘液型细菌较敏感,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P<0.05。原因可能是粘液型细菌大多数是野生菌株所致。

表2 主要常见粘液型细菌与非粘液型同期同种细菌药敏结果比较(耐药率%)

据报道肺炎克雷伯菌的拉丝长度和它的毒力强度呈正相关[6],我们工作中发现有一定道理。我们发现铜绿假单的水溶性色素和粘液呈负相关,水滴状的铜绿少见明显金属光泽的色素,偶见有粘液样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镜下并不见像其它几种水滴样细菌有厚厚的折光层,根据本文可得出,经过37℃孵育30 分钟的菌悬液效果最好,因此,一般工作中可采用37℃孵育30 分钟。有荚膜细菌大都属野生菌株,且在多种标本中都算病原菌,比如痰,分泌物等,临床属病原菌[7],根据对这几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区分粘液型与否对感染病原菌与否,对毒性分析,对药物敏感性都有价值。

综上所述,粘液型细菌是值得重视的病原菌,本文所用方法,所统计的结果,在临床上用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预后都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粘液荚膜悬液
羊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兽医导刊(2021年15期)2021-01-10 06:13:47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左心房粘液纤维肉瘤1例
肺炎链球菌荚膜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研究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4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8
陕西省部分地区鸡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1例左房粘液瘤的护理体会
美国FDA批准达芦那韦口服混悬液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