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学锋
(临颍县人民医院 肿瘤科,河南漯河 462600)
目前,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炎症、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脂代谢异常等有关。临床上常采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个体对传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影响整体治疗效果[1]。目前,临床上常联合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较好,如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2]。本研究探讨不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临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3~74岁,平均(56 2±6 2)岁;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 0 6~6 h,平均(2 4±0 7)h。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56 9±5 7)岁;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 0 7~5 h,平均(2 1±0 5)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1)近30 d内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物治疗;(2)确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炎;(3)重症感染或恶性肿瘤;(4)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损伤。
1.3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6317)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80029]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口服,每次75 mg,每天1次。观察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和方法同对照组,口服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71077),首次180 mg,顿服,自次日起,每次90 mg,每天2次。两组均持续治疗90 d。
1.4 观察指标(1)疗效。显效:治疗后,心绞痛未再发生或发作次数减少>80%,心电图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30%~80%,心电图ST段抬高>1 0 mV。无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30%,心电图无明显改善,或ST段压低>0 5 mV。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2)心功能指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 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3)血清炎症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 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疗效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LVEDD、LVEF、TNF-α和CRP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9例,无效4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 7%)高于对照组(72 1%)(P<0 05)。
2.2 心功能指标治疗前,两组LVEDD、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LVEDD均较治疗前缩小,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ED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均P<0 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 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 P<0 05;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DD/mm LVEF/%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58.3±4.1 53.5±3.4a 45.4±2.3 61.5±4.1治疗前 治疗后a观察组 43 57.7±3.7 46.1±2.9ab 45.9±3.1 68.1±4.7ab
2.3 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后,两组TNF-α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 TNF-α和 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 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CRP—C反应蛋白。
组别 例数 TNF-α/(ng·L-1)CRP/(mg·L-1)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2.67±1.21 1.65±0.42a 15.13±1.87 3.27±0.91治疗前 治疗后a观察组 43 2.71±1.17 1.61±0.54a 14.71±2.12 3.12±0.79a
目前,临床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本研究采用不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机体内可与丝氨酸残基结合,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5]。但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一些患者长期服用该药物后无法发挥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影响预后。氯吡格雷可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以及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者会产生剂量依赖性[7]。替格瑞洛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具有类似氯吡格雷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呈可逆性,抑制ADP和血小板活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于氯吡格雷,起效快,作用时间较长[8]。因此,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疗效较好。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两组LVEDD均较治疗前缩小,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ED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TNF-α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两组TNF-α和CRP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但对炎症因子水平影响较小。赵立岩[9]研究发现,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对照组,且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推测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可能是抗生素治疗的效果,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炎症因子。
总之,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