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月, 王启之, 柯希权, 汪强武, 李大鹏, 朱 玉, 任 志, 崔艳艳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 蚌埠 233004
胃镜可直接观察上消化道黏膜的变化,是诊断胃黏膜病变的金标准,许多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的检查结果。磁控胶囊胃镜(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 MCE)是我国首创的全新的胃和小肠检查技术,近几年才在我国投入临床应用。
与传统的胃镜检查相比,MCE对于胃疾病的筛查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和无交叉感染等优势[1],但对于小肠疾病筛查鲜有报道。本文以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MCE技术对其胃进行筛查的同时,进行了小肠部位疾病的筛查,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行MCE检查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54.35%),女42例(45.65%),年龄15~80岁。
1.2 分组情况根据患者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50例,女性组42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老年组(≥60岁)22例,中年组(40~59岁)37例,青年组(<40岁)33例。根据患者就诊症状分为:腹痛组32例,消化道出血组(包含便血、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18例,其他症状组(包括恶心、腹胀、反酸烧心、嗳气、低蛋白血症、消瘦)29例,体检组13例。
1.3 检查仪器由我国安翰公司自主研发的MCE系统于2013年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包括MCE控制设备、胶囊胃镜、数据记录仪和检查服、胶囊定位器及计算机工作站。MCE拍摄视野视角为140°,大小为27.0 mm×11.8 mm,摄像速度为0.5~2.0帧/s。
1.4 检查方法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相关病史,排除检查禁忌证,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前1 d进行无渣饮食,同时于当天晚上20点冲服2袋复方聚二乙醇电解质散+温水2 000 ml行肠道清洁,可适当加减量直至排出的粪便为黄清水样便。于检查前45 min口服10 ml去泡剂西甲硅油,前10 min饮用清水500 ml左右直至胃部有饱胀感,取下身上磁性物品,穿检查服卧于检查床,卧位饮用少量清水吞服胶囊,外部操作磁控遥杆结合患者体位变动观察食管及胃各部位黏膜,胶囊进入小肠后患者可离开检查床自由活动,注意避免靠近强力磁场附近,检查结束后将记录仪中的数据导入电脑进行图像处理及分析。
1.5 观察指标① 小肠检查完成率、滞留率及不良反应情况;② 胶囊通过胃和小肠的平均时间;③ 胃与肠道的阳性检出率及病变的分类;④ 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症状组的小肠阳性发现。病变检出率:MCE完成检查后不同部位阳性结果所占的比例,MCE滞留率:MCE滞留在胃肠道2周以上所占的比例。
2.1 MCE的安全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吞服胶囊,其中72例均在胶囊有效时间内通过回盲瓣,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8.26%,检查过程中仅1例老年患者出现恶心症状,30 min内缓解,考虑为检查过程中大量饮水所致,其余患者于检查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所有患者均在2周内排出胶囊,无胶囊滞留,MCE滞留率为0。
2.2 MCE的病变检出率胶囊通过胃的时间为(44.63±15.92)min,通过小肠的时间为(273.02±47.51)min。胃十二指肠病变检出率为68.48%(63/92),结肠病变检出率为3.26%(3/92),小肠病变检出率为21.74%(20/92),其中女性占8.70%(8/92),男性占13.04%(12/92)。小肠病变中,糜烂性病变8.70%(8/92),溃疡性病变6.52%(6/92),血管性病变3.26%(3/92),小肠息肉2.17%(2/92),淋巴管扩张症1.09%(1/92)。
2.3 小肠(空肠和回肠)检出的病变MCE共检查出小肠病变20例,其中空肠息肉2例,空肠炎6例,空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回肠炎2例,小肠多发溃疡6例(克罗恩病待排),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1例。
2.4 结肠检出的病变MCE利用剩余电量共检查出结肠病变3例,其中结肠炎2例,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2.5 胃十二指肠检出的病变MCE共检查出病变63例,其中胃部病变49例,包括胃息肉8例,胃黏膜隆起2例,糜烂性胃炎29例,胃溃疡1例,反流性食管炎4例,残胃炎1例,贲门炎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病变14例,包括十二指肠息肉1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炎8例。
2.6 7例患者同时检出胃部及肠道病变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糜烂性胃炎1例,空肠炎合并糜烂性胃炎1例,小肠多发溃疡合并糜烂性胃炎1例,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1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合并糜烂性胃炎1例,结肠炎合并糜烂性胃炎1例,十二指肠球炎合并糜烂性胃炎1例。
