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冶
扎染古称“绞缬(xié)”,发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制作工艺“秦汉始有之”,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晋,扎结纺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饰。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留下了精准的文献记载。唐代僧人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文”指花纹),此处的“缬”指的就是绞缬。
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随后传入云南,成为南诏时期服饰典型制法。之后,扎染工艺在传承中不断加入新内涵,但工艺形态一直保留至今。据《滇志》记载,云南丝蚕生产发达。赵州(现大理凤仪镇周边)丝闻名遐迩,汉时就有赵州丝出口到掸国(缅甸古称)、身毒(印度古称)的历史记录。南诏时期,大理生产有著名的“红布”,鹤庆也有“井口布”的记载。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发展至今,扎染已然成为大理的民族风情技艺之一。
设计绘制图案
巍山,曾经的南诏故都,地处哀牢山麓,历史悠久,是云南省设治最早的郡县之一,在清代被御封为“文献名邦”。深远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巍山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扎染技艺便是其中之一。
扎花
据史料记载,南诏时期,巍山的土著居民彝族先民就采用本地特有的一种黑泥染制彝族传统头饰“包头布”。根据日常生活和节日歌舞的需要,也会从乔木林中拾取成熟后落地的麻栗果果实外壳,熬制成黑色染料,再经缝合、浸染、晾晒等工序后,制作成各种衣饰等生活用品。之后,蒙舍统一六诏,扎染织布技术传入巍山,与当地传统技艺充分融合。到宋代,由于需求量增大,巍山扎染的技术得到更好的革新。至明清时,巍山手工扎染日益发展成熟。唐代的《南诏国史图》和宋代的《大理国史卷》上,都可以看到绘制印染服饰的人物,保存至今的光绪年间的“改机碑记”石碑,详细记载了当时手工扎染生产的情况。从巍山巍宝山文龙亭中《松下踏歌图》清代壁画上,也可以看出当时手工扎染的繁荣发展。据档案记载,民国时期,县内从事织布的有一千余户,从事扎染的也达到上百户,产品畅销缅宁(今临沧)、景东、思茅和云县等地。
据研究,现代扎染工艺中被广泛采用一些色调古朴、线条粗犷的图案和纹路与早期南诏时期的扎染制品有较多相似之处,也从侧面反映了现代扎染工艺与早期南诏传统扎染是一脉相承的。2003 年,巍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
在巍山,扎染又称扎花布,当地人俗称疙瘩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透发着千年古老民间文化气息。
布匹是扎染的基础载体,巍山扎染主体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棉麻混纺透气而舒适,贴服而垂质,绵柔细腻。面料在染色以前要预先进行高温煮布、退浆、浸泡等预处理,才能保证面料的吸湿性和渗透性。巍山扎染的颜色多以黑、白、青、蓝、紫为主,蓝白相衬,黑白分别,自然沉静、古朴素雅。
染料主要选择纯天然植物染料,青、蓝、黑来自于板蓝根和黑头草,紫来源于紫靛,黄色用黄栗树皮,红色则使用滇红花制取。天然的织物原料,经过板蓝根等药物的浸染后,具有止血和清凉解毒的独特效果。《本草纲目》等药理古籍都对这些染料的药用价值有相关记载。扎染的图案常用牡丹、兰花等植物,蜜蜂、蜻蜓等昆虫,龙、凤等祥瑞作为纹样。“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这是古书上对扎染的生动描写。
浸染
巍山扎染技法独特,其精髓在于“扎”,其关键在于“染”,“扎”目的是为了防染留白,针线的缝、抽、系或拧、捆、扎,使织物皱拢重叠,不易被染料浸透,未扎之处则能轻易地着色,作用在面料上的肌理锦上添花,丰富而有趣。精细的工序让一块平凡的面料即使使用同样的图案也能产生些许的细节差别,呈现出扎染特有的美感。线捆绑的圈数、穿线的走向、经纬组合交叉,都能带出形状各异的纹理线条。扎花工艺却又最为费工,这道工序,需要工人一针一线准确无误地完成。手工扎缝出来的图案,如“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凤穿牡丹”等,古朴典雅、清新别致。“染”是为了让颜色在布料上呈现更加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防染形成的退晕,形成像中国画里“水墨五色”一样丰富而和谐的渐变层次感。扎的松紧不一,浸的时间长短不同,最后的防染效果都不一样,成就了每一件作品的独一无二。巍山扎染工艺精美,每件扎染品都要经过选料、绘图、制版、印花、扎花、脱浆、浸染、漂洗、晾晒、拆线、晾干等工艺程序。成品可做成衣服、帽子、提包、桌幔、窗帘、被面等数十种商品。
扎染成品
