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娟,张小娟
(甘肃省平凉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一病区,甘肃 平凉 744000)
产妇妊娠晚期常见并发症有胎盘早剥,情节较危重,不良预后严重影响母婴结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子宫大出血等均系此类产妇常见预后结局。剖宫产作为一种有效解除妊娠状态的手术,科学开展下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保护母婴结局[1]。人体温度调节系统能够将体温控制在合理水平(约37℃),但产妇受手术影响,人体温度调节可能会受到各类因素干预,使得术中低体温出现[2]。本文通过在胎盘早剥患者中实施术中保温措施,报道如下。
选择66例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时期治疗的胎盘早剥患者,由于术中保温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均33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手术指证;②均知晓本文研究情况。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者;②相关资料不完善者。对照组:年龄为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4±3.65)岁。研究组:年龄为25~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32±3.45)岁。上述患者基本资料之间,无差异,P>0.05,可进行研究。
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入室后常规进行多参数监护,检测患者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再经电子耳温计由鼓膜获取患者入室体温。待麻醉满意后,经鼻咽腔将监护仪温度探头插入,获取患者核心体温。输入的体温为常规(22~24℃),不使用其他措施。
研究组实施术中保温措施:将手术室温度设置在24~26℃,术中为患者提供升温毯保温,控温范围38~40℃,术中经加温器将输注药液控温至39~40℃。为子宫胎盘卒中患者准备温盐水浸泡好的血纱,待胎儿取出后,行宫缩剂子宫肌壁注射,温盐水纱垫湿热敷子宫,控温60~70℃,加以子宫按摩。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4 h 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问(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3];并记录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和出血量。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术后凝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子宫切除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PT、APTT、TT、Fib指标[n=33,(±s)]
表1 两组患者PT、APTT、TT、Fib指标[n=33,(±s)]
组别 PT(s) APTT(s) TT(s) Fib(g/L)对照组 13.12±2.11 34.22±3.11 14.43±2.43 2.32±0.65研究组 9.34±1.11 24.45±1.21 11.11±1.11 4.45±1.11 t 9.108 16.818 7.139 -9.512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子宫切除率[n=33,(±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子宫切除率[n=33,(±s)]
组别 出血量 子宫切除对照组 785.54±105.21 6(18.18)研究组 524.72±74.14 1(3.03)x2/t 11.641 12.105 P 0.000 0.001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中的常见并发症,常见于长时间的手术或机体条件较差的患者,一般而言,若患者术后体温低于正常水平,其术后出血增多、延迟苏醒等风险较之正常体温者更高,对术后的恢复与疗效起到恶性影响[4]。术中患者低体温可致其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加大术中出血风险,不利患者术后麻醉恢复,从而使得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本文通过将术中保温措施纳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凝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子宫切除率3.03%低于对照组18.18%,P<0.05。由于胎盘早剥发生出血后,会是的子宫胎盘卒中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凝血功能出现异常,为了挽救产妇生命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术,不注重术中保温,会加剧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子宫切除和出血风险[5]。当人体热量散失情况超出机体产热水平时,会导致四肢转冷;为保障患者生理功能,一般而言,机体热量会保持在核心,故本次研究取患者核心体温作主要温度监控对象,是具备科学反应患者整体温度变化情况的良好指标。在本文结果中,由于经过良好的保温处理,使得患者子宫切除率明显降低,并减少出血,改善了凝血功能,值得应用。
综上所述,对于胎盘早剥的手术患者,可事实术中保温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出血情况,并恢复其凝血功能,降低子宫切除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