2.7 不同性别组小肠病变检出情况女性患者共42例,小肠病变检出率为19.05%(8/42),其中以糜烂性病变为主,占37.50%(3/8),其次是血管性病变、溃疡性病变各2例。男性患者共50例,小肠病变检出率为24.00%(12/50),其中以糜烂性病变为主,占41.67%(5/12),其次是溃疡性病变占33.33%(4/12)。女性和男性患者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8 不同年龄组患者小肠病变的检出情况老年组(≥60岁):总例数22例,阳性病变检出率为13.64%(3/22),其中糜烂性病变、溃疡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各1例。中年组(40~60岁):总例数37例,病变检出率为32.43%(12/37),其中以糜烂性病变为主,占41.67%(5/12),其次以溃疡性病变。青年组(<40岁):总例数33例,阳性检出率为15.15%(5/33),其中糜烂性病变、溃疡性病变各检出2例。不同年龄组间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9 不同临床症状组患者小肠病变检出情况腹痛组患者32例,小肠阳性检出率为25.00%(8/32)。消化道出血组的患者18例,小肠阳性检出率为55.56%(10/18)。其他症状组患者29例,小肠阳性病变检出率为3.45%(1/29)。体检组13例,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69%(1/13)。消化道出血组的小肠病变检出率高于腹痛、体检及其他症状的检出率(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症状组小肠病变检出情况 [n(%)]Tab 3 Detection of small intestinal lesions in different symptom groups [n(%)]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尾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其走向弯曲、相互接近、远离口腔和肛门,具有部位深且不固定等解剖学特点,因此,小肠部位的检查及疾病的诊断相对较难。
传统的检查手段(X线、CT、MRI等)对小肠病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较低,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其中小肠镜虽可以直接对小肠黏膜进行观察,但其检查过程耗时长、痛苦大、并发症多。胶囊内镜系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被提出,它弥补了上述检查手段的不足,填补了小肠病变检查的盲点。传统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内的运行依靠自身的重力和胃肠道的蠕动,但受胃部独特结构的影响,它无法对胃壁进行全面的检查,易造成很大程度的漏诊。我国安翰公司自主研发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可利用外部磁场控制胃中胶囊的运动,它既继承了传统胶囊内镜可对全小肠进行检查的优势,又弥补了其无法全面观察胃壁的缺点[2]。
本研究中,MCE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8.26%,这与王帅等研究报道的结果67.00%相近[3-5]。试验中小肠阳性检出率为21.74%,胶囊的滞留率为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表明MCE对小肠病变的检测有效且安全,不良反应率与Liao等研究报道的1.40%相似[6]。
胶囊滞留是MCE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但不排除有导致肠梗阻的风险,因此仍需要通过手术或内窥镜来移除,研究发现,胶囊本身重量及大小对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无明显影响,且由于既往腹部手术史、住院及胶囊胃通过时间(胶囊进入胃部至通过幽门的时间)过长,造成了1%的MCE滞留率,因此导致胶囊内镜不能完成全小肠的检查[7]。张倩倩等采用OMOM胶囊内镜技术探讨其临床价值和安全性,结果表明,111例检查患者中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98.15%(107/111),小肠病变检出率为47.75%(53/111),且胶囊内镜通过幽门平均时间为28.0 min,这说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包括消化道出血、炎症及肿瘤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肠相关疾病较为安全的重要检查手段[8]。胶囊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运行时间可以反映其蠕动功能,这可能与被检者的年龄、性别、胶囊内镜类型、是否应用促胃肠动力药及有无消化道疾病相关[9]。
国内有学者采用OMOM胶囊内镜探讨其在小肠病变腹痛病例中的诊断效果,结果表明,健康体检人群中胶囊在其小肠的运行时间为(214.3±51.6)min,明显少于腹痛组(273.02±47.51)min,且健康体检组的排出时间(74.4±18.8)min明显少于腹痛组(84.3±28.2)min,说明OMOM胶囊内镜具有诊断阳性率高和创伤小的优点[10]。
本研究所检出的小肠病变包括糜烂、溃疡、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发育不良、淋巴管扩张、息肉,与王吉等[11-13]报道的小肠病变类型相似,但小肠病变检出率小于王吉等报道的60.9%,分析原因可能有:① 选取的研究对象不同,王吉等的研究人群主要为不明原因腹痛的患者,而本实验的研究人群包括消化道出血患者、腹痛患者、体检人群及一些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② 胃肠道清洁不彻底;③ 本地区人群小肠疾病的发病率较低。MCE的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和小肠检查完成率受胃肠气泡量、清洁度及蠕动功能的影响,因此MCE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十分重要。Song等[14]于2013年报道了MCE检查前肠道准备的相关指南,提出聚乙二醇肠道清洁剂及西甲硅油去泡剂联合应用可提高MCE图片的清晰度及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同时不影响小肠检查完成率。当前大多医院均在检查前1 d嘱患者口服清肠药,但关于MCE前肠道清洁的最佳时间尚未达成共识[15-16]。
目前MCE对小肠的检查仍具有一些局限性:① 电池供电时间较短,可能会影响小肠检查完成率;② 胶囊内镜的拍摄视角一般为140°,难以全面观察肠道黏膜且拍摄图片具有随机性,可能会出现漏诊;③ 小肠缺少解剖定位,难以明确病变的具体位置;④ 目前临床上的MCE仅具有观察功能,无法对病变进行活检及治疗。目前利用胶囊内镜进行微创操作及运输给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Beccani等于2015年研发了一种可用于运输药物的磁控胶囊内镜(MDDC),其由线圈及磁铁组成,当线圈内有电流通过时,磁铁间的引力会发生变化,药物则可定向释放到病变区域[17]。2017年Le等提出了一种新型磁力驱动的胶囊内镜,可对人体胃肠道病变组织进行穿刺活检[18]。
综上所述,MCE弥补了传统胶囊内镜的不足,既对胃部疾病有较高的检出率,也为小肠病变的筛查提供了重要的检查手段[19]。随着胶囊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MCE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遍。