佩兹利纹样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后,大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巍山扎染与大多数传统工艺一样,曾一度处于劣势境地,面临着退化甚至消失的危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扩大和一些保护抢救民族精品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也由于大众消费观念的理性回归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又对这种自然健康、朴素淡雅的手工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
巍山县南诏镇熊文兴,是当地这项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母做扎染,从业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与大多数巍山扎染作坊的工匠一样,他们见证了巍山扎染从大众消费到受到年轻人的轻视,又从行业低迷到重新焕发生机的整个过程。为了行业生存下去,这些手工匠人不断钻研,创新扎染技法。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古法民间传统扎染工艺,创造出更多受欢迎的品种样式。许多有着多姿多彩、古风浓郁纹样图案,有的还有多项研究专利。古时“陈梁间贵贱通服之”的惹人时尚,在这些手工匠人的巧手里,传承为今日人见人爱的“非遗”民族风情。他们针对现在人们对绿色健康消费的青睐,放弃使用廉价的工业染色剂,回归为使用传统的植物染料染色。为了保证植物染色的品质,许多扎染作坊自己种植或者委托种植需要的染色植物,如南诏镇的南山村就普遍种植着染色使用的滇红花。通过对原材料的强化管理,品质也不断得到提升。不仅如此,很多巍山的扎染作坊还参与了非遗万物项目,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和视野,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扎染工艺品电商售卖。
熊文兴的扎染作坊的另一位手工匠人——夫人郭丽珍,是巍山县南诏镇南山村人,长期以来一直和丈夫从事扎染事业。出于对巍山扎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的考虑,也想让扎染带动贫困妇女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他们与南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联系开展合作,通过“党组织+ 公司+ 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组织村民开展业务培训,召集村里的妇女一起做扎染。近年来,这些扎染作坊共带动当地上千名农村妇女从事扎染工艺制作,其中建档立卡户、残疾户、低保户等特殊人群占到很大比例,在传承民族扎染古老手工工艺的同时,也给她们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
南山村村民们做扎花
随着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扩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古老的巍山扎染再次焕发生机,如今巍山扎染越来越受人们喜爱,不但老年人喜欢,也渐渐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时尚,更受外国人士青睐,许多产品远销日本等地,非常受欢迎。2015年总书记考察云南以来,巍山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关怀与嘱托,不但倍感骄傲与自豪,更是激发了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与动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业态创新发展,当地百姓享受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国外订单增多了,收入也增加了,甚至去外国交流的机会都更多了。
2019 年,一场文化艺术公益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云南大理、青海互助、贵州台江等偏远地区非遗手工艺合作社的非遗匠人们受邀参加了活动。精美的民族扎染展示台前,游客驻足观赏,赞叹不绝。熊文兴带去了围巾、丝巾、扇子、服装等四十余件巍山扎染艺术品参展,据他介绍,其中一个展品,长宽约20 厘米左右的佩兹利纹样(巍山民间扎花工称为老南瓜牵藤),如果打开为平铺状态,长可达2.8 米,宽可达2.3 米,该作品光扎花人工就需要一年左右。他还高兴地说,受到英国一家艺术机构的邀请,他还将把他的巍山扎染带到伦敦去参赛,把大山里的中华文化带到异国他乡,让巍山扎染这朵美丽的中华民族之花在世界绽放